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园地
您当前位置:

我所亲历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发布日期:2023-01-17 15:45:39     文章来源:莲都区政协 访问次数:

江洪亮口述    许国清整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的身体发育明显加快,但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革面前,孩子们的心理发育却往往滞后于生理发育,有些人在成长中表现出焦虑、厌学、难以沟通、耐挫能力弱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2015年3月,为配合丽水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莲都区卫生健康局决定筹建莲都区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我当时是莲都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研员,领导安排我参加筹建工作,并担任辅导站站长。

筹建之初,区卫生健康局首先为我们解决了场地问题。在位于解放街205号(永晖新村路口紫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五楼)装修了场地,辅导站总面积350平方,配备个案咨询室、个案测量室、个案沙盘室、团体辅导室、宣泄室等五个功能室,为全区未成年人创设了一个放飞心灵、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

另一个基础工作就是组建专业团队,抓好队伍建设。在区卫健局杨娇云副局长和教育局吕春耀副局长的支持下,我们挑选了相关学校和卫生系统的20名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职称的专业人员,参加我们的工作,作为辅导站的志愿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辅导站组成了自己的团队。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不少志愿者虽然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职称资格,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远远满足不了临床要求。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提高咨询师的专业水平和实操技术能力,我们首先加强了队伍的业务建设。一是做好团队的培训工作。为了求得名师指导,我到杭州,邀请中国心理学韩天江博士来辅导站讲课。韩博士是个有责任心的专家,他每个月来站一次,进行案例督导、业务培训,并且不计报酬。二是在内部组成学习小组,坚持每个月一次的案例研讨和学习交流。三是全体咨询师都入驻了省I5咨询平台。“I5爱我”是在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的指导和支持下建立的公共平台,对构建和谐的家庭亲子关系,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们辅导站成员已经全部入驻该平台,成为省I5平台咨询师。参与这一平台的工作,不仅为全省学生家长提供了服务,同时也使团队咨询师得到锻炼,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

辅导站建立的头几年,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和社会上的未成年人,随着社会需求面的扩大和人数的增加。2018年3月,莲都区卫健局决定建立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心理服务机构,面向辖区公众开展心理服务。重点对辖区内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及性格偏执等五类人群开展服务,特别是对涉恐、涉稳、重大刑事犯罪前科、涉毒社区矫正、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重点上访等八类特殊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遵照习近平主席“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一新时代心理健康服务方针,本着坚持履行“让生命更精彩,让家庭更幸福,让社会更和谐”的中心使命,莲都区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升格为莲都区心理健康服务指导中心。由我担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目前中心工作人员1 名,心理咨询师志愿者29人,其中18人轮流周末值班。从“辅导站”到“服务指导中心”,这不仅仅是站名的改变,在服务内容和功能上也有了进一步提升。

建站以来,我们开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服务工作,助力于我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这里记述其中的几个典型案例,以资存史。

一是积极宣传,努力提高辅导站知晓率。由于辅导站建站时间较短,社会知晓率不高,为了使让群众真正了解辅导站,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我们非常重视宣传工作,在区政府创建办、教育局、卫健局的督促下,辅导站向学校、社区先后发放宣传手册3.5万份。同时,也通过网络、媒体等方式进行宣传,并且取得了一定效果。然而在后来的调研中,我们发现,靠大面积发放宣传手册,效果还不是很理想。之后我们选用了另一个具有针对性的做法,由创建办牵头,指导中心通过中小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员,向全区中小学生家长发了一封公开信,让孩子把信带回家,免交家长阅读,并要求全体学生家长回复。这一做法果然奏效,现在给家长的公开信阅读量已经达到了8.3万人次,辅导站的知晓率大大提高。

二是进社区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咨询。为了配合莲都区各社区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辅导站派出咨询师到全区各乡镇和城区的25个社区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我们还特别关爱留守儿童,辅导站每年都到各中小学,开展送温暖活动,为留守儿童做团体辅导和个案咨询。2018年 5 月,中心接到城区学某小学要求对留守儿童进行帮扶的请求,我们立即前往该小学,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访谈,5月30日在小学心理辅导室,我对一位出现情绪低落的胡姓女同学进行了沟通访谈,从家庭基本情况、日常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状况、学习情况、个人目前对自己生活状况的看法、对父母的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了心理访谈。后来我还多次到该同学家里,与她的爷爷、奶奶进行沟通,告诉他们如何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孙女。通过多方努力,目前该同学情绪稳定,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三是到戒毒所为强戒人员做一对一心理咨询。几年来辅导员共做个案咨询600多例。2017年10月,我们辅导站受曙光阳光服务中心的邀请,对戒毒所的30位强戒人员进行了心理访谈。在为期三天的一对一心理访谈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受访者虽然年龄性别不同、文化程度高低不等、职业不一,但他们染上毒品的方式、背景却有一定的规律,其中有认知问题,对毒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有情感问题,夫妻感情不和、失恋、事业受挫、情绪低落等都对这些吸毒者造成巨大影响;有因空虚好奇、寻求感官刺激;有因家庭、学校监管缺失,如有一位18岁女生,从小跟随外婆长大,缺少父母的管教,缺乏家庭温暖,误交一些朋友而沾染毒品。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强戒人员基本都有复吸史。究其原因是意志力薄弱,缺少责任心,对毒品的危害认识不足,使他们戒了又吸。要使他们真正的远离毒品,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需要强制戒毒、医生治疗、心理辅导有机配合。在访谈中,我们着力启发强戒人员提高自己认知水平,真正认识毒品的危害,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对家庭的责任心。要有坚定的信念,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远离“狐朋狗友”,学会对不良朋友圈说“不”。要学会做自己的心理治疗师,学习一些降低焦虑的方法,规划好自己的未来,走出阴影。与此同时,我们还建议启动社会、家庭支持系统,社会人员不能拿有色眼光看待戒毒者。家庭成员、亲朋好友更应该给予这些戒毒人员更多的关心和积极的情感支持。在戒毒所访谈过程中,我还了解到,强戒人员进入社会后,由于其吸毒史信息被录入网络,在就业、出行中往往会遭受到歧视,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不公平待遇,也有可能他们造成心理压力甚至障碍。得知这一情况后,我马上写出社情反映材料,向相关部门反映。

四是积极参与应急心理救助。多年以来,辅导站咨询员坚持业务培训、案例督导,促使自身的业务水平日益提高,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发挥更好的作用。2015年11月,我区里东发生山体滑坡的重大灾难事件,教育局副局长吕春耀指示辅导站专家团队第一时间到达雅溪中学和雅里小学进行心理援助。在现场,我们向里东村群众发放了《灾难发生以后我们要注意什么》的宣传册。咨询师谢先钰到雅溪中学和雅里小学对全体老师作了《灾难发生以后老师应当如何》的讲座。辅导站团队在雅溪中学和雅里小学7天的心理援助中,做了个案辅导50多人次,团体辅导10多次。《处州日报》《南方日报》《丽水电视台》对本次心理援助活动的事迹都进行了报道。辅导站的咨询师周建丽、孙青云、叶美珍被丽水团市委评为最美志愿者;周建丽、杨月毅被省政府记三等功。

服务指导中心工作人员除平时认真值班做好个案咨询等常规工作外,还会针对一些特殊需要的个体进行结对帮扶。我们进驻灾区的中小学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之后,有部分孩子与部分团队专家进行了结对,后续很长时间内还在联系,有的持续了一年多甚至更久。如里东村当时的二年级有个学生受灾难影响,心理状态很不好,在经过咨询师胡志跃的帮扶干预后,对其产生极大的信任感与依赖感,在此后很长时间一直保持联系结对帮扶。从心理层面到学习层面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阳光雨露的照耀和滋润。在春节期间,胡志跃还给她家送去了食用油、大米等慰问品,给孩子和她的家庭送去温暖,并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以及将来的梦想等情况提出了指导和建议,同时详细了解他们的过冬情况和当前遇到的困难,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健康成长,鼓励她的家人自力更生,积极阳光生活。

疏解上访人员心理也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不少上访者其实只是存在着心理问题,他们当中很多人反映的问题并不大,只为心中的那股气开始了上访,加上一些政府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不知如何对待上访者,显得态度比较生硬,致使上访者一直走不出心理怪圈,长此以往,他们中的一些人性格就会变得偏执,行为变得怪异,既影响了自己的生活,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基于这些原因,我们及时将心理疏导运用到信访工作中。为充分发挥心理咨询队伍在信访积案化解中的作用,着力推进“案结事了”,中心建立起了一系列制度,规定了心理咨询的服务流程,如建立起心理咨询专家公开接访制度,咨询专家们参与街道社区领导的公开接访,及时为他们出谋划策;建立起心理咨询服务队分组包案制度,每个小组针对信访老户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援助方案,开展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收到了更为明显的效果,不少信访户经过咨询干预,改变了原有的认知,表示以后有问题要和相关人员多沟通交流,不再走上访这条路。

作者简介:

江洪亮,莲都区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

许国清,原莲都区政协文史征集编审员,曾任丽水毛巾厂副厂长、民建莲都区委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