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阶段
——20世纪50年代
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一五”计划中提出借鉴苏联及东欧各国经验,在国内推行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的预制构件和装配式建筑。
持续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
20世纪60-80年代,多种混凝土装配式建筑体系得到快速发展,预应力混凝土圆孔板、预应力空心板等快速发展;
装配式建筑应用大量推广,北京从东欧引入了装配式大板住宅体系,建设面积达70万平米,至80年代末全国已经形成预制构件厂数万家,年产量达2500万平米。
低潮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采用预制板的砖混结构房屋、预制装配式单层工业厂房等在唐山大地震中破坏严重,引发了人们对装配式体系抗震性能的担忧,装配式建筑大量减少;
大板住宅建筑出现渗漏、隔音差、保温差等问题;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建筑设计逐步多样化、个性化,各类模板、脚手架普及,商混普及,混凝土现浇结构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
新发展阶段
——2008年至今
随着我国建筑科学的持续进步,抗震技术有了长足发展,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与此同时,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建筑业农民工数量减少,使得我国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实现建筑工业化降低生产成本逐步得到建筑企业重视;
2014年以来,中央及全国各地政府均出台了相关文件明确推动建筑工业化,形成了如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装配式框架结构、装配式钢结构等多种形式的装配式建筑技术,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终于迎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2017年2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要坚持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推动建造方式创新。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2017年3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一次性印发《“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管理办法》、《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管理办法》三大文件,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
伴随国家对数字中国、绿色建筑概念的重视不断加深,建筑发展形势也在发生转变,建设城市的概念不单单是追求现代化,而是更加注重绿色、环保、人文、智慧以及宜居性,装配式建筑具有符合绿色施工以及环保高效的特点。因此,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成为建筑业的重中之重。
同样,公元前 8-6 世纪的古希腊建筑物都是用木材或泥砖或者黏土造的。大约在公元前 600 年,木材柱子经历了称为石化的材料变革,所有的柱子都采用了石材,并预先制造。
古希腊建筑的结构属梁柱体系,早期主要建筑都用石材。限于材料性能,石材梁的跨度一般是4 ~5米,最大不过7~8米。石材柱以鼓状砌块垒叠而成,砌块之间有榫卯或金属销子连接,墙体也用石材砌块垒成。
装配式建筑发展带动的产业链
从全球视角看,产业工人短缺+环保压力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国内形势严峻,产业升级转型势在必然。
现阶段我国建筑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业工人短缺,而装配式建筑相较于传统建筑方式具有明显的环保、节能、效率优势,最关键在于能够将建筑工人产业化,极大的拓宽产业劳动力来源。
从海外产业发展经验看,其普及程度非常高,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借鉴,这决定了装配式建筑有望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装配式建筑产业已过0-1阶段,目前正处于由点向面加速扩散发展过程中。
2016年国家开始推装配式建筑产业,现在产业实际渗透率仅10%左右,仍处于很初级水平,但总体来说已过0-1阶段,并逐步形成以长三角为核心,向周边地区梯队式扩散发展态势。
随着以预制构件为核心的配套产业初步建立、经验复制带来的效率提升以及地方政府的意图决心,将会驱动产业加速发展,而且最核心的制约产业发展的成本问题已经能看到实际解决路径。随着产业进一步向精细化转型,预计2035年将全面实现建筑产业化,大有可为。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各环节迎来发展的春天。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主要环节包括设计、生产、设备、施工及装修。
· 设计端向标准化、一体化、全过程转变,将引领行业变革;
· 生产端增量市场巨大,一方面以混凝土建筑,将直接带动千亿级混凝土预制构件市场兴起,另一方面钢结构建筑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渗透率提升空间很大;
· 预制构件市场大发展将给自动化钢筋加工设备市场带来百亿增量空间;
· 施工端最大变化是塔吊租赁行业,构件大型化将带动中大型塔吊租赁市场至少5-10倍空间;
· 装配式装修是建筑产业化重要途径,其中整装卫浴市场将有百亿空间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