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面对“三重压力”叠加“超预期变化”的复杂局面,紧紧围绕上级决策部署,变不可能为可能,主动转变观念,勇于切换赛道,精准切入半导体、大健康、新能源等产业新风口,全年签约落地项目31个,合同投资额增加160.56亿元,同比增长258%,实现从10亿到30亿、到50亿的连续进阶突破。按照“高于浙西南、对标大湾区”出台了史上“含金量最高”的人才新政25条,一年兑现人才科技专项经费爆发性增长448.2%,惠及人才3000余人。坚持以城带乡和城乡互济并进,2个街道创成山区县城镇省级样板,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61,领跑山区26县,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稳步推进。
然而,对标浙江奋力推进“两个先行”的责任、使命,对照市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丽水探索与实践”的目标、任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协同作战力不强。因职能、职责、认识等存在差异,工作中统筹不够、融合不紧,体系构筑不够理想,条块分割、各自为战,出现“一腿长,一腿短”“各顾各,自管自”现象,协同作战力不强,招引的“含智量”“含金量”不够,2022年引进的项目中仅有EVG净食器等少数为人才项目。
二是项目牵引力不足。2022年引进10亿元以上制造业单体项目6个,华为、百度、蚂蚁等塔尖企业入驻莲都,但“尖兵”“领雁”项目、“链主”型企业不多,牵引力不足。虽先后出台了工业新政40条、科技新政10条等,但多以补贴、补助方式给予扶持,立项、审批、落地等流程还不够流畅,与实际需求仍有差距。
三是平台支撑力不够。目前我区Ⅲ类工业用地、重金属排放指标不足,高端科创中心还没有建成,项目、人才招引不够灵活,造成平台、空间、能级、产创不多、不大、不高、不足。干部群众的思想、理念、胸襟还不够开明、开阔、开放,“山区也能搞工业,山区也能搞创新”的自我认知还不强。即便引进培育了一批高科技企业、高层次人才,平台支撑力也不够。
今日之莲都正处于信心回位向上、市场回暖向强、指标回补向好的黄金机遇期,2022年12月19日省委易炼红书记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找准基本路径不折腾”。为此,我们要立足莲都,以“双招双引”为支点,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找准奋发图强、富民强区的科学路径,撬动共同富裕,绘就中国式现代化莲都新图景。
一、以合制胜,善用系统理念,更大力度拧成“一股绳”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大场景,绘就莲都新图景,最关键的还是要形成工作合力,增强部门、单位间的协同力,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一)要有一个理念,统一行动。理念决定方向,是行动的先导。要善用系统理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谋划各阶段、各领域、各层次、各部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围绕半导体、大健康、新能源、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系统编制规划、设置目标,明确靠什么招、招什么、怎么招,谁来招等,避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
(二)要有一套制度,协同发力。创建双向互动、赛马晾晒、联席会议、干部轮训等制度,每半月或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畅通信息交流互动,增强部门、单位间的黏合度、紧密度。全面建立目标体系、任务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等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做到一体认识、一体把握、一体研究、一体部署、一体推进。
(三)要有一些举措,集聚合力。持续深化集中签约、项目推介等已有的好做法、好经验。通过线上线下企业家论坛、头脑风暴、主题沙龙、主旨演讲等一系列举措,在共同富裕先行先发、碧湖新城变大变强、产业生态重构重塑等“大事”上找准“位”与“责”,集聚合力。
二、以准制胜,坚持项目为王,超常力度培育“增长极”
对标省域现代化“六个先行”的定位和标准,我们必须拼产业、拼经济、拼发展,坚持项目为王,杜绝饥不择食、“大波轰”“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的传统招商方式,做到有方向、有标准、有要求地招引。
(一)把准“三个”方向。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把准发展方位、政策趋向、市场风向“三个方向”,认真比对莲都的区位、产业、资源、人才、市场、要素等优势,精准对接中央、省、市的政策,把握Z世代、元宇宙、互联网、数字时代等新消费市场的需求。聚焦具有变革性意义甚至颠覆性潜能的未来产业、新兴产业,从中找出符合莲都区情、政策趋势、市场需求的项目、企业。
(二)实施“四图”作业。立足产业现状,按照“高大上”“链群配”设计定制,围绕半导体、大健康、新能源等产业,把“链主”型企业和链长制结合起来,实施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四图”作业。紧盯“中字号、国字号、500强”,招引龙头、“尖兵”“领雁”企业、项目,推动产业链、人才链、资本连、创新链、服务链“多链协同”,构建多层次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体系,集聚集约培育壮大“增长极”。
(三)制定“五张”清单。坚持项目为王,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聚焦首位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制定问题清单、产业集群清单、重点企业清单、项目清单、政策清单等“五清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既招引新赛道优质企业,也培养传统产业龙头,推动集群式产业链升级。
三、以实制胜,共建共富共赢,非凡力度构建“共同体”
在新的赶考路上,共同富裕不能等、也等不来,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我们要以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将“短板”作“跳板”,激发内在蕴藏的活力、动力,形成全社会创新创业万马奔腾之势。
(一)实施一个工程。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树立“你发财,我发展,我致富”的共建、共富、共赢思想,构建利益“共同体”。充分借助区块链技术探索建立“你承诺,我就批”的极简化审批制度,善用市场逻辑变给补贴、给优惠为给场景、给机会,引入“一企一策”“一链一策”为重点项目量身定制“政策包”,坚决打破“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邀请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社会公信力的机构专门为莲都打造一份“年度营商环境评价报告”,不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二)建设两个平台。要以“抓大不放小”的定力,更要以“喜新不弃旧”的包容,实施“满园扩园”行动,招引一批有潜力、有技术的企业,先与企业“共患难”共担当,后与企业“同富贵”共成长,将莲都经济开发区建设成共创、共建、共享、共赢的产业协同创新大平台。聚焦碧湖新城建设,实施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持续推进大搬快聚、农村闲置集体土地市场化、腾笼换鸟等工程,不断优化、拓宽莲都发展空间,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向新城集聚。
(三)强化三种模式。继续深化“研发在当地、产业在莲都,工作在当地、贡献给莲都”模式创新,探索建立“人才+团队+产业+集群”产业催生模式和“基金+招商”“以投带引”新模式,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杜绝“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狭隘思想,借助革命老区相关政策和山海协作机制,引入市场化、社会化招引,发挥协会、商会的优势,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