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650883/2021-49423 | 文号 | 莲社建办〔2021〕2号 | ||
成文日期 | 2021-12-3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发布机构 | 区民政局 | ||||
点击查看源文件
点击查看政策解读http://www.liandu.gov.cn/art/2022/1/6/art_1229427138_2388358.html
点击查看政策图解http://www.liandu.gov.cn/art/2022/1/6/art_1229427138_2388362.html
点击查看政策视频解读
岩泉街道办事处: 现将《莲都区灵山未来社区创新治理实施方案(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丽水市莲都区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12月31日 莲都区灵山未来社区创新治理实施方案(试行) 根据《浙江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浙政发〔2019〕8号)、《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高质量加快推进未来社区试点建设的实施意见》(丽政办发〔2019〕60号)文件精神,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未来社区建设的决策部署,高质量加快推进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工作,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为“红色根脉”夯土筑基,认真贯彻落实丽水市莲都区灵山社区作为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的首批试点建设要求,创新“一统三化九场景”为重点的集成系统,即:在党组织统一领导下, 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维价值坐标,构建以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等九大场景,推动基层社区党建工作质量跃升,打造新时代社区党建高地。 二、工作目标 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为总抓手,以“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为内涵特征,以“共建共享共治”为主线,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形式的服务。建设高品质生活居住小区,推动未来社区治理模式多样化、特色化、智慧化;建设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形成多元互助的居民高度自治新局面,努力打造最美大花园未来社区丽水“样板”。 三、主要任务 (一)坚持党建引领,打造未来社区治理统领力 1、着力推进区域党建融合共建。坚持以党建统领加快构建基层整体智治格局,推动党的领导更好嵌入基层治理实践。建立以社区党委为核心引领的“1+3+N”红色组织体系。推动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回迁村组织“四位一体”协同联动,辖区单位、社会组织、企业等党组织联合共建。由社区大党委实行例会制,建立健全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引导联建党组织对照清单开展双向认领、双向服务,统筹解决社区治理和建设难题,促进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实现社区难事共帮、大事共商、小事共办。坚持以数字化赋能放大社区党建效能,加快构建“党建+数字+治理”新模式,将灵山未来社区治理数字化模块与“先锋云社区”“丽水市党建智治平台”等载体并联,实现区域内资源数据综合统筹、运用互通、系统集成,助推灵山未来社区党建工作规范化管理、立体化运用、智能化开展。 2、着力提升社区党组织组织力。聚焦未来社区推动党的组织嵌入生产生活全服务链,在“服务贴心”上聚焦用力,构建从“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道(党小组)”纵向一体化的党建全覆盖机制。推动楼幢党建工作,建立楼幢党小组,引导党员主动参与楼道管理、志愿服务、社区治理,探索阳台绿化、便民帮扶、绿化包干等党员考评机制;在密切联系群众上更加用情用力,将党员实际表现纳入邻里积分制与党员“先锋指数”考评中进行双向考核,激发党建带群建的裂变效应。创新每月党员教育活动,推行“主题党日+”模式。完善未来社区党员管理办法,深化在职党员“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评议反馈机制。 3、着力健全红色议事协调机制。构建“红色党建服务圈”,探索党员“包幢入户”、社区志愿服务队“包网入库”、社区党委和联建党组织“包干入心”制度,运用“线下+线上”模式延伸社区党建触角,畅通“线下”民意表达、参与决策渠道,基于邻里积分体系等未来社区治理数字化模块,建立社区“四库一册”版块(组织数据库、民情需求库、项目资源库、疑难问题库、治社名家册)。开设“线上”需求受理、意见反映、社区杂谈等栏目,调动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党员和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4、着力建立红色业委会组织体系。统筹建强党群服务中心、“红色物业”等党建阵地。加强对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的领导和监督,新增、换届业委会主任由党员居民业主担任,符合条件的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通过法定程序兼任业委会主任或成员,鼓励退休公职人员担任业委会主任或成员,新增、换届业主委员会成员中党员比例一般不低于50%。物业服务企业有正式党员不少3人,并单独组建党组织或者工作支部,开展党建工作。务实有效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吸纳符合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兼任社区党委和居民区支部成员。 (二)坚持群众主体,激发社区治理内驱力 1、建设“线上+线下”结合的参事议事模式。采取多元参与、多方共治的方法,激发社区骨干、居民参与小区自治的热情,发挥居民自治作用,为解决社区自治热点难点问题出谋划策,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提供零距离的优质服务。建立社区资源库、达人库、社区骨干人才库,促进社区资源、技能、知识共享。统领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各方力量,利用钉钉、微信等途径,征集民意、民情,共商社区事务。 2、开创“培训+公约”新模式。为了破解社区治理难题,开创“先培训后入住”新模式,完善“社区居民公约”新约定。制定社区居民培训计划,有计划分批次的对所有社区居民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社区居民公约、社区自治章程、社区文化、社区卫生以及社区治安等知识,有效提升社区居民对未来社区治理的了解与认可,培训结束后,颁发居民培训证。同时,为了保持高品质社区整体风貌,严格执行《空中花园阳台绿化维护专项协议》。 3、构建“四位一体”新框架。积极探索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回迁村组织四位一体、科学高效的社区治理架构,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破解彼此间互相推诿、效率不高等难题。按照“三化九场景”的要求,重点研究解决未来社区九场景建设落地、社区运行体制机制、政务服务、数字赋能、社会组织培育等问题。规范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运行管理,组织全体业主共同决策小区重大物权事项,提升治理效能。 (三)坚持数字赋能,创新社区管理智慧力 1、探索“数智+服务”新组合。依托数字平台智治,进行社区数字精细化管理,打造现实与数字“孪生”社区。围绕“三化九场景”的落地实施,搭建邻里社交体系、丰富邻里社交内容,构建志愿者时间银行、居民自治、事件上报等丽水特色未来社区治理数字化模块,并以积分中心为基础平台,联通邻里活动、志愿者活动、商家管理,服务社区居民,构建全科网络+集成服务的全能社工服务新局面,开启互联网+治理新模式。灵山社区居民将通过社区“智治”真正实现社区“自治”。 2、推行社区闭环管理和贡献积分制。依据用户自主自愿原则,采取积分共治,对接积分中心,实现社区技能共享,形成居民信息技能特长库,激发社区居民自我提高自我价值实现的激情,以角色身份贡献度等多维度进行居民代表筛选,推举有声望贡献积分高的居民作为代表共同管理社区事务。通过数字化精细管理,梳理社区各项任务,强化基层事务统筹管理、流程优化再造、数据智能服务,有效推进基层服务与治理现代化。 3、社区智能化服务提升。积极探索创新未来社区治理机制,依托智慧平台,围绕物业可持续运营,引入社区商业服务供给,对接智能商管,实现无人商购,提高生活服务科技含量,完善社区应急与智慧安防、安保预警、疫情预警等机制,保障安全防护无盲区。通过移动端、物业管理端、智能屏幕等多屏多终端进行信息统一监控、发布,实现社区、政务、物业一体化服务。 (四)坚持统筹联动,构建“五社联动”新合力 1、夯实社区联动平台建设。推动实现党建引领的“政府导治、社区智治、居民自治”未来社区服务治理新场景,创新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机制,着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整合链接资源,提供社工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打造一支精干的社区骨干队伍,形成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2、增强社会组织承载功能。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事务,引领基层各类组织、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采用居民志愿参与的自治方式,构建社区基金会、社区议事会、社区居民会客厅等自治载体和空间,促进居民踊跃参与社区事务,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统筹发挥社会慈善力量,协同解决困难群体的生活、生产问题。 3、统筹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丰富各联建党组织互动载体,将党员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和公益紧密结合,引导社会组织及专业人才在纠纷调解、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公益慈善、扶残助残、防灾减灾、文体娱乐、邻里互助、居民融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建立健全“两代表一委员”联系群众、支持社区发展的制度。发挥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作用,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居民法治意识。 4、加强未来社区基层治理。全面掌握社区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形势,深化党建引领+全科网格建设工作,构建“服务化+网格化”的总体路径,辖区企业、学校、医院等行业党组织共建共治、互联互动的新型治理体制,为居民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公共服务,不断扩展基层治理的广度和深度。强化基层四平台应用,深化“网格全覆盖、工作无缝隙、服务零距离、管理无漏洞”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提升基层行政效率和治理能力。 四、保障措施 1、健全社区服务阵地。党群社群服务中心面积不低于1500平米,老年人颐养服务中心面积达到3900平米;幼托服务机构面积达到1400平米。配建居民会客厅、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党建活动场所。依托小区物业服务中心资源,对照“六有标准”,建立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等“红色物业”党群阵地。 2、强化社区组织建设。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机构,深化社区自助服务功能。健全社区班子,配备专职社区工作者8名。按要求划分社区网格,培育孵化不少于15个社区社会组织,鼓励居民建立多样化、专业化的各类社会组织,提升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3、保障社区管理经费投入。社区工作经费按每1000户不低于10万元保障;按标准下拨专职社区工作者公用经费,保障落实社区办公设施建设经费。在财政保障的基础上,资源共享,多管齐下,鼓励辖区的企业、村级集体资金支持社区的发展,健全养老、幼托、卫生、健康、文化娱乐等服务,打通线上+线下服务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