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园地
您当前位置:

丽水老街区刘祠堂背

发布日期:2022-12-30 09:40:42     文章来源:莲都区政协 访问次数:

阙沛军  刘樟树

刘祠堂背.jpg

丽水老城区有一条铺着青石板的古街,东起大众街三坊口,西至中山街绅弄口,这就是历史味重的刘祠堂背。

说起刘祠堂背,我们真是有一份情缘。小时候我们家就住在三坊口,离古街近在咫尺,经常会约上小伙伴去刘祠堂背玩耍。平时最高兴的是大人带我们去刘祠堂背买文具或吃的,偶然也买把木制“”“大刀”。现在回忆起难以忘怀的童趣,刘祠堂背的一切,还是那么的熟悉。城市快速发展、扩容、改造,刘祠堂背昔日繁荣热闹的气氛已荡然无存。但是,特有的地理风貌、古街老宅,仍承载着丽水传统文化,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和风俗。

刘基与刘祠堂背

刘祠堂背街区是丽水城区留下来的唯一古街,主街全长不到200米,曾是处州府城主街道的一部分。因街区内有三皇庙,古时称三皇岭。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处州知府潘润在三皇庙废址上建刘基祠,因刘基被尊称为帝师,三皇岭改称为帝师背,也称刘祠堂背。刘祠堂背有刘基祠堂和四座石牌坊,三座叫帝师坊,一座叫何氏节坊,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时拆除。

刘基祠堂建在刘祠堂背北面,现朱氏房屋处。祠堂门前两边是帝师坊,东西朝向,高约6-7米,呈“八”字摆开,全用青石材料,整个牌坊雕刻着飞禽走兽、历代名人名画,栩栩如生。刘基祠堂门前左右及中间摆设各种香台和蜡炉。祠堂大厅立刘基塑像,龙袍裹身,头带金色官帽,红光满面,两眼炯炯有神。丽水人特别尊崇刘基,祠堂前香火终日不断,烛火通州,到了农历初一、十五更是热闹非凡。

刘基祠堂先后两次遭受战火浩劫。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粤地游民占领处州城,刘基祠被焚烧,夷为废墟。同治六年(1867年),刘基裔孙廷木梁在旧址上重建祠厅五间、东西两厢平房各五间,中堂供着三尺高的刘基雕像。再往南,在路的两侧各造有石柱支撑起来的碑亭。碑亭前不远有小路向南延伸,叫掩宦弄,此处还有掩宦背、掩宦塘,取名都与刘基有关,刘基祠堂又恢复往日的风貌。1937年底日军占领杭州后,不断派飞机对丽水进行疯狂轰炸,1937年7月至1945年7月,先后空袭丽水达365次之多,投炸弹1620余枚,刘基祠堂再次遭战火焚烧。

说起刘祠堂背,更是趣事迭起,在爬上刘祠堂背10米处的帝师坊前有一块“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石碑,意思是说文武百官经过刘祠堂背,文官必须下轿,武官必须下马,一律步行通过,体现刘基祠堂的庄严和人们对刘基的崇敬。但是,有的官员官气十足,为逃避这个规矩,偷偷从小弄“隐身”而过出仓前街,这小弄就叫掩官弄。

何氏贞节牌坊建在花园弄对面,是纪念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进士何镗家人。据吴克裘先生《刘祠堂背》一文表述:“花园弄(现称梅山弄)因建何家花园而得名,该花园弄是江西儒学提举,汤显祖老师、云南参政、编纂《括苍记忆》的何镗所建。”

黄景之与刘祠堂背

花园弄北端与梅山背、大众街交汇处,一座二进合院式建筑,中轴线上有门厅、天井、主楼、后院,前院两侧为厢房,主楼为中西合璧二层砖木结构四坡顶楼房。这就是黄景之律师故居,中共浙江省委机关联络站,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景之律师事务所旧址”。

黄景之,又名黄希宪,生于1886年,碧湖吴山坳黄家第三代孙,民国初年,毕业于私立浙江法政专门学校。1922年当选为丽水县议会议员,至抗战全面爆发时,已执律师业务20余年,他还长期担任《浙江妇女杂志》法律顾问,是浙江省内的著名律师。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他以律师身份,利用社会关系和业务上的便利,在掩护党组织活动、保存重要文件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党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0年5月,黄景之被国民党反动派暗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被国家追认为革命烈士。

这个院子,表面上是一个律师会所,实际上是中共浙江省委机关的地下联络站和工作场所。全省组织工作会议、宣传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在这里举行,一些重要文件和资料在这里刻写和油印,东南地区中共组织的联络员常常来这里联系工作。

1938年春,丽水新知书店公开架售马列著作及进步书籍,黄景之出入书店,浏览书刊,开始与中共党员周源、蒋治等经常接触。同年7月,经中共丽水县委书记周源介绍,黄景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出任丽水市抗敌后援会副主任。

1939年3月,中共浙江省委机关迁到丽水后,黄景之腾出房子给党组织使用。黄景之律师事务所的二楼就成为省委机关的活动中心、省委重要会议场所和联络站。黄景之一家积极协助党的工作,为了组织和同志们的安全,黄景之与夫人经常日夜轮流站岗、放哨,冒着风险掩护党组织活动。女儿黄素姬,也跟随父亲参与中共组织的地下活动,小小年纪便独自趁夜将一部油印机送到厦河村、四牌楼新华广货号等省委机关联络站。

黄景之律师事务所旧址,这幢中西合璧的老式建筑,见证了白色恐怖下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在浙西南革命斗争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它既是浙江省委机关在丽水期间三大旧址中的核心驻地,是目前仅存的原址,也是全国律师行业一处宝贵的红色资源。

2018年9月,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黄景之律师事务所旧址)被确定为浙江省律师行业教育基地,同年12月,全国律师行业党委将基地确定为全国律师行业党校培训基地,成为全国七个律师行业党校培训基地之一。

行日与刘祠堂背

梅山是一座横亘在丽水城中的小山,把丽水城分成南北两片,城里人把山北称为“里阁”,把山南叫作“外阁”。在1977年挖开梅山背、打通中山街之前,刘祠堂背东连大众街、西接仓前街,是沟通里阁和外阁的主要通道。街道依山建在梅山的南面,两头低、中间高,有近30米高度差。街面宽约为4-5米左右,整条街中间用青石板铺就,两边用鹅卵石砌成。

过去进出丽水的物资多走水路,在大水门码头装卸,货物靠手拉车搬运,每天有无数手拉车要经过刘祠堂背。装满货物的手拉车到刘祠堂背两头都要停下来,然后四五个拉车工人互相帮助使劲推才能把车推上岭背。下坡时,就全靠车底一根叫“皮刹”木头当车刹,减缓速度和冲力慢慢下坡。由于惯性大,难控制,经常发生连人带车飞进坡下的商铺和面食摊。不但,拉车人十分害怕,就是步行走路也不安全,特别是下雪结冰日子,一不小心就会滑到。“处州府,路不平,白天走路跌死人”,就是指刘祠堂背。

刘祠堂背两边砖木结构的店铺和民宅鳞次栉比,一字排开,商贸云集,店铺林立,工匠集聚,商品齐全,一直是繁荣的商业街,农副产品交易集散地。

刘祠堂背东端入口处和紧连的三坊口,街道两旁有“前店后作坊”的文具店、雨伞店、纸烛店等商铺和规模不一的客栈,其中纪永丰文具店和徐记纸烛店规模最大,生意最兴隆。进入刘祠堂背主街,东段以打铁铺、弹棉铺、粽棚店、理发店为主,中段有数量不少的馄饨店、包子铺,西段以竹篾、百货、陶器、副食店为主。我们记得整条街有竹器商店4家,打铁铺3家,其中竹器商店老板均姓应,可能都是应氏家族。商家为了方便生意,会把商品直接摆到店前街边叫卖,使原本狭小的街道显得更加拥挤。

刘祠堂背最热闹的日子是每逢农历三、八和每年腊月二十至除夕,这些日子是丽水城的集市贸易日,当地人叫“行日”。每逢行日,本县和周边的青田、云和、松阳、宣平等地的乡民,手提肩担车拉出售自家生产的粮食、家禽、柴炭等农产品和竹木、土陶等手工业产品,置办酱盐、花布等生活日用品。天未亮各路人员就云集刘祠堂背,街道两头摆满了产品,把整条刘祠堂背围的水泄不通,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直到下午3、4时才收摊。

老邻舍与刘祠堂背

刘祠堂背一直居住了上百户家人,可以说是刘祠堂背的世居居民,他们在这里和睦相处,互敬互帮,形成了良好的邻里关系。我们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整条街“日不关门,夜不闭户”,从来没有发生过抢劫、偷窃和火灾等重特大事故。住户之间相互体谅,在房屋修理方面逐步形成了“修内不改外”的规矩,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没有实施“拆改建”工程,有效保留了原价旧貌。每天早晨,临街商铺和住户都会自觉地上街打扫卫生。

最有意思的是夏秋季节刘祠堂背的夜景。丽水城区四面环山,高湿闷热,每年农历6月中旬到7月下旬有50多天的高温天气。刘祠堂背房屋密集、人口众多,高温的日子更难受了。夏天各种降温设备五花八门,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当太阳西下,白天的热闹散去,旧时没有自来水,刘祠堂背人就用井水泼洒在门口的街面上,驱散余热。吃过晚饭后,便将竹床、躺椅、床板等各种睡具摆放在街道两旁,扶老携幼,一家人便摇着蒲扇在街面上,躺的躺,仰的仰,休息过夜。面对星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左邻右舍自然会聊家事、故事、生意,增进了沟通,增进了友谊,排除了酷暑困扰,消除了一天的疲劳。面对这种现象,有人戏称:躺的躺,仰的仰,刘祠堂背“晒白鲞”。

作者简介:

阙沛军,民革丽水市组统委副主任,丽水市政协文史专员,莲都区政协文史征集编审员。

刘樟树,丽水市莲都区交通运输局退休干部,曾任丽水市(县级)总工会办公室主任、莲都区交通运输局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