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都区是浙江省民族工作重点县(市、区)之一,有老竹畲族镇和丽新畲族乡两个民族乡镇,莲都区少数民族人口数达3.50万人,居全市第一,其中丽新畲族乡上塘畈村是全省最大的畲族村。
2019年,我省提出在全国率先开展民族乡村振兴示范省建设,以实施“石榴籽”工程为抓手,着力推动浙江民族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高水平打造民族乡村现代化浙江样板。莲都区域作为丽水畲族人口、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区域,理当率先垂范,担当作为,加快莲都畲族乡村发展,使我区少数民族群众和少数民族乡镇在共富路上不掉队。
但是当前民族乡村发展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收入差距明显,产业化程度偏低。民族乡镇收入明显低于全区水平,如2022年,莲都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602元,而老竹畲族镇、丽新畲族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区平均水平尚存在一定差距。民族乡镇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单一,规模偏小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较低;特色农产品及手工艺品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不高,特色产业品牌体系尚未形成、产业化不足、溢价率偏低。
(二)民生投入不足,均等化服务落后。当前,民族乡村在水利、电力、通讯、环保、道路等方面投入普遍不足。
(三)创新传承不够,文化软实力欠缺。民族乡镇文化传承、展示、发展方面仍然薄弱,每年的“三月三”文化节虽然延续了26年,“一台戏一席宴”的老套路局限性较大,至今没有一台影响力较大、极具畲族代表性的节目被群众津津乐道。
民族乡村振兴的发展是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莲都区要抓住机遇和挑战,抓住我区少数民族乡镇资源、产业、环境等优势,率先谋划,积极作为,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富裕,与我省同步实现高质量共同富裕。
(一)资源禀赋优势。农产品方面,创立品牌,如“丽水香茶”、“品牌;老竹、丽新的“处州白莲”都是中国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板栗、油茶、水果等也是民族乡镇的优势农产品。文旅方面,两个畲族乡镇地处仙霞岭余脉,宣平溪流域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有4A级景区东西岩景区。老竹镇自创畲族文化品牌“山哈大席”“新沙溪之夜”。生态资源方面,老竹丽新区域环境优美,现有区域森林覆盖率近80%,一年四季绿意盎然,负氧离子含量超过城市3000多倍,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二)发展优势。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衢丽铁路已经进入施工阶段,成为老竹、丽新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交通保障,将辐射带动该区域一二三产快速发展。目前,莲都区正积极谋划东西岩高铁小镇项目,东西岩休闲小镇(投资50亿)、丽水市动物园(投资10亿元)、物流小镇(投资50亿)、丽新中草药生加工园区(投资5.28亿元)、风情东西特色小镇(投资30亿元)、东西岩山地运动小镇(投资30亿元)等项目,成为区域发展的新优势。
鉴于如此好山好水,大好发展机遇,我们莲都必须有所作为,加快老竹和丽新两个民族乡村发展,为此建议如下:
(一)谋篇布局强规划,推进GEP价值转化变现。国土、建设、旅游、农业、经商等多部门通力协作,制定畲族乡村振兴建设的远期和近期规划,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是村庄规划有特色。突出民族元素和特色,高标准高起点做好村庄规划,探索谋划少数民族特色畲寨,打造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先行区”。二是产业规划有品牌。依托现有特色农业产业,进行挖掘和升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创建畲族乡村农产品区域品牌,支持茶叶、莲子等产业规模化;根据区域农旅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工业,确保区域工业发展用地指标,谋划政策支持发展种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区域产业链建设。三是价值转换有路径。委托第三方机构摸清该片区生态资源家底,进行GEP资产核算,为绿水青山定价,指导推进GEP价值转化变现,走出一条民族乡村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的新路。
(二)文化传承深挖掘,推动民族文化百花齐放。文化的传承,并非完全照搬照抄,要结合时代发展的特色,深度挖掘,提炼转化,用群众的“口碑”塑造畲族文化品牌。一是三色有机融合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号)文件,以浙西南革命精神注魂赋能立根,实现红色文化、绿色生态与畲族特色的有机融合,推动一批红色民族乡村发展,谋划建设一批忠勇精神暨红色宣传教育基地,探索开展红色教育、亲子教育、团队旅游等活态旅游经验。继续保护和传承好“三月三”畲族传统节庆活动、畲族民歌、畲族风俗、畲族医药等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扶持民族乡村非遗传承人、文化能人发展,培育文化类个体工商户和企业。二是搭借“网络+”文化快车。既要做好新闻媒体、道路路口广告牌、LED屏做好三月三畲族歌会等特色传统节庆活动的常规宣传,更要注重搭上“大数据”时代的快车,利用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用户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优势,打造网络宣传新阵地,畲族文化除了自娱自乐,更多的要让其他民族的群众通过短视频、微文等形式了解畲族的传统文化魅力。三是做大做强“畲味”品牌。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要打破原有“三月三”文化节走过场的局限,建议由第三方机构开展创意设计,深挖传统节庆活动上的祭祖仪式、民族舞蹈、民族体育竞技、婚嫁仪式和手工艺品展等特色文化,邀请文化名人、典型人物、畲民代表等参加节庆活动,做大做强“畲味”品牌,形成类似印象杭州、印象云南等大型文化品牌活动的影响力,让“竹柳新桥三月三”成为新时代民族乡村振兴的风向标。
(三)强化统筹重产业,推动强镇富民做大做实。建议优化原有发展思维,确立一二三产业要协同发展的新理念。一是适度发展生态工业。允许老竹丽新区域适度发展生态工业,延长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链,重点扶持茶业、竹制品深加工企业。提前谋划高铁时代配套产业,如发展物流仓储业。二是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统筹现有文旅资源,与兄弟县市的板桥、柳城一起探索谋划“问道柳城、禅学板桥、戏水丽新、风情老竹”精品旅游路线,创新区域内旅游线路叠加或自由组合模式,实现景点资源共享机制。三是全力提升生态农业。通过产业扶持激励政策引导农户种植优良品种,推广规模化种植,谋划好区域农产品品牌,发挥当地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形成营销合力。鼓励引入农业投资企业,引导农户种植名优茶业品质,探索推行区域统种统收、统防统治、统销统结等有效形式,促进少数民族农户特别是小型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分享农业现代化发展红利。
(四)项目为王重落地,推动发展动能提档升级。超前谋划大项目,厚植追赶新动能。一方面重视项目整合。当前已有东西岩高铁小镇、莲湖水库等项目在实施谋划,都是省级重大项目,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均为关键,优先保障区域发展用地指标,允许该区域试点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鼓励盘活现有农村闲置建设用地指标。探索“山海协作”帮扶模式、“新飞地”模式等,鼓励我省发达县到欠发达地区“出资出力”。另一方面优化互联互通。大交通时代的到来,为区域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要超前谋划,提升区域乡镇间、景区间道路水平,拓宽县道、乡道、通村道路,增加区域公交班次,优化各区域的互联互通,提高旅游资源的共享发展,建议开通旅游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