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茶成金,解锁“高山茶园”的“共富密码”
“高山云雾出好茶,风过山岗闻茶香”。近年来,峰源乡为进一步发挥好高山生态气候优势,以“高山茶种文化塑造、丘陵茶园改造提升、千年老纵品牌营销”为抓手,彻底告别高山茶园“采摘难”、“品控差”、“销路窄”的时代,唤醒千年古茶,解锁“共富密码”。
一、从“借势而起”到“乘势而上”,持续提升高山茶叶“含金量”。聚焦聚力“千年茶种、千米海拔、千元品质”格局构建,依托生态优势,不断夯实茶产业发展基础,让“绿叶子”变成“金叶子”。一是挖掘“千年茶种”文化。广泛收集流失民间、有价值的茶文化传说、历史典故,开办“千年老纵茶艺论坛”并邀请学者、作家深入挖掘、考证和整理。将峰源高山茶最早追溯到1800多年前的两晋时期“葛仙茗圃”。据统计,在海拔1100米大山峰山麓岩壁,原生野枞近200亩,其中百年树龄以上古茶树有100余株。二是发挥“千米海拔”优势。坚持“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的原则,千年老纵进行就地保护、就地采摘,最大限度保留“茶胺酸”“可溶氮”等对甘味有贡献的成分含量,野枞红茶汤色鲜亮、茶香清雅、回甘鲜爽,实现生态与发展双赢。三是打造“千元品质”价值。乡政府坚持不做“快销茶”对标“高端线”的定位,以“品控”抓“品质”,从采摘挑拣、杂质清理、品种分类、储藏邮寄全流程标准化严格把控,打造“无污染、味鲜醇、花香浓”的千元品质,持续提升高山茶叶“含金量”。截止目前,野生老枞茶园每亩产值近1.6万元,高出市场4倍,成品红茶每斤市场售价800—1500元不等。
二、从“粗放管理”到“精耕细作”,全面激活丘陵茶园“新动能”。莲都峰源乡丘陵山地复杂,茶产业经营技术发展滞后,亟需提升茶园管理机械化水平,推进老茶园提升改造工程。一是组织保障。成立项目实施小组,由科技特派员任组长,全面协调并负责实施项目建设的各项任务,组织落实推广示范、技术指导服务、基地建设等。二是科学管理。发挥利用科技特派员“帮带制”,指导提升丘陵山地茶园管理技术,进一步提高茶叶种植与管理模式,从根子上结束“粗放管理”。截至目前,建立示范基地30亩,开展技术培训班1期,带动茶农50人以上提高采摘技艺。三是示范辐射。建好推广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技术服务与技术培训,推动丘陵山地茶园机械化管理技术的应用普及,加强茶叶农机农艺三者融合。截至目前,已铺设山地轨道车6500余米,引进茶叶分选机8台,碾茶机32台,烘干机4台。
三、从“星星之火”到“面上开花”,谋深谋实产业发展“致富经”。“好茶也怕巷子深”,莲都区加速推进传统茶产业迭代升级,加强特色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盘活特色产业。一是创新“可视化”培育,吸引市场认种。推出“可视化培育茶树”新模式,认种方式灵活,茶树主认种后,实时掌握生长信息,雇佣当地茶农采摘,创造就业岗位。目前,峰源乡强村公司已完成辖区内100余棵百年古茶树预流转。二是加强“品牌化”建设,获得市场认可。加强品牌营销,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具有莲都区特色茶叶品牌。现有注册“峰源一千”“峰源老枞”“峰源云雾”等茶叶品牌,其中“峰源一千”老枞获中国(深圳)春茶博览会老枞大赛入围奖。截至目前,推广抖音账号已吸引流量10.6万人次。三是探索“茶文旅”融合,完善市场链条。积极构建共建共享新机制,推行“强村公司+合作社+农户+共富工坊”模式,生态茶园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整合资源,以茶促旅,以旅兴茶,推广峰源大山峰森林公园,猕猴峡、水牛坪、库坑岩等旅游线路,实现品牌特色带动,媒体营销驱动,旅游转型发展,真正实现千亩茶园带富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