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官友口述 周雅慧整理
我叫周官友,出生于1937年,丽水市莲都区仙渡乡梅田村人。也许是我对戏曲的痴迷和对民乐的情有独钟,亲历了梅田村两次创办处州乱弹剧团的始末。
一、兴办梅田处州乱弹剧团背景
背景一:处州乱弹是流行于我们莲都的传统地方剧种,莲都为旧处州治所,故称“处州乱弹”。清中叶前后曾盛行,受徽剧较多影响,表演和唱腔与婺剧中的乱弹基本相同,主要腔调唱三五七和二凡。传统剧目有为其他剧种所罕见的《陈十四夫人》。梅田村有多年的处州乱弹办班、办团的历史。
背景二:1963年,是我从县文化馆工作4年后回村务农的次年,我在县文化馆工作期间学到了吹、拉、弹和财务管理等技能,这给我以后管理剧团和办剧团奠定了坚实基础。
背景三:文化大革命前期,我村的文艺宣传队办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演出的剧目有《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在丽水市范围巡回演出引起轰动,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这给我们办处州乱弹剧团增加了信心和选演员打下良好基础。
二、兴办梅田处州乱弹初始
1963年,梅田村文艺宣传队办班刚结束,我与时任大队支书周文金聊起村里可办处州乱弹剧团,2人一拍即合。其实,周文金是原来梅田处州乱弹班的主角,他父亲也是拉二胡的。我和周文金、周皮休、王文成、周文仁等人发起创办梅田处州乱弹剧团。于是就召集了村里几个文艺爱好者和在村里有一定威望的人,商议办团事宜。由周文金担任剧团团长,我担任副团长,全权负责剧团的大小事宜,周皮休负责剧团人员落实,王文成负责演出相关事宜。我们几个人说干就干,资金由大队集体支出,当时大队干部里也有持反对意见的,但大部分人比较支持办剧团,最后遵照小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办团。记得当时大队将土名上毛铺和水草田两片集体山林卖给林场后得到的资金全部用于办剧团。有了办剧团的资金后,我们就开始紧锣密鼓的落实演职人员。
后台演职人员有我(正吹)、周官权(副吹)、周宝兴(大、小锣)、周付友(鼓板、小锣)、周官善(二胡)、周方林(鼓板、小锣)。周方林是1964年再充实进来的。
前台演职人员有周文成(小生)、周文仁(花旦)、周仓元(老外)、周官寿(武旦)、周官龙(京旦)、周仓永(小花脸)、王文友(大花脸)、周招利(武小生)、周华庆(兵将)、周上月(正生)、冯叶林(小丑),何凉亭、周春法、周春伟(兵将)。
演职人员落实好了,我们就邀请了永康后吴村吴和祝、吴金土两位老师长驻在村里施教。吴和助教男功,吴金土教女功。两位老师可厉害了,唱腔武功样样都会教。为了使演员演技更加精湛,后来又请来了缙云的名志先老师专门教武功。教后台的老师是从武义请来的叫徐达林,徐老师非常用心、耐心,手把手的教大家,当时周宝兴学大小锣,我亲弟周官权学副吹兼二胡,周付友学鼓板。其实那时的我就会先锋、结子、梨花好几种乐器了,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的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在排练过程中也遇到很多困难,虽然筹备一定的资金,但还是远远不够的,物资也非常紧缺。有了大队支书做我们的坚强后盾,一般困难我们都能迎刃而解。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排练地点就在本村祠堂,学员白天要干农活,排练都放在晚上,又没有电灯,多数点煤油三角灯,也点过松明,后来条件好点了我们也用过汽灯。
为了节约资金,演出用的刀、枪、箭、棍、棒、椎都是自己做的。我还亲手制作过花旦、小旦用的包头,利用排练休息时间用珠子一颗颗穿起来。可我们制作演出道具从来没有拿过村里的务工补贴。演出服装、魁帽和文武旗就在丽水三坊口名叫荣土的戏服店里买的。
我们一共排练了《三支剑》《百寿图》《东关招亲》《珍珠塔》《鸳鸯带》《鱼藏剑》《悔姻缘》《碧玉簪》《碧桃花》《铁林关》《前后景阳岗》《秦香莲》等18部剧本,还排练了好几本家演戏,如《东吴招亲》《火烧子都》《血龙招亲》《马超追曹》等。我们出演的第一夜都是彩戏,如《三支剑》。
梅田处州乱弹剧团一出演就走红,在丽水市巡回演出后很受群众欢迎,小有名气。记得在碧湖西乡的头夜戏是在碧湖行基上演,周边的村民看了都赞不绝口,还赶跑了雅庄的戏班。一个个村轮流着演,轮到保定村村,村民意见不统一,有人看到我们演得好很想请我们到村里演一演,有小部分人认为自己村里有处州乱弹班没必要请外村人演。后来村干部让我们先演,如果演得好饭餐由村里招待,演得不好由我们自行解决。结果看了我们的头夜戏就不让我们走了,认为比他们自己的剧团演得更好,特别是小生演得很出色。这样我们的处州乱弹班红火了好几年,每年都到周边县市演出,很受欢迎,后因文化大革命的原因被迫停演。
三、我与梅田处州乱弹班的不解之缘
我拥有的这些技能,还要从我父亲说起,记得我16岁那年,家里特别穷,经常吃得了上顿就没了下顿。可我的父亲对乐器十分的痴迷,心也是很宽的人,似乎有没有饭吃与他关系不大,我母亲常常为这事与他争吵。父亲的手也非常巧,二胡、京胡都是自己做的,除了弦线以外,红檀树、毛竹等材料都是自己到山上采来,胡琴的弓用棕丝抽出来做的。但是,做成的胡琴就是音准没那么准。那段时间半夜常常会被父亲音不怎么准的二胡声惊醒,我对父亲的“极端行为”也是忍无可忍。于是推开他的房门,夺过胡琴就拉,不知是潜移默化的原因,还是我对乐器爱好,第一次拉比我父亲拉得还像模像样,于是我与民乐就结下不解之缘,父亲就决定让我学乐器了。也从那时起我心里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乐器学好,要超过父亲。
我21岁那年,丽水市文化馆到梅田村下乡演木偶戏,文化馆干部乐器的演奏水平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就悄悄地跑到后台去听,看到做工精致的二胡想跃跃一试,并恳求老师把二胡给我试拉了一下。就这么一拉,文化馆的周樟树、叶永金两位老师对我刮目相看,两位老师把我的情况向文化馆领导汇报,1958年10月我就被县文化馆录用为正式员工。当时我在文化馆主要做会计和联络工作,但是好景不长,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文化馆经营管理不景气解散了。1962年我的户口又迁回到梅田村。于是1963年在大队干部的支持下,在大队支书周文金的鼎力相助下,就第一次顺利的办起梅田处州乱弹班。
改革开放后,形势的发展又激起我办剧团的热情。1983年,我和周官高、周官善3人出资8万左右办剧团,资费我出大部分。结果剧团成立没多久,他们嫌办剧团烦杂、投入大都退出,剧团归了我一人。当时我们招演员是在丽水市范围内进行,要求非常高,一是年龄要求在15-18周岁之间,二是必须是新手,原来会演戏的一律不用。请来金华市婺剧团的一位小生和一位花旦到梅田村来施教。为了能请到好老师并能留得住,我们给的工资每月60元,比当时他们剧团给的工资每月还多了10元。这两位老师对生活要求非常高,每天需到丽水城里买新鲜蔬菜。买菜也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当时梅田还没通汽车,要步行5里山路到学坑口才能搭车去丽水买菜,买菜来回都需要好几个小时。后因老师觉得生活太艰苦,教了3个月左右就走了。出于无奈,我们只能另外请老师,后来又请了永康后吴村的吴金土老师来村里教了3个月左右,直到把所有学员教会为止。
戏学会后我们就开始筹备买戏服道具,戏服是向金华戏服厂订制的。为了办戏班家里田地都荒芜了,一家人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办剧团中,有时候戏写不出去,为了生计,有人给30元演3天我们都演过,可一般情况的戏金是200、180、150元。我们到过很多地方演出,有次在云和演出时县长过来找我谈,称我们是比较正规、质量比较好的民间剧团,演员年轻,服装道具新,表演艺术能力强,打算次年与我签长期协议,长期在云和演出。办剧团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演员们会时不时的闹情绪,一个剧团的开销很大,演戏有旺季和淡季,如果遇到淡季就要亏本,又要付演员的工资,又要解决吃饭问题。后因主要演员留不住,办班压力太大,我的处州乱弹剧团办了3年就解散了。
作者简介:
周官友,莲都区仙渡乡梅田村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丽水吹打代表性传承人。
周雅慧,莲都区政协文史征集编审员,莲都区文化馆馆长,群文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