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碧湖镇坚持以党建联建为纽带,聚焦“扩中”“提低”改革,积极搭建“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共富架构,大力推进“共富工坊”建设,全面激活农村“沉睡”资源,有效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目前,全镇共建成“共富工坊”11家,涵盖农旅融合、来料加工、品牌带动、产业赋能和定向招工5类,解决15名低收入农户就业问题,辐射带动2000余名群众实现致富增收。
一是推动农旅融合,做活“山水”文章。充分发挥碧湖平原丰富的自然禀赋优势和通济堰文化、农耕民俗等现有资源,通过“村集体+公司+农户”“古村+众创”等模式盘活村庄闲置房屋、土地,将商业经营活力注入乡村。先后打造“养心谷”“欢庭·下南山”“莲丰享”等3家农旅融合式共富工坊,在山水田园与农耕民俗碰撞中,构筑别样的“共富空间”。在此基础上,探索“工坊+品牌”模式,打造堰头村“金盆露”、松坑口村“倪老腌”、中岙村“宅里红”等3家品牌带动式共富工坊,借助电商店铺、直播带货等形式拓宽产品线上订单和库存销售,有效实现技术、资金、品牌、订单等优势资源共享,提升本地农产品电商化水平。
二是借力企业带动,做好“就业”文章。以“建坊赋能,吹哨报到”为目标,推进菲可童装、瓯碧园、鸿泰鞋业、诚信家纺等4家来料加工式共富工坊建设,打造“五分钟就业圈”。持续完善“莲小二”红色管家机制,在供需平台搭建、场地保障、用工保障、薪资兑现等方面全力“护航”工坊建设。广借区经开区企业资源,精选鞋帮服装、文具玩具等来料加工产品供应企业,充分保障货源供给,为工坊持续运转提高支撑。同时,聚焦地理区位、产业特征、人口分布三大要素,依托恒大电气等龙头企业打造“共富车间”,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借力企业协会,充分收集、对接工业园区企业就业资源,加大就业宣传,在企业与村民间搭建就业“连心桥”。截止2022年底,共解决周边村社50余人就业问题,实现人均月增收4200元。
三是聚焦产业赋能,做实“增收”文章。坚持以“未来”视角看农业,持续推进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依托国家水稻分子育种智能示范基地,成立“金稻穗”产业赋能式工坊,积极推广智能灌溉、智能育种、智能种植、高效种养模式等技术,加强物联网、区块链、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农村生产生活的深度融合,引领农业生产跑出“加速度”。不断探索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持续开展新品种试种、新技术实验等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先进技术、品种与种植模式,与村民共享稻田实验成果,带动更多农户种粮增收。目前工坊参与试验品种累计达到1210个,为全国19个基地之首,水稻平均亩产从2013年的450公斤提升至678公斤,带动568名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到近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