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都区阀门制造业改造提升方案 (2019-2022年)
----莲都区“一县一品”改造提升方案
一、产业现状
(一)基础优势
规模总量占比较大。阀门是莲都区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2018年我区共有规模以上阀门制造企业12家,占莲都规上企业的23%;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7.16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1.57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71亿元。区域集聚明显。经过多年发展,我区阀门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丽水工业园区、郎奇两个区块。智能制造水平稳步提升。全区阀门行业在“机器换人”的基础上,加工制造方式稳步向智能化转变,研发水平进一步提高,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家,占莲都区高新技术企业的25%。
(二)主要问题
规模效益整体偏低。整体来看,全区阀门制造业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散、乱”问题,市场份额较大、具有国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数量偏少。阀门企业多由温州梯度转移而来,与永嘉等地的阀门企业规模、效益都存在较大差距。
研发实力有待加强。目前,我区阀门制造业企业创新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与国内外大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仅1家,无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中小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智能制造、精益生产方面短板较为突出。
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不足。我区阀门制造业低端加工产能过剩与高端产品短缺问题并存,智能成套阀门等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产品占比偏低。我区阀门产品在使用寿命、调节精度、密封性等方面与国内外先进产品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目标要求
(一)目标定位
质量效益。到2022年,全区阀门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大幅增加,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7%,营业收入超1亿元的阀门企业达3家,形成一批针对细分市场提供“高精尖特”产品的“单项冠军”企业。
创新能力。到2022年,支撑阀门制造业改造提升的创新体系更加完善,规模以上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1.7%以上,力争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家,在阀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研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绿色发展。到2022年,淘汰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省产业政策明令淘汰的落后产能,全面整治“低散乱”企业(作坊),出清“僵尸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废水排放量、用水量年均分别下降4%、2%、5%,绿色制造以及节能减排主要指标优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
(二)发展路径
创新驱动,高端突破。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攻克基础件领域的一批关键技术,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大力推进阀门基础件企业与整机企业协同创新,加快推进阀门成套化、高参数化、智能化发展,提升重大装备配套能力和产业附加值。
整合优化,拓展延伸。突出企业主体地位,积极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优化、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向产出效益高的企业集聚。围绕核心企业、关键项目配套,强化项目支撑,积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等关联产业。
数字转型,淘汰落后。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以数字化丰富要素供给,以网络化提高要素配置,以智能化提升效益。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合理转移和退出低端产能,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发展空间。
资源集约,绿色发展。引导阀门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优化资源利用为重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绿色精品制造能力,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工作举措
(一)强化创新引领,增强产业发展动能
建设阀门关键技术研发平台。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阀门制造业创新中心,努力在阀门寿命及服役性能评估、精密锻/铸造工艺等基础工艺技术以及耐腐蚀材料等基础材料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争创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为我区阀门制造业提供原创性核心技术和若干高性能原型。力争到2022年,在重点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
(二)加快数字转型,提高智能制造水平
加大智能化改造升级力度。谋划实施欧意阀门等企业实施一批突破性、带动性、示范性强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示范试点建设项目,通过举办“机器换人”工作现场会等形式引领行业进行智能化技术改造。充分利用绿谷信息产业园、杭州丽水海创园等数字经济发展平台,形成苗圃器、孵化器到加速器的产业发展生态链。到2022年,实现规上阀门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和智能化诊断全覆盖,新增工业机器人超过50台,骨干企业装备数控化率真和机器联网率每年提升2个百分点。加快企业上云发展。加快浙江卅思软件有限公司等本地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做好平台服务商与阀门制造企业需求服务对接,鼓励和支持平台服务商为工业企业提供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到2022年,推动25家阀门企业上云发展。
(三)切入高端环节,提升优质供给能力
实施“品质+”行动。大力推进产品升级换代,组织实施一批质量提升示范项目,积极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成套阀门等“高精尖特”产品,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发挥质量标杆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进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及其他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全面普及,推动提质降本增效。到2022年,规模以上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达到65%以上,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5%以上。累计培育省、市、区各级政府质量奖企业1家、各级名牌产品3个。
加快推进“标准化+”。加强我区阀门制造业骨干企业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能力,逐年提高企业主导产品采用先进标准比例。积极推进“品”字标“浙江制造”标准制定及对标提升行动。深化“品牌+”战略。鼓励企业推进以“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以核心的自主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实施商标发展战略,合理扩大商标注册类别,扩大品牌影响力。力争到2022年,培育“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企业有所突破。
(四)优化产业组织,加强企业梯队培育
培育优质企业。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形成创新能力强、品牌贡献大、经济效益好、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强化与国际国内领先企业对标发展,进入全国阀门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加快“专精特新”发展。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健全中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国内细分市场产品占有率居前的隐形冠军。深入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引导企业加强生产、物流、营销、计量、财务、人力资源等基础管理,开展管理创新,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到2022年,培育“小升规”企业5家。
(五)推进绿色制造,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推进绿色制造。推行清洁生产,推动非王泵阀等铸造企业实行异地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应用绿色铸造等先进技术装备,开展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全面淘汰无磁轭(≥0.25吨)铝壳中频感应电炉。与企业签订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责任书,强化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加强对阀门铸造等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准入和节能审查。规范整治落后产能。全面实施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企业综合分类评价,加强评价结果运用,全面推进亩均税收1万元以下低效企业整治提升。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坚决淘汰铸造工艺落后、节能降耗不达标等低端产能,到2022年,行业产能利用率基本合理。
(六)实施“五水共治”碧水行动,打好蓝天保卫战。
积极推进排污许可证发放和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企业污水排放管理,巩固莲都区“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启动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专项行动,到2022年,完成阀门行业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散乱污”企业清理整顿任务。深化工业废气、臭气异味治理,建立完善一厂一策一档制度,加强无组织排放管理。全面加强固废处置监管,配合完成丽水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场等固废处置设施建设,同时鼓励企业开展工业固体废物内部综合利用处置,从源头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
(七)健全安全防控机制,开展安全保障行动。
扎实推进安全守护者活动,搭建企业互组平台,进一步落实莲都区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企业安管员能力水平。建立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预防体系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标本兼治,遏制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推进产业安全改造升级,改造提升阀门企业安全装备水平,治理整顿安全生产条件落后的生产经营单位。结合企业管理创新,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工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阀门制造业改造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抓好协调服务、监督指导工作。发改、财政、经商、工业园区管委会、人力社保、科技、科协、国土、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税务、统计、金融办等部门和机构要密切协作,细化政策措施,形成工作合力。
(二)强化项目支持
围绕阀门制造业,切实加强重点项目的谋划、实施和推进。抓好重大制造业项目库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库建设,对符合条件的列入全省重大项目计划,强化重点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要素保障,确保按期建成投产。
(三)加大政策支持
统筹产业、贸易、科技、财政、土地、金融、能源、环保等政策,形成政策支持合力。对在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期间备案登记,并在2019年底前开始实施的投资超过100万元的技改项目,给予设备实际投资额12%的补助;对承担“丽水市本级工业节能与绿色制造项目”等省级试点企业的支持力度,补助比例可提高到设备实际投资额的30%;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四)人才培训专项行动
深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有计划对企业高管进行轮训。加强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合作,每年组织1-2批企业家参加莲都生态工业发展专题研讨班,实地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管理方式。鼓励企业引进专业人才、培养高级技工,完善企业人才服务机制。
(五)优化发展环境
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措施,深化工业企业“零土地”技术改造审批方式改革。加快推行“标准地”制度,深入开展降成本专项行动。建立完善指导服务和总结交流等工作机制,加强宣传引导,推广先进经验,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