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根据“七普”公开数据,60岁以上人口数量为2.6亿,占比18.7%。丽水市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占比高于国家平均值,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面对增速如此之快的老龄化群体,政府的养老服务和保障服务如何应对、如何发展成为巨大的挑战。
目前,我区实际运营养老机构主要接收对象为政府养老托底的本地老人(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托养对象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基于群众传统观念,社区居家养老成为主流,在一定程度上既解决了家庭养老能力不足的困难,又解决了机构养老亲情淡薄、环境适应障碍等诸多问题。我区高度重视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已建成168个具有短期托养、上门服务、日间照料功能的社区托老服务中心和照料中心,但当前社区居家养老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专业化水平低
据调研,我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村里主要有村两委和网格员进行管理,城区内主要是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工,还有部分托老服务中心依托老年人协会进行自治。无论是村两委、网格员还是社区工作人员,本身工作量大、各条线任务重,很难保障长时间从事专门养老服务工作。同时,未能有效调动社区志愿者和公益力量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专业性的养老人员缺口较大。服务人员由于欠缺专业知识,缺乏专业技能,导致相关服务人员无法为老年人提供更好更专业的服务。
二、服务范围窄
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精神慰藉、针对性餐饮等服务的需求更加突出。而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供给数量、质量或结构上较为趋同,养老服务范围窄,内容少,多以提供日常生活服务为主,缺少专业化的医疗保健和精神文化服务,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个性化养老需求。托老服务中心在物质生活方面,以餐饮、洗衣等基本服务为主,精神方面仅仅是打牌、打麻将等简单的娱乐活动,缺乏提供精神慰藉方面的服务,人文关怀不足。并且由于疫情原因,我区大部分老年食堂处于停办状态。
三、医养结合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老年人健康意识相对薄弱,慢性病较多,康复养护的需求较为突出,而与之对应的是医护人员资源力量的不足。我区托养中心的医疗服务人员主要为社区医生和联村医生,提供的是“一对多”的医疗服务,健康养老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存在不足,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居家养老医疗养护的“智慧化”建设。
“银发浪潮”滚滚而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侧重于为老年人提供物质生活产品和服务的社区居家养老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建议我区进一步健全和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社区“智慧养老”。为此建议:
一、建设统一的服务平台开启“智慧养老”。打破各功能主体之间的壁垒,建设统一的服务平台,把托养中心、医院、社会服务商等各类养老服务资源集合在一起,将老人、子女、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医养科技产品相融合,充分挖掘各主体信息,实现信息的实时交互共享。鼓励各方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平台与社区、老年人的紧密连接,加快老年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的发展,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实现养老资源利用最大化,提高社区居家智慧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真正提升老年人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让居家养老实现数字化跃升。
二、以数字化养老推进“智慧服务”。建议利用互联网的信息集成和挖掘功能,集成老年人的家庭信息、基本信息、健康状况等数据,摸底调查老年人的需求,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据处理技术,深入挖掘老年人服务需求,将老年人的需求信息化,建立养老服务需求信息资料库,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确定、费用补贴、服务项目确定等提供依据。通过社区工作人员、村两委等基层“数据员”分片联系、定期上门走访,负责数据库更新和走访日志,实现数据库动态监管,尽早积累和整合养老数据,夯实智慧养老数据基础。
三、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一是加快养老服务专业化队伍建设。通过对社区相关工作人员、养老服务管理人才和护理服务人才等开展养老服务专业培训、讲座等,不断提升从业人员技能素质。支持养老护理知识技能进家庭、进社区活动。推动新形势下养老护理人才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二是加快引入培育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重点围绕老年人需求集中的生活帮扶类、精神慰藉类和康复理疗类服务,突出公益属性,通过政府奖励等补助资金,培育品牌化养老服务机构,鼓励支持专业化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质量更高、服务更优、覆盖更广的养老服务。
四、进一步提升医养结合智慧化水平。积极发挥社区医生和联村医生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的健康管理、社区医疗、双向转诊及家庭病床服务,推动老年人医养护服务长效开展。同时,以托老服务中心为依托,并结合有重点需求的家庭,通过智能设备和物联网、智能呼叫、移动互联网、GPS定位等技术,逐人建立健康档案,实现老年人与子女、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信息交互,形成集生活照料、医养医护、康复慰藉、临终关怀为一体多维立体生态照护圈,提升医养结合智慧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