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近年来,莲都区以“先行示范当头雁”的奋发图强,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实走深,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规上企业数字化覆盖率提升至91%,企业平均产值提高9%,2023年1-12月,区属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12.6%、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0.1%,成果丰硕。
总体来看,企业自主创新的局面逐步形成,但要实现区委十五届五次会议提出的“聚焦全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干出新作为”这一目标要求,仍存在一些短板。
一、企业主体地位偏低。部分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淡薄,有的认为无需自主创新,有的研发投入少,重模仿轻创新现象、“一招鲜,吃遍天”认识等较为普遍。截至2023年12月30日,莲都在册企业1317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58家,科技企业占比2.65%。“链主”“尖兵”、领军型企业偏少,同一行业中抱团发展的少,组链、成链的产业不多,零、散、小的问题仍突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偏低。
二、部分政策激励偏弱。现行政策主要以税收减免、金融贷款、补助激励等形式呈现,重点为企业“排忧解难”,精准性、针对性相对缺乏,容易“大水漫灌”,在增加政府制度成本的同时,其激励效果欠佳。一些分环节、单领域的政策协同联动力弱,部分政策、信息获取途径少,兑现难、时间长的问题也没有很好地解决,企业内生动力的激励偏弱,重塑企业“造血”能力不足。
三、环境平台支撑偏小。区域内仅2所高校、1所科研机构,支撑企业技术进步的高端科研资源缺乏。虽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院校签订产业科技服务中心合作协议,但合作项目普遍较小、层次不高,多数企业表示缺少有效成果对接转化渠道。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少,浙西南科创走廊、双创园仍在建设当中,平台与企业创新共同体缺乏,“众创空间-孵化器-中式基地-产业化基地”平台体系无从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科技创新能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坚定不移深化经济体制等相关领域改革,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为此,建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科技创新内生源,塑造莲都经济发展新优势。
一、培育企业梯队,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离市场最近,对市场需求反应最灵敏,实施科技创新动力更足。一要培育多梯度企业。由区经济商务局牵头,联合区科技局发掘、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高标准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企业成长“沃土”计划,持续深化全生命周期企业管理服务措施,健全“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多梯度企业成长模式。二要融通小中大企业。激发“链主”、尖兵、领军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建设小中大企业融通创新生态体系,支持阀门、箱包等产业成立科技创新联盟。通过产业纽带、上下游配套和技术扩散形式,涌现一批协同配套能力突出的“专精特新”企业,引导其融入“链主”企业发展,形成若干条关键核心技术链条。三要选塑科技型企业家。培育、选塑、宣传一批“懂科技、懂产业、懂市场、懂管理”的企业家,提高区域内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战略眼光,克服“一招鲜,吃遍天”“一次创新定乾坤”等错误、片面的认识,提振企业科技创新信心。
二、优化政策供给,激励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现阶段,政府不再是单一的市场失灵修复者,而是综合性的市场主动构建者。一要减少低效政策。由区全面深化改革服务中心牵头梳理现有政策文件,加大与营商环境、工作实际和发展需要不符的政策、文件审查、评估力度,增强分环节、单领域政策的协同联动,及时调整、纠正兑现难、时间长的政策,废止一些闲而不用、用而低效的政策,减少政策对常规领域的干预。二要倒逼政策转向。强化政策效用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倒逼组织、科技、经商、经合、市场、审批等相关部门及乡镇、街道加大政策工具转向,从研发补贴为主的“输血”式向重塑企业“造血”能力转变、从只关注资金、技术、人才等短板、硬伤向既重视劣势又突出优势看齐,向研发-投资-生产-需求全链条发力,形成政策闭环。三要激励引导企业。经济、科技、金融、审批等部门要加快“大水漫灌”式政策从无特定性向针对性、精准化、分类式转化,实施分阶段差异化政策,支持大健康、半导体、新能源等企业原创性技术研发,引导欧意、替科斯等“专精特新”企业向颠覆性、前沿核心技术攻坚,激励纳爱斯、万控等大中型企业融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三、整合资源要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借势、借力整合资源要素,深化拓展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催生新产业、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一要拓展线上研发平台。学习借鉴山东青岛、安徽合肥等地先进做法,由区属国企牵头金融机构、数据中心、担保公司、企业等单位,成立场景应用公司,拓展线上“云研发”,汇集内外各方面资源,聚焦大健康、半导体、新能源等主导产业的重点细分行业,滚动编制关键、前沿核心技术清单,帮助中小企业链接外部创新资源,统筹解决区域内科创资源缺乏的问题。二要构建数企科创共同体。有数据显示,2023年“双11”活动期间,线上产品种类比2022年增加30%。天猫、京东等数字平台作为数字时代驱动产品与技术创新的“新基建”,具有成本低、资源多、平台强的特点。助力企业与数字平台“牵手”,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为企业产品研发、科技创新提供优质的数据、算力、融资、营销等资源、要素。三要变革经济治理模式。围绕培育高精尖科技创新企业,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打破多元创新主体间的制度与政策壁垒,构成“经济体检→产业规划→招引培育→服务促进→质量评价”区域经济治理闭环,推动经济运行模式变革,提升政府产业生态构建能力。以企业为中心,产业板块为组织管理单元,全面推进众创空间、科创孵化器、实验室、研发中心、科创园等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