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信息 > 乡镇部门动态
碧湖镇:写好“沉睡资源盘活”序章 打造农业现代化先行样板
作者: 林梦静 李媛丽   来源: 碧湖镇   发布时间: 2024-04-11 14:54:54

浙江建设“重要窗口”与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示范省,为丽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更大契机。作为莲都城乡风貌提升和美丽城镇建设的核心区,碧湖镇紧抓机遇,立足生态和地理优势,大力开展田园风貌提升持续攻坚行动,在盘活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上狠下功夫,做好“农业+”文章,将田园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等工作紧密结合,做出了特色、形成了亮点。

一、因地制宜盘活资源,让“抛荒地”焕发“新生机”

设置“专班化”,构建三级共治架构。碧湖镇第一时间成立美丽田园风貌提升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担任组长,镇长担任常务副组长,党政领导班子为领导小组成员,由分管领导具体牵头负责,抽调镇属农业、水利、林业、执法、国土等专干力量6人成立实体化运作专班,负责落实整治提升工作。区直相关部门以及镇、村三级联动,聚力盘活农村抛荒土地资源,努力将田园打造成新城“颜值担当”。

推行“点对点”,助力耕地“零”抛荒。碧湖平原34个行政村以消灭抛荒地为重点,深入田间地头排摸问题点位,建立整治点位问题清册,实行排摸一个、销号一个,确保实现整治闭环。同时,运用抛荒耕地流转、代耕代种、土地代管等方式,发动全镇种粮大户带头参与抛荒地复垦整治。经过半年努力,完成抛荒地整治点位300多个,整治面积超1500亩,“沉睡”耕地重新焕发生机。

整治“亮利剑”,全面提升田园风貌。以农田上草皮、苗木种植等非粮化整治及清理违规占用农田的非农化整治为重点,共完成整治面积超600亩,仅缸窑区块在9-10月两月间就完成集装箱等“非农化”点位清理超60个。整合镇村两级力量,对碧湖区块主要干道沿线两侧农田环境进行集中整治,累计完成环境点位清理超300个,参加整治人数超千人次,全民齐心打造碧湖人居环境的新空间。

二、创新土地流转模式,让“老地产”变身“聚宝盆”

“三化”模式提升土地效益。以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为抓手,按照“逐村规划、规模连片、集约经营、助农增收”的发展思路,倡导农户通过转包、转让、转租等形式将散置、闲置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工作。仅2023年全镇新增土地流转面积超1634亩,目前土地流转率达到38%,连片规模流转成为趋势,如同心村完成土地集中连片流转近600亩,全镇新增集中连片规模100亩以上的流转地块5处,为加快碧湖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遏制抛荒、“两非”突出问题探索了有效路径和奠定了空间基础。

“订单”模式推动产业提级。探索并深化碧湖镇农业产业链标准化模式和协同推进的长效机制,通过与明康汇等国内头部生鲜运营方进行合作洽谈,将碧湖农产品接入面向全国市场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以市场需求倒推种植规模发展以及产品提级,打造“研、产、销”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融合”模式促进农旅发展。突出布局油菜种植和旅游通道产景融合互动,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了全域旅游空间的新延伸。碧湖镇同心村因独特的“七彩油菜花海”景观,近日成为闻名遐迩“诗和远方”的代名词。通过引进浙大周伟军教授团队七彩油菜新品点,将一块300余亩荒置圩地进行改造提升,开花季引来大量省内外游客慕名前来打卡,20天时间内约累计游客数量超10万人次,间接带动了周边的餐饮、旅游、农副食品销售等业态发展,让美丽乡村“生金出银”。

三、统筹推进整体规划,让“新窗口”赋予“新价值”

坚持规划先行,让空间“活”起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及涉农水利设施提升项目,努力实现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实现农作物良种全覆盖,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23年,碧湖镇开展高标准农田(粮功区)改造提升及高标准农田建设,覆盖耕地范围达7347亩,占全区高标项目体量的87.5%。

聚力产能提升,让科技“兴”起来。落实“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配套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健全统一机械作业、育供秧、植保、烘干等服务配套设施,构建便捷高效、覆盖全程的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田代耕代种代收的全程托管服务模式,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目前碧湖镇已新批建全省“双强”项目农事服务中心2个,农事生产力大幅提升。

抓好项目建设,让产业“强”起来。2024年,碧湖镇将全力打造碧湖新城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通过推进绿色农田项目、数字农业科创中心、国家级分子育种创新服务平台(长三角)分中心、惠丰热带水果基地、古堰稻香公园、国家水稻分子育种核心基地等10个节点项目建设,力争实现以点带面、连点成片,全面促进三产融合发展,绘就独具特色的碧湖“良田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