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场突如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团圆的节奏,阻止了回家的路,按下了暂停键。逆行者逆行,众志成城,在两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我们从群防群控到精密智控、从源头查控到全流程管控、从“人找人”到数据找人,用中国速度创造了火神山、雷神山等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健康码”“粤康码”“健康宝”等数字化“法宝”腾空而出,完善的机制、有力的举措、聪明的才智使我国疫情防控快速进入常态化,成为全世界防控最有力的国家,生产生活快速步入正轨。
两年来,在疫情的大考中,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从几个月的婴儿到90岁以上的老人,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即便只有0.01%的希望也要用100%、200%的努力挽救。我们始终坚持大爱无疆,将有限的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等防疫物资捐赠给100多个组织和地区,2021年又向巴基斯坦、柬埔寨、老挝、赤道几内亚、津巴布韦等几十个国家无偿捐助新冠病毒疫苗,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力量。在我们身边也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在隔离点,变着花样为隔离人员准备书籍、派送蛋糕奶茶等,用爱温暖不能回家过年的人;在疫苗接种点,轻声细语哄着哭闹的儿童、为市民提供免费的饼干、牛奶等;为了那份爱的坚守,疾控、公安、卫健、防控办等工作人员在寒冬的深夜、除夕夜与病毒赛跑,点滴中彰显大爱无私。
在与疫情搏斗中,我们不断总结归纳经验,我省建立精密智控指挥决策、“三责”联动快响激活、“三区”最小单元管控、“五快”循环落实、分阶段清零、“三情”联动等疫情防控“六大机制”。在机制不断完善迭代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人员信息数据源缺失,“智”控力不高。2021年12月,浙江省将原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重点人员管控库升级为全省精密智控系统,该系统集合了病例管理、重点人员管控、隔离点管理、入境人员管理、三区管理、预案管理等13项功能。根据精密智控系统赋码要求,只有在人员身份证号码、姓名、电话、住址等基本信息完善的前提下,人工录入或者按照精密智控系统的要求编辑表格后批量导入,才能给管控人员的健康码赋“红码”“黄码”。而我区至今还没有完善的人员信息数据源库,疫情防控的“智”控力与病毒的速度不相匹配。
二是前端数据收集滞后,“码”控力不足。众所周知,疫情防控最关键的是“找到人”“管住人”,要快速找到人就要提前知道人,提前掌握人员基础数据。调查中发现,2022年1月26日至2月3日,查找与杭州疫情关联的密切接触者(以下简称密接)及其次密切接触者(以下简称次密接)是通过视频数据分析、店铺收款码、电话问询等方式找到的,在莲的12名密接、422名次密接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连续发布了5个通告。此时一定会有人说,不是可以通过将人员健康码预赋为红码、黄码,督促相关人员主动申报吗?可缺失前端人员信息数据的收集,没有提前收集到与密接、病例等人员轨迹重叠人员的信息,就无法精准找到人,无法为相关人员预赋红、黄码,因为管“谁”的问题没有解决。即便省市下发了管控数据,仍需要逐一电话核实,精准度不足,健康码的“码”控力不足。
三是人员管理方式落后,“管”控力不强。疫情防控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阻断疫情传播的途径,简而言之就是将该管的人员管起来,该隔离的隔离,该居家的居家,该监测的监测。居家隔离、日常健康监测等人员的管理主要采取社区干部、网格员、医务人员、志愿者、公安民警等“人盯人”的“五包一”方式进行管控,这种方式的有效性完全取决于人员的责任心、自觉性,极易造成人员违反相关管控措施。调查中发现部分居家隔离、日常健康监测的人员没有严格执行管控措施,如2021年10月一名青田籍在管人员私自到酒吧等公共场所,导致我区当夜集中隔离300多名与其密切接触人员。人盯人、人防人等落后的管控手段,与飞速发展的现代化技术不相适应,也难以达到疫情防控的管控要求。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最终的胜利不是最早清零的国家而是最后那个清零的国家。当前,国外疫情仍处于高位运行阶段,新冠肺炎毒株在与人类斗争中不断变异,我们在与新冠肺炎毒株大战中,需要不断提高现代化技术的运用能力,不断提升人文关怀能力,用我们的大智、大爱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并取得抗疫的胜利。
为此建议:
一是畅通精密智控、141、152等三大体系,完善人员数据源。目前精密智控系统由区大数据发展中心负责管理,“141”和“152”(“1”即县级社会治理中心、“4”即乡镇(街道)基层治理“四个平台”、“1”即村社网格)有效承接“152”工作体系(“1”即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5”即5个综合应用,分别是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综合应用、数字政府综合应用、数字经济综合应用、数字社会综合应用和数字法治综合应用,包含“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城市大脑+未来社区”等核心业务场景;“2”即数字化改革的理论体系和制度规范体系)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由区委办、区委政法委等部门负责管理应用。在疫情防控中,精密智控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管人上,如健康码赋码;“141”“152”体系主要是人员信息动态完善。建议由区委办牵头,区大数据发展中心、区委政法委、区公安分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对精密智控系统、“141”“152”社会治理体系进行综合研究开发,取长补短,建立数据共享、功能共用,将全区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人员基础信息源,充分发挥三大系统的功能,提升疫情防控“智”力水平。
二是广泛布点“码”上找人,补齐前端数据。2021年我区率先提出“访客码”概念,并投入使用,市区布点604个,但多数点位日均扫码量不足100人次,建议由区大数据发展中心牵头,公安、卫健、文广、教育、市场、经商、民政等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推广“访客码”,并在辖区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酒吧、网吧、菜场等各类人员来往密集的公共场所进行布点,织密“码网”。区大数据发展中心要及时收集汇总“访客码”数据,分场所建立人员信息数据库,每日进行分类汇总,确诊病例、感染者、密接等重点人员轨迹一经确定,迅速确定数据库,将重点人员导入精密智控系统,对库内人员的健康码第一时间进行转码或预赋“红码”“黄码”,促使健康码异常人员主动向所在社区(村)报备,做到“码上”找人,实现快速“管”人。
三是创新智慧管理方式,用爱创造奇迹。人盯人的方式不论采用多少人管控一个人,难免有疏忽的时候,此时就需要用互联网、数字化等现代技术弥补人的不足。区大数据发展中心要及时向省大数据局建议进一步完善精密智控系统的功能,增加人员异动提醒功能,如一旦发现人员外出,通过手机号码漫游情况立即短信提醒责任人,提高人员管理的警觉性。同时,建议乡镇(街道)对居家隔离、日常健康监测人员安装电子门磁或发放电子磁环,一旦开门或外出,电子门磁或磁环立即警报提醒,及时提醒管控人员不得外出。此外要加强对隔离人员、居家隔离、日常健康监测等管控人员关心关爱,经常性开展人文关怀、心理辅导等,消除管控人员的消极、不满情绪,从而提高他们自主性和配合性,用爱心创造防疫奇迹,形成良好的社会防控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