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周二和周五晚上,风景秀丽的大洋河南端南明湖景区内,就传出热闹的锣鼓声,悠扬古朴的琴声,美妙的音乐伴随着潺潺的大洋河流水,飘荡在莲城上空。原来这是万象街道丽华村民乐队在深情演奏莲都区非遗产品《厦河门十番》。
这支队伍的队员们他们大多数是拿锄头种地的农民,来自万象街道丽华村,也有个别是工厂的职工、文化系统退休的老师,眼下,他们虽然多数都已是花甲老人,但是却把中国民族乐器玩得有模有样。
丽华民乐队,共有23名队员,平均年龄60岁以上,最大近80岁。队长占炳法是丽华村村民,今年73岁,也是这支队伍的发起人。他敲得一手好锣鼓。说起这个民乐队,不得不说说《厦河门十番》。丽华村的老村处于丽水市的厦河门,这里世代流传着乐曲《厦河门十番》,现在已经成为莲都区的非物质遗产。为了使这个非遗产品不被遗忘,老占和村里几位爱好民乐的老人们讨论着手组织民乐队,把这个优秀传统节目经常演奏,让村民们耳熟能详,让这个非遗产品世世代代传下去。组建民乐队的消息在村里传开,出乎意料的是报名的人还挺多。老年朋友都积极报名参加。
2012年开始,经过退休干部唐子达、唐子莲兄弟两(他们原来是丽华村村民,后来考上工作岗位离开村里)的搜集整理补充,完整了《厦河门十番》。经过精心排练,2013年在应星楼参加市里举办的非遗节目演出,得到市里领导和莅临丽水的国家级专家的肯定,这更加增加了他们把这个曲目演奏好的信心。
如今乐队自行购买了笛子、二胡、板胡、扬琴、大胡、大提琴及铜锣鼓拔等数十种乐器。老人们舍得花钱,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花钱买快乐,何乐而不为。
组建这支民乐队,老占费了不少心血。乐队平时的经费开支,还要根据需要添置一些乐器、音响配件和演出服装,老占和队友们每年向其他有关单位和企业争取赞助,以解决乐队所需费用。乐队长期以来,没有固定的排练场所,常借用村委多功能厅排练。去年,他们看准了大洋河南端的这片空旷场地,这儿就成了民乐队的固定活动场所,也为南明湖景区公园的休闲娱乐增添了一道风景。每次在大洋路南端排练,队员们都演奏娴熟,陶醉在《厦河门十番》民乐中,吸引了出去锻炼的过往市民驻足观看一番,听听乐曲,拍些照片,在群众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去年以来,民乐队参加了丽华村的乡村春晚,城区文广中心站举办的有关演出活动,还参加了古堰画乡、书画研究会等举办的文艺表演。通过演出,大家的演奏技巧更加娴熟,兴致也越来越高,而且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正能量。
民乐队的老人们说,大伙在一起,做喜欢的事情,不图挣钱,只图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