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植物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生物体彼此联结,互相约束,缔结成一个生命之网。莲都区从摸清家底、提升保护水平、增加保护合力等多层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越来越多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在莲都“安家落户”。2021年以来,发现全球昆虫新物种1个,全球新种甲虫1个;发现鸟类新记录2种;蓝喉蜂虎、中华秋沙鸭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濒危野生植物景宁木兰成功“回家”;救助的野生动物数量居全市首位;野生动物肇事保险理赔年年增长。区域内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和个体数量都在持续增加,奏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乐章。
一、开展“人口普查”,摸清生物多样性家底
生物多样性调查是监测、评估等一系列保护工作的前提基础,摸清本土生物多样性家底,可为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基础。一是全市唯一,开展野生动物本底调查。2021年,莲都区作为“全市唯一”被纳入浙江省野生动物本底调查工作试点县,为期两年。现已制定《莲都区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案》,于2022年10月全面启动调查工作,共布设218台红外相机,覆盖全区各种生境。2021年,在九龙国家湿地公园发现全球昆虫新物种——丽水刺背三节叶蜂;2022年,发现全球新种甲虫——九龙奇腿蚁甲,为全国首个以湿地公园命名的新物种。2022年,发现2个莲都鸟类新纪录,分别为白眼潜鸭和斑背燕尾,对莲都区野生动物资源名录进行了较好补充。二是重点监测,健全野生动物监测体系。峰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植被类型多样,珍稀物种众多,是浙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莲都峰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野生兽类监测,布设120台红外相机,开展定位测量,同时对不同林分的野生动物进行对比调查。共发现野生脊椎动物20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2种(国家Ⅰ级3种,国家Ⅱ级19种),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6种。目前,已建立数据库,并进行野生动物时空分布分析,全面掌握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类和分布范围。为生态文明建设决策提供重要科学参考。
二、实施“贴身保护”,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一是“让路”保护“鸟类中的大熊猫”中华秋沙鸭。中华秋沙鸭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鸟类中的大熊猫”之称,是全球濒临灭绝的物种,全球仅存4600只左右。2014年,丽水九龙国家湿地公园开始有中华秋沙鸭越冬,后逐渐成为其在浙江省内稳定的越冬栖息地,每年10月至次年4月,中华秋沙鸭会准时到九龙国家湿地公园报到。2022年的省重点工程——丽水市大溪治理提升改造工程部分项目迫近九龙国家湿地公园河岸和滩地,且施工期与候鸟越冬期重合,可致中华秋沙鸭栖息环境遭受破坏。2022年9月、10月,丽水市、莲都区两级检察院就如何预防性保护中华秋沙鸭越冬栖息地两次召开磋商会,就涉栖息地段工程路线变道、项目裁减等问题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此后,建设单位对涉中华秋沙鸭栖息地段工程停工并封闭相关道路,并重新提交涉中华秋沙鸭栖息地段工程的编制规划,在绿道设计中绕开了中华秋沙鸭越冬期间的栖息地,并通过缩减绿道宽度、增加生态屏障等,为其“让路”。2022年,在湿地越冬的中华秋沙鸭已达20多只,数量逐年增加。二是“圈地”保护“中国最美的小鸟”种群栖息地。蓝喉蜂虎以蓝喉为特征,极具观赏价值,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小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近年来,随着河岸开发,沙地减少,蓝喉蜂虎种群在莲都区数量骤减,生存情况面临威胁,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2022年,林业部门织丽水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相关专家多次前往瓯江九龙湿地沿岸探勘,最终优选碧湖镇资福村防洪堤外一处曾发现蓝喉蜂虎栖息的土坡作为该鸟育雏栖息地,采取设立围栏、保护原生沙堆等措施,构建适宜且稳定的蓝喉蜂虎繁殖育雏人工栖息地。三是“专业救助”保护全区野生动物。2022年,在市区确定1家具备条件的宠物诊所为野生动物救助点,解决野生动物救护专业设施和技术人员缺乏问题。配置防咬手套、救助航空箱、救助笼等23套发放至基层林业站、地方派出所等单位,为野生动物救助工作提供物资保障。2019年救助各类野生动物40只,2020年收容救助野生动物64只,2021年救助115只,2022年救助91次,共计125只,4年间,救助数量增长3倍,救助总量居全市首位。四是“娘家基地”保护濒危野生植物。景宁木兰是浙江特有种,其种子结实率低、自花授粉能力弱,分布范围极其狭窄,种群数量极为稀少,为浙江省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莲都区是景宁木兰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也是景宁木兰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项目的主要成员单位。2021年,在峰源乡的景宁木兰野生点进行采种并送往嵊州的一处苗木基地进行培育,2023年3月,206株幼苗回归“娘家”——莲都林场葑垟林区的野外回归实验基地。目前,景宁木兰长势良好。
三、强化“后勤保障”,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合力
一是联席制度拓展管理深度。建立莲都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包括研究拟定莲都区野生动植物保护重要政策措施;有效打击滥捕滥猎滥采、走私、非法交易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协调开展野生动植物联合执法,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二是严格执法增强保护力度。联合多部门深入林区、自然保护地开展巡查,积极开展“清风”、“双随机”等行动,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遏制非法猎捕、杀害、人工繁育、出售、收购、运输、食用、经营利用野生动物等活动。2020年以来处置野生动物案件10余起。三是保险理赔彰显爱心温度。2020年10月,在全市率先投保野生动物肇事险,2022年共理赔65起(每村按1起事故理赔),与2021年相比,理赔数增加了32起,理赔率增长97%;估算理赔金额为18万元,比上年度增加4万元,理赔金额增长28.6%。经抽样调查,截至2022年12月底,群众对理赔政策的知晓率达90%;理赔满意率达95%。群众切身利益,野生动物生存权益都得到有效保障。2023年1月15日,续保野生动物肇事责任保险,并对合同进行更改。免赔额度从500元降至100元,即:野生动物肇事导致的损失达100元的,即可申请理赔,理赔受众面更广。明确在双方赔偿金额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理赔金额5万元以内的5个工作日内赔付,5万元以上的7个工作日完成赔付。同时,新增当年度办结条款,提高效率。四是跟踪宣传提升覆盖广度。联合丽水本地“老白谈天”“处州日报”“莲都新闻”等新闻媒体,及时跟踪报道野生动物救助新闻,普及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促使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同时,通过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爱鸟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节点,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科学知识、典型案例等宣传教育,推动形成全社会爱护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良好氛围。2022年以来,累计发放各类宣传单1万份,野生动物保护宣传信息累计阅读量达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