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园地
您当前位置:

我所知道的丽水排舞创作推广过程

发布日期:2023-01-06 15:42:36     文章来源:莲都区政协 访问次数:

许国清

近年,我有机会参与丽水排舞相关的文化资料整理工作,期间因工作需要也采访了一些专业人士,由此了解到丽水排舞的创作、推广过程,以及它融入广场舞活动的一些情况。

一、丽水排舞,从舶来品到本土的舞蹈

丽水是个有着古老文明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现代的,乃至舶来的元素正在不断注入这块古老的土地,两者有机融合,交相辉映,焕发出新的光彩。丽水排舞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对于丽水大众来说,排舞却是一个陌生的舞种,因为它是舶来品。排舞源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西部的乡村舞曲,也叫牛仔舞,并长期盛行于欧美国家。如何让来自遥远西方的排舞走进丽水?莲都区文化馆的舞蹈团队在思考着,结论是:要让排舞走进丽水,使之成为本土的舞蹈。

笔者曾采访过莲都区文化馆相关人员,告诉我,推广排舞的想法源自于2007年3月参加浙江省首届排舞师资培训班。那时她们亲身感受到排舞的魅力,为其欢快的节奏、动感的舞步,以及给人们带来神清气爽的体验所折服。于是下定决心要将排舞引进丽水,并且推广普及。

然而这并非一件易事。要创建硬件,更要介绍宣传,让大众接受。开始时,她们推广的大多是来源地的特色舞曲,如《狂热的曼波》《天使华尔兹》《乌哈》等等,这些富有西方特色的舞曲虽新奇,但华尔兹、探戈之类的旋律却难为普通民众,特别是老年群体不易接受。实践使她们感悟到,本土化艺术更容易被接受,更有吸引力和推广价值,更能让群众融入其中。于是她们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拿来主义”的基础上,使“洋货”变成“土产”。

2014年,推广团队决定组织专业人员,挖掘本土历史文化和富于民族特色的音乐艺术资源,编写属于丽水人自己的排舞舞曲。她们开展走访、实地考察,广泛征集莲都民间小调,挖掘、提炼民间舞蹈素材,吸取民间舞蹈元素,将本土民间文化特色元素融入排舞舞码的创编中,创编十套深受爱好者喜爱和认可的有本土特色的排舞。

她们首先对排舞创编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为创编提供理论依据。其次,挖掘传统民间文化资源,提炼本土特色文化元素,将排舞的规定舞步与其有机融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创新排舞舞码,使之既连贯流畅又具有自身特色。

2015年,莲都区开始着手本土排舞的创作。首先邀请本土词曲专家组成创作团队,深入白云山、南明山、东西岩、猕猴峡、古堰画乡、千年古堰、十里花街、九龙湿地、括苍古道九大景点进行考察采风,了解景点的魅力特点、引人之处,结合当地民俗风情创作,词曲作者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创编人员围绕“莲都九景”进行艺术创作,一景一曲,打造“莲都九景”系列歌曲。本土原创曲目形成初稿后,又组织专家组对创作的歌曲进行研讨修改,使词曲更加完美融合。最后,挑选了《括苍古道》《相约千年古堰》《走进白云山》《花街时光》《景美情长东西岩》《九龙湿地春之歌》《舞动古堰画乡》《快乐猕猴峡》《走进南明走进梦》等9首优秀曲目,作为莲都区本土特色原创排舞舞曲,然后根据舞曲的风格,结合收集的民间舞蹈素材,创编排舞舞码。

为了提高本土特色原创排舞舞曲的质量,还邀请了全国知名的排舞领军人物秦建伟老师以及他的团队为《括苍古道》《相约千年古堰》《走进白云山》3首编写舞曲的舞码。由莲都区文化馆两位舞蹈干部创编《花街时光》《景美情长东西岩》《九龙湿地春之歌》《舞动古堰画乡》《快乐猕猴峡》《走进南明走进梦》6首舞曲的舞码,并且对9首原创排舞进行了教学视频录制,为下一步原创排舞的推广与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上原来已编的《枇杷姑娘》,莲都区已创编完成了10首本土排舞。

创编完成后,选取1~2个活动示范点以及创新团队进行初步实践,调查了解原创排舞的社会认可度,并请专家评价,进行修改。在成功创作之后,团队及时将本土特色原创排舞进行推广。2015年7月,他们举办了莲都区农村实用人才“天天乐”文艺骨干排舞培训,对莲都本土特色原创排舞进行了首次推广,来自各乡镇街道150名业余文艺骨干参加了培训。原创排舞深受文艺爱好者的喜爱,他们说:“跳自己身边熟悉的景点舞曲,跳得更加起劲。”同年11月份又开办了2015年莲都区农村实用人才“天天乐”文艺骨干精英培训班,对莲都区本土特色原创排舞再次进行了推广、培训与实践,来自全区各乡镇街道文艺骨干50人参加了培训。这次培训班给每个受训对象分派了任务,要求他们培训回去后在全区462个点进行推广实践,让本土原创排舞在每个“天天乐”活动点中推广,形成以一带百、以点带面的推广效果。

二、丽水排舞,融进了百姓的文化广场

这些原创舞曲彰显了本土原生态的特色,歌词既展现出丽水文化的深邃,又体现丽水文化的现代内涵,音乐曲调或婉约、或豪放,各具风格,但都十分优美、节奏感强、富于旋律性。

排舞本土化的关键在于贴近地气,就如植根于沃土的植物才能枝叶繁茂,充满生机。在创作中,团队特别注重三个“贴近”: 一是贴近本土历史文化。丽水厚重的历史遗存为音乐舞蹈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闻名于世的处州古道为排舞《处州古道》提供了创作的源泉;以通济堰为核心区块的古堰画乡目前已成为丽水著名的旅游景点,也为排舞《相约千年古堰》提供了素材。二是贴近本土百姓生活。排舞具有群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适宜于在大众中推广。因此,丽水排舞的本土化进程必须贴近本土百姓生活。团队在曲目创作中选取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作为素材。例如南明湖是丽水人最喜欢的好去处,他们据此创作了排舞《走进南明走进梦》;白云山是理想的自然生态资源所在地,是徒步健身、避暑休闲、旅游观光的好去处,也是丽水的后花园,他们据此创作了排舞《走进白云山》。 三是贴近本土民族特色。丽水拥有多样化的民俗风情和民间文化特色,丰富多元的民间文化元素,是排舞专业创编的一笔丰厚文化资源。特别是畲族,无论在音乐、舞蹈,还是服饰方面,都有值得开发融入排舞的元素。因此,如何挖掘出自己身边的、本土的民间民族特色元素,提炼出富有民间舞蹈特色的排舞舞码,将本土特色文化元素更好地融入本地排舞的创新发展中,成为排舞推广团队亟待思考和研究的课题。通过对本地排舞动作方面的研究,团队注重推广富有丽水本土特色文化元素的排舞,如:“韵动畲家”“我是丽水人”等十几首舞蹈已在丽水普及。排舞《景美情长东西岩》既描写了畲族聚居地风景名胜东西岩的“青山翠绿风景如画”,也刻画了畲乡阿哥阿妹日月池旁对歌的儿女情长,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地方风情不仅是本土排舞丰富的创作源泉,而且也为丽水排舞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有言道:山是隔绝的文化,水是流动的文化。休养生息在大山深处的丽水人祖辈积淀的山歌元素,而千百年来川流不息的瓯江水,烙印着丽水的记忆,留住了山民的乡愁,这些都为丽水排舞原创音乐提供了可贵的源泉。例如在创作畲乡风情舞曲时,推广团队首先认真提炼畲族服饰典型元素,重构艺术型畲族服饰,使畲族服饰符合排舞的需求。在研究畲族服饰色彩、款式,畲族头饰特征的基础上,在“韵动畲家舞步”的设计中将之有机融入;其次是全面开发利用畲族舞蹈,在开发中融进排舞元素。在研究畲族民间舞蹈风格和特点的基础上,将“迎客舞”“敬茶舞”“生产劳动舞”等传统舞蹈的舞步引入排舞。在音乐舞曲方面,编排畲族排舞时做到在畲族音乐的创新中吸纳排舞的文化精华,进化畲族民歌音乐、优化畲族民歌音乐、美化畲族民歌音乐,让畲族文化与排舞文化合理融合,相得益彰。由于在创作过程中有机融入了地方文化艺术的元素,因此也必然促使丽水排舞更富有乡土气息和民族韵味。

丽水排舞创编较为成熟之后,推广团队及时地将其引进文体广场。2008年3月,丽水直属单位老干部交谊舞协会组织排舞爱好者通过教材、网络自学互教等方式,分别在防洪堤、处州公园、火车站广场及纳爱斯广场等人流密集的地方进行排舞巡回展示和宣传活动。依托“天天乐”文体广场,排舞已成了丽水人民闲暇时间最好的娱乐方式之一。2013—2015年,莲都区文化馆举办排舞培训100余期,参加培训的有工会干部、职工、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机关干部、全区业余文艺骨干,以及老年大学的学员等,受训人员达15000余人。与此同时还开展了排舞的基层培训。也正因如此,排舞这朵异国奇葩才能深深地植入丽水这块沃土,融入丽水人民的生活之中。如今,“天天乐”文体广场上的排舞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各类排舞比赛举办得有声有色,并多次在省市比赛中获得金奖。

为确保文体广场活动安全有序开展,他们创新管理制度,形成了有效的引导机制、管理机制、服务机制和群众自管机制。通过逐年丰富内涵、创新形式、扩面提质,项目建设已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群众文化品牌。辛勤的耕耘带来累累硕果。多年来,在省、市排舞比赛中获得诸多奖项,如2007年12月8日,《眼中的世界》获浙江省首届排舞大赛青年组第一名;2008年9月26日,《玩具兵》获浙江省第二届排舞大赛少儿组二等奖和最佳表演奖;2009年9月27日,在浙江省第三届排舞大赛中,少儿组的《妈妈恰恰》获银奖和最佳活力奖,老年组的《英雄之爱》获银奖。同年11月8日,排舞《妈妈恰恰》再获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浦东潍坊杯”长三角地区排舞邀请赛青年组金奖;2010年9月20日,排舞串烧《凯利凯利,铭记那一刻》获浙江省首届职工排舞大赛金奖;2010年10月30日,《摇动》获浙江省第四届排舞大赛青年A组金奖;2011年自创的排舞《韵动畲家》参加浙江省首届体育社团运动会健身排舞比赛获青年组二等奖和优秀艺术奖;同年11月19日,《韵动畲家》参加浙江省第五届排舞大赛,获创新组一等奖,等等。

排舞进广场,彰显了其群众广泛性和时尚休闲性的文化特征。现在,文体广场已成为离退休老年人和其他中青年人群休闲的好去处,市民们在这里享受着日益充实和美好的生活。正因为有了排舞,丽水人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丽水本地的整体文化内涵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丽水排舞,滋润着百姓的美好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排舞作为一种时尚的、国际性的舞蹈,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现代都市男女老少所喜爱。

丽水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2—2015年)提出:把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作为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背景下,集健身、健美、娱乐、休闲等优点于一体的排舞运动无疑可以成为满足大众徤身娱乐需求和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载体。因此,将富有本土特色的排舞在丽水市民中推广实践,必然成为丽水创建“健身之城”、打造现代化宜居城市和休闲养生福地的有效途径。实践也充分证明,排舞让丽水人跳出了好身体、好心情、好民风。

排舞给丽水人带来健康的身体。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历来深受市民喜爱。推广团队首先从全民健身的视角大力推动民俗体育传统文化的发展, 从生态文化的视角对排舞健身进行综合审视,揭示它在文化构成中的多种文化元素的相互作用,探索排舞与本土舞蹈文化特质的交汇与演进,探索排舞的健身价值,积极推动排舞活动与体育运动的有机结合。丽水是“中国长寿之乡”。决定居民寿命长短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地理气候、人文环境、经济社会、医疗条件等等,而体育健身也不失为一个重要条件。长期以来,在地方政府重视下,群众性体育运动、体育竞赛活跃。在这些活动中,排舞业已成为一种大众乐于接受而又富于成效的形式。目前,在遍布丽水城乡星罗棋布的健身场所,成千上万的健身者都在跳排舞。

而各种赛事也成为推广排舞的平台。2007年9月28日,首届“电力杯”排舞比赛在丽水市区纳爱斯健身广场盛大举行,来自社区、乡村、企业和教育基层工会的22支队伍参加了大赛。大赛规定的舞曲《天使华尔兹》和自选舞曲1个舞种节目,大赛编排新颖、舞步统一、动作一致、队形多变,充分展现了丽水市民的精神风貌和健身成果。类似的赛事还有很多:2008年11月20~23日,举办莲都区中小学排舞大赛;2010年2月25日,举办庆“三八”女子健美操、排舞比赛;2010年4月,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文化馆和市总工会举办“快乐劳动者”职工健身排舞比赛;2011年7月5日,举办丽水市第四届乡村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全市排舞大赛。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倡导和组织了10多场市、区大型排舞比赛。 2010年11月18日,浙江省首届体育大会在丽水召开。为了在此次体育盛会舞台上展现丽水人民的风采及排舞的魅力,决定组织9县1市540人组成9支表演队,参加开幕式第五幕《体育嘉年华》排舞的表演,精彩的表演赢得阵阵掌声。尔后,排舞又被引入丽水市第二届市运会开幕式,使排舞在丽水不断提升档次,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

排舞给丽水人带来愉悦的心境。《礼记》中说:“言之不足,家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对舞蹈的钟爱是人之常情,随着时代的进步,舞蹈对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排舞风格多样,特点突出,具有独特的健身价值,不仅能使舞者达到强身健体、塑造形体、增强身体协调性、提高健康素质的目的,而且还具有舒缓压力、愉悦精神的功效;排舞的动律欢快明朗,不仅能培养人们对艺术的兴趣,而且能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陶冶性情,符合现代竞争社会下全民健身的需要,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推广团队认为,健身娱乐性是健身排舞的主要特征之一,而推广健身排舞的价值就在于促进全市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他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健身排舞的多元特性和推广价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积极探索创新之道,特别注重从精神层面上开发本土排舞,满足市民需求。积极推动“天天乐”排舞成为他们工作的着力点。

现在,在丽水城区的纳爱斯广场、江滨防洪堤、白云山森林公园、万象山等健身广场,每天清晨人们都可以看到,一群群喜爱健身的中老年人、年轻朋友纷纷前往文体广场,用自己携带的录放器播放各种舞曲,开心地跳起排舞。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丽水排舞音乐的节奏时而舒缓优美、时而缠绵抒情、时而欢乐活泼、时而热情奔放,而排舞的歌词则让晨练人沉浸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

丽水排舞还能使参与者体验到社会的温暖。当人们约伴前往,或相约而至,并一起开展一项共同喜爱的活动时,心中自然会产生一种对集体的归属感,特别是孤寡和空巢老人,对于集体活动则更为向往。舞蹈是人类群居、交流的产物,与其他艺术相比,排舞更重要的特征是它的群众性,舞者在跳动时必须具备团队精神,注意队形是否整齐、动作是否一致,因此要求每个人相互合作,形成团队观念,而每个排舞的参与者也必然能从中享受到集体,乃至社会的温暖。

排舞给丽水人带来充实的生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百姓带来了富足的生活,而与此同时,市民的闲暇时间也更多了。如何让市民的闲暇时光过得更健康、更充实?这是社会管理者必须考虑与解决的课题。为此,相关部门于2008年启动了“天天乐”文体广场项目建设,对原有的群众文体活动点进行扶持和规范管理,使这些自发形成的文体活动点逐步向规范化、经常化、多样化方向发展。至目前为止,仅莲都区“天天乐”活动点已增至460个,社区乡村实现全覆盖,全区评选出54个“天天乐”示范点,“天天乐”示范项目也成为全国公共文化的示范项目。

“天天乐”文体广场让文化体育事业真正为民所享,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文体广场开展的各项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起市民的集体观念和健康意识,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文体活动的场所,也为许多原生态特色文化搭建了展示的舞台,有效满足了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与此同时培育了一批文艺骨干,为全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也激发了社会活力、充实了地方文化内涵、提升了城市品位、促进了社会和谐。

2018.8.10

作者简介:

许国清,原莲都区政协文史征集编审员,曾任丽水毛巾厂副厂长、民建莲都区委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