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
您当前位置:

锚定三个“聚焦” 加快打造我区现代新国企

发布日期:2024-02-22 11:37:01     文章来源:莲都 访问次数:

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国有企业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近年来,莲都区积极整合盘活各类小而散的国企资产、资源,在壮大国有资产、质量和收益上取得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调研发现,区属国企整合归并时间较短,大多处于成长期,企业总量小、资产总额低且分散、盈利能力不足、资本化手段不够丰富、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现实困局。

一、存在的瓶颈与问题

(一)政企权责分工不明,经营机制创新不足。区属国企资产体量小,市场化运营程度较低,目前区内部分国有企业仍以融资和政府项目代建为主,且受限于资产高负债率、信用等级偏低等客观因素,融资渠道窄,企业造血功能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经营模式和理念有待创新。同时,作为市场主体的国企存在“政企不分”,使得国有企业决策事项审批链条过多,市场营销手段较为单一,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和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应变能力较弱。

(二)人才激励机制不活,引才留人难度大。现阶段区属国有企业仍存在人才选拔衡量标准较单一,懂经济、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人才不足,高层次人才比例稀缺。另外,受国有企业员工薪酬绩效约束、企业用人自主权受限制等,目前大量复合型人才和专精特人才招引难、留住难,且内部培养需要时间较长等问题,制约公司长远发展。考核激励制度、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尚不成熟,通过激发企业管理层内在动力,对企业更好地可持续经营发展的作用不够明显。

(三)扶企惠企环境不优,治理和监管不平衡。我区虽持续深化“三服务”和“千人进万企”行动,但仍存在涉国企主动服务不足,部门联动较少,服务内容不广,服务解决问题能力与企业诉求期望不匹配等问题。对国资国企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上还需下功夫。

二、对策建议

着眼未来,区属国企如何抓重点、补短板、再升级?离不开使命愿景引领活力、体制机制激发活力、环境生态催生活力。为此,我们建议:

(一)聚焦创新,培塑国企发展新动能。当前中央、地方政府为提振经济,制定出台了一揽子政策,区属国企要抓住政策“窗口期”、经济转型期的有利之势,化危为机,把握机遇,跳出莲都,放眼市场,加快项目谋划,乘势培育发展产业,提高国企可持续发展水平。

1.创新企业市场化运营机制。改变僵硬的行政化管理方式和思维,厘清国企和行业部门的关系,为国企造血提供动力支持。一是增强企业自谋发展、自主经营的动力,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可探索建立以服务莲都区本级为核心,面向丽水各县市的业务市场,鼓励走出市区,开拓省内外经营市场的发展格局。二是创新融入市场,提高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加快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打造一批具有莲都辨识度的“国企+”创新联合体。完善国企重大事项管理制度,简化决策流程,加快国企市场化转型速度。

2.立足莲都选对产业赛道。产业具有区域性,本土的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土壤,因此产业培育发展上还要注重莲都的实际,我区的自然环境优美,农业、旅游等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建议国企在产业培育上可选择生物育种、生命健康、养生养老等领域进行培育,可将几大产业合力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区域产业集群,打造具有莲都特色的产业。

3. 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深化实施人才强区首位战略,突出创新制胜导向,为全区国企发展提供持久动能。一是完善激励机制。通过完善薪酬体系、实行员工持股等方式提升国企的吸引力。建立使用人才、重用人才的机制,为员工提供上升通道。推动“人才”储备平台建设。建议成立浙西南地区首家以人力资本运营为产业的人才发展集团,建立全区统一的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储备产业基础人才。启动“未来青年企业家培养工程” 优秀企业高管“孵化”工程,让优秀人才“出得来”“用得活”“长得快”“留得住”。二是完善“制度留人用人”保障体系。建立职业经理人招聘制度、专精特人才选聘制度、差异化薪酬制度、员工退出制度等,加大畅通国有企业人才流通、员工不适应退出通道,优化企业整体适岗度,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细化职业经理人“一人一表”个性化考核,推动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工作落地见效,促进“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职级体系。

(二)聚焦服务,打造金融和监管创新支撑体系

1.资金蓄能,专业服务赋能发展。积极探索多样性、专业化的金融支持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优化存量资金结构。一方面做大融资主体,“握指成拳”做大分母,建立“资金池”,让钱进得来,增强投融资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让专业的投融资人才做专业的事,通过与优质创投机构合作开展市场化基金投资,打通市、区两级产业基金通道,强化产业专项资金与引导基金协同联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新兴产业发展。规避投融资风险,为城市有机更新、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2.用好政策,构建恵企东风。准确把握省市各项惠及国企政策,吃准政策意图,及时调整“不符合产业规律、不适应现实需要、不具备兑现条件、不明确兑现流程”的政策条款,出台符合区属国企发展实际的惠企政策。完善政策直达工作机制,强化政策兑现问责机制,对政策悬空不落地、政策兑现不及时以及挤占挪用政策资金问题进行严肃问责。

3.多措并举,监管服务国企发展坚持“放活”与“管好”相结合、监管与服务并重,加快构建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切实在监管中服务好企业发展,在服务中履行好监管责任。制定科学可行的风险管理评价办法和标准,为企业发展创造便利条件。一是政府部门要清理或修改部分内容与优化营商环境要求不一致的规范性文件,确保“放管服”改革政策精准直达国企经营主体。同时,通过党建、安全生产、业务指导3个路径对接企业,提供专门性、专业化指导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党建业务、资产管理、项目贷款、投资建设、财务管理等方面问题。二是将风险管理科学纳入国企资产盘活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建立预警机制,加强风险预警的科学性,健全以党内监督为主导,纪检监察监督、巡视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社会监督等各类监督贯通协同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监督。

(三)聚焦环境,打造精准高效营商服务供给体系

1.推行国企难题化解跟踪制度。建立区属国企业难题“一企一档”机制,落实帮扶特派员详细记录难题基本情况、办理过程,完善落实限时办结、挂牌督办机制。真正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服务。

2.成立国企扶优维权中心。建立联系服务国企“系主任”(一类事)“班主任”(一项工作专班)工作机制,组织相关执法部门、法律人士等,在产权保护、权益维护、公平竞争、商业秘密等方面为企业家提供法律帮助和维权服务。明确政商交往界限,完善帮扶督导评价体系,对企业帮扶工作落实不力部门严肃问责,推动构筑“亲”而有度、“清”而无忧的新型政商关系。

3.落实关心关爱国企服务保障。一是搭建“奋斗者”的成长平台。从岗位晋升、技能晋级、绩效管理、福利待遇等方面建章立制,让奋斗在国企的优秀员工既有“面子”,也要有“里子”,一线员工有更多的“话语权”。二是完善企业正向激励机制,加大国企奋斗者典型的选树力度,借助媒体融合平台,讲好国企奋斗者故事,让“奋斗因子”在国企传承壮大,着力营造全社会尊重企业家、尊重创业者的良好氛围,如,在区主要媒体开设“莲商讲坛”。

新时代新图景,区属国企肩负着服务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使命。在新的改革阶段,只有社会各界为国企提供更好的引领、规范和保障,才能打造富有活力的现代新国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