连日来,莲都区各乡镇街道贯彻落实“新春第一会”精神,基层干部弘扬“六干”作风,以“开局即冲刺”的姿态推进开门一件事。今天的《春涌莲都·开门争先》系列报道,走进莲都区峰源乡。
千对“小情侣”开启“致富密码”
“你看这场景,比过年还热闹!”在峰源乡蟾蜍养殖基地,负责人笑着指向养殖池。池中,1000对中华大蟾蜍正上演“相亲大会”,雄蟾咕咕求偶,雌蟾穿梭其间挑选“意中人”。这场自然界的“集体婚礼”,不仅是种群繁衍的关键一步,更牵动着村民的“钱袋子”。
“每对蟾蜍能产3000到5000枚卵,预计今年收益超600万元。”武祥算起账来眉眼带笑。这些“金疙瘩”背后,藏着蟾酥、蟾衣等名贵药材,市场价每公斤高达数万元,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治疗等领域。
从“濒危”到“共富” 的逆袭
中华大蟾蜍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野生资源因栖息地萎缩濒临枯竭。“人工养殖是保护与利用的双赢。”河北大学教授范圣此介绍,峰源乡凭借优质水土和生态隔离带破题生态与生计,建成全国首个标准化仿野生养殖基地,28亩核心区搭配80亩防护林,50个生态池模拟自然栖息环境,实现从“濒危”到“共富”的逆袭。“我们的蟾蜍喝的都是天然山泉水,个个都是‘养生达人’。”负责人说。
自项目启动以来,孙畲村村民叶大姐成了“上班族”:“每天喂食、巡池,年增收超万元,还能照顾家里。”目前,基地已带动20余户农户增收,2025年全面达产后,年产值将突破千万元。
为偏远山区插上“产业翅膀”
“这不仅是养殖,更是生态产业化的‘试验田’。”峰源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王震站在基地旁,指向远处的青山,“我们计划明年通过浙江省药监局的GAP延伸检查,同步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从种苗到加工全链条标准化。”
未来,峰源乡将推广“林下经济+仿野生养殖”模式,打造“蟾蜍小镇”品牌。“让每一只蟾蜍都‘跳’出生态价值,‘跳’向共同富裕!”王震的愿景铿锵有力。
从“濒危物种”到“共富引擎”,峰源乡的“金蟾”故事,跳出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和谐节拍。乡村振兴,既要“绿水青山”的底色,也要“点石成金”的智慧。正如村民所言:“以前嫌蛤蟆吵,现在听它们叫,就像听钞票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