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莲都区档案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忠实践行“三个走向”,围绕“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要求,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聚焦创新工程、系统升级、服务提升、资源扩面等方面,加快推动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奋力在档案工作现代化先行中走在全市前列。今年6月,莲都区顺利通过浙江省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先行区创建试点验收,成为丽水市首批通过验收的试点之一。
一、聚焦科技创新,引领档案数字化转型
(一)推进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先行区创建试点工作。以列入试点为契机,深化局馆协同,构建部门联动机制,与区保密局、区网信办、区大数据发展中心联合开展档案安全检查、档案业务培训、档案安全与信息网络安全应急演练,保障档案数据安全;开展档案室业务建设评价,推进全区71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建成省级示范、规范化数字档案室,创建率达92.2%;率先在全区范围开展电子公文单套制归档工作,实现电子公文单套制归档率达95%以上,全区档案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为数字化转型先行区创建打下坚实基础。
(二)开展“三保险一评价”省级科技项目研究。针对当前莲都档案服务外包工作存在的问题,莲都区档案部门结合实际,主动创新,积极打造“探索档案服务外包智慧化治理新模式”,2022年被列入省级档案科技项目,系2020年以来丽水市唯一。依托“档案协同管理系统”,建设电子档案在线安全检测应用场景,打造电子档案“保险箱”,实现对档案室上传的数字化成果系统先行通过前置机开展敏感数据在线检测,提升档案数据安全。建立档案服务外包安全管理评价系统,设立档案外包服务机构信息库、项目信息库和档案从业人员信息库,对29家档案保管单位、8家档案服务中介开展评价,通过评价结果运用提升档案风险管控能力。项目研究成果论文在《科技视界》杂志上发表,产生良好影响。
二、聚焦效能驱动,建设整体智治新平台
(一)全方位构建“数字档案资源管理系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数据科学技术、网络技术(物联网、5G)、人机交互技术、混合现实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数字档案系统的流程重构、技术整合和平台整合,建成包含档案业务指导、电子文件归档接收、立档单位数字档案管理、馆室业务协同、档案查询利用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莲都区数字档案管理服务一体化平台——“莲都区档案协同管理系统”,实现区直单位、乡镇(街道)、村社三级档案应用的综合集成,为党政机关整体智治提供了档案数据支撑。建设“数字档案馆藏系统”,满足档案收、管、存、用等各方面功能。围绕档案数据安全,建设莲都区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备份中心,打造“业务系统全环境备份”长久保存系统,为档案数据安全保驾护航。
(二)高标准创建国家级数字档案馆。莲都区档案馆通过对数字档案馆基础设施、系统功能、档案资源、保障体系、服务绩效等五大方面、300余项指标逐项对标完善提升,特别是在资源建设上早规划,分批完成馆藏存量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大力丰富馆藏资源,在建、管、存、用上下功夫,依据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规范,构建起了局域网馆藏档案管理平台、政务网数字档案室系统和档案数据共建共享平台、因特网档案公众服务平台。2020年成功创成“国家级数字档案馆”,成为全省前30家创成国家级数字档案馆的数字档案馆。
三、聚焦服务升级,打造数字应用新场景
(一)“线上查档”实现群众查档“零距离”。积极贯彻落实档案法关于推进档案数字资源跨区域、跨部门共享利用的规定,建立馆(室)藏档案数据共享通道,整合部门数字档案资源。通过“浙里档案”、浙江省档案数据共享中心等查档服务平台,打造线上线下服务体系,推进档案利用“网上办”“掌上办”“一网通办”,“异地查档、跨馆服务”从市、省延伸到长三角区域,并接入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通过馆际互通、异地查档、多渠道“一网”通查,实现群众查档“零跑腿”,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不断增强。
(二)“AI智能”助力档案开放审核“加速度”。制定实施《莲都区档案馆档案开放审核工作细则》《莲都区档案馆2024-2025年馆藏档案开放审核工作方案》,完善“会审”机制,规范“四审一批”流程,建立开放审核协同机制,细化落实局、馆、室“三位一体”开放审核责任分工,探索开展开放审核前置管理与AI技术应用研究,推进智能辅助档案开放审核,年审核量达20万件+,档案开放审核效率显著提升,为后续档案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聚焦共建共享,深化档案资源数字化
(一)高质量建设专题数据库。加快推进新时代档案资源建设,加强全区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活动档案工作,完善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机制,高质量完成莲都“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碧湖新城”等重点工作档案归集。加大红色档案、地方特色档案的挖掘和征集力度,建设“中国共产党丽水市莲都区历史重要档案数据库”,建立婚姻、社保、林权等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20多个。
(二)高标准推进档案数字化。以馆藏档案数字化为着力点,推进“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构建量质并举的数字档案“资源库”,馆藏存量档案电子目录实现全覆盖,传统载体档案“应数尽数”,馆藏文书档案数字化率达99%、音像档案数字化率达100%。加强电子公文单套制归档接收,加大数码照片、音视频等原生电子档案接收力度,不断夯实档案服务群众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