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023年相继出台了国家级和省级《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然而,从莲都实际看,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仍存在诸多不足。
一、专业教师队伍亟需优化
小学科学教师是决定校内科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当前,各学校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结构不甚合理。兼任和非专业教师占据主流,专职专业教师较为匮乏,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综合素质相对薄弱。例如本人任职的刘英小学共57个教学班,按每周12课时计算,至少需要10位专职教师,而目前专职科学教师仅5人。而部分乡镇小学甚至未配置专职科学教师。全区10多所农村小学,小学在册学生2600人,教学班120多个,专职科学教师仅9人。
二、考核评价机制亟待改革
当前,学校主要采取书面测试的方式,衡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实验操作由于牵涉多方原因,纳入学生科学素养能力考核范围比例很少,导致考核方式用于评估学科核心素养略显不足。对于科学教师的考核,学生的测试成绩作为了其主要标准,也影响了教师的创新激情,影响了教育质效。
三、教育教学资源有待调整
当前,学校硬件配置滞后,实验室建设水平落后,实验器材与教材匹配度不够,使用率低,教学中“照本宣科”,缺乏行之有效的探究活动,影响教学质量。缺乏整合机制,科技类社会资源利用率低。以丽水市区为例,有博物馆、农科所、华南药用植物园等优质教学资源,但极少有学校与其建立常态化研学机制,资源利用率低。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砖一瓦皆根基。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对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科学教育质量。一方面要强化专业化科学教师供给侧改革,人事部门应完善教师招聘机制,尊重学校需求,以实践能力为重引进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另一方面加大教师队伍内部专业结构调整改革力度,在现有教师中进行学科调整,提高专职教师比例,提升教育资源的统筹效益。通过多举措的实施,切实提高我区中小学科学教师的专职化水平。
二、完善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引导教学改革方向。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系统重构教学评价体系。依据《科学课程标准》,构建素养导向的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体系。引入多元化评价手段,纸基测验与实践考核相结合,重在体现科学课程性质的学习,发挥评价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改进功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三、加强科学教育资源保障,营造科学教育氛围。一方面要投入经费,加快学校创新实验室建设、更新,确保每所学校实验室数量和设置达到标准,确保科学课全部在专用教室上课,保障科学实验的开出率。另一方面合理开发利用校外资源。建立常态研学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学竞赛和实践活动。要发挥各类科技馆、博物馆、天文馆等科普场馆,以及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的作用,校外与校内学习相结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研究过程,有效填补校内资源的不足。
四、积极推进科学家进校园,挖掘本土科学家资源。一要精心落实省教育厅“科学家进校园”活动,发挥活动的最大效益。二要充分挖掘本土科学界的资源,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科教融合。例如,北斗三号副总设计师高益军(丽水莲都籍,毕业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党委副书记赖勇(教授、博士,丽水莲都籍)等。让学生了解身边科学家成长的故事,甚至邀请科学家到学校举办讲座、现身说法,激发学生兴趣,点燃科学探索的激情。
基于此,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发展空间,培养更具备竞争力的未来人才,实现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