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国清
我在学校学的是工业经济管理专业,大学毕业后分配来丽水,在较长时间里在工业系统供职,还利用业余时间协助一些企业开展营销策划、技术认证等工作,并积极参与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亲历亲见了莲都工业的发展历程。本文拟通过若干历史片段,记述地方工业的“岁月留痕”,以资存史。
回望莲都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有效地推动了丽水工业企业的市场化进程,不断促使企业经营模式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成功找到自身发展的路径。
一、国营企业的发展与转型
丽水县工业经济向来不很发达,在相当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农耕经济和传统手工业一直是主打产业,几乎没有多少现代意义上的工业企业。据有关记载,至1965年全县仅有国营工业企业9家,且技术档次较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跟上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并落实中央的“小三线”建设发展战略,由地方政府主导,先后兴办了一批工业企业,如机床厂、油泵厂、电池厂、糠醛厂、针织厂、化工厂、水泥厂、农药厂、通用厂、无线电厂等,初步建立起门类较为齐全的地方工业体系。
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丽水市工业基础明显增强,有的企业甚至名扬域内外,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至鼎盛时期的1990年,有国家二级企业3家,省级先进企业6家,部优产品11个,省优产品29个。
然而,长期以来,丽水市国有企业一直处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基本按上级指令运作。以毛巾厂为例,那时的原材料供应就是由省纺织公司每季度下达一份绵纱调拨单,凭着这份“红头文件”,厂里便可派车到指定的绵纱厂付钱提货。产品销售也不必太操心,基本交由“二级站”经销。然而,1988年下半年,市场形势突变,棉纱供应紧缺,价格日涨,毛巾销售萧条,企业一时陷入困境之中。厂里每月用纱量为150吨,这样大的“胃口”,没有正常的供应渠道,企业随时都有待料停产的危险。可喜的是,当时国家经济体制已经开始变革,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政府部门开始在企业推行承包制度,这在体制上为他们创造了基础条件。1987年,按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部署,毛巾厂领导班子与主管部门签订了第一轮承包合同。面对新的市场形势,承包组一班人立即组织人马,四处“找米下锅”。为了开拓棉纱供应新渠道,厂长当机立断,抽调精兵强将,组成采购队伍,兵分两路,南征北战,捕捉市场信息。与此同时,企业在产品销售上也开始实行新的经营机制,逐步从原来的计划分配向自主营销过渡。面对新的形势,厂里及时组织了一支销售队伍,努力去占领海内外广阔的市场。凭借着这支过硬的销售队伍,稳操市场竞争的胜券。1990年,主管部门在地方企业中又推出第二轮承包,与印刷厂、油泵厂等20家企业签订了合同。而正是这种承包制度促使国营企业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改变了固有的经营理念,在市场化进程中跨出了第一步。
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时再次强调了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此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为了配合改革工作,提高企业领导班子素质,主管部门还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举办了厂长经理培训班,本人也在班上负责讲授市场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丽水市工业在历经企业整顿、扩大企业自主权、承包经营责任制、厂长负责制等过程的基础上,以扶新扶强的理念,开展了企业兼并和改制,极大地推动了市场化进程。纳爱斯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68年的地方国营丽水五七化工厂,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1993年改制为股份公司,2001年组建集团。此后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成长为全国洗涤行业的“龙头”企业,成功占领国内市场,并走出国门,称雄世界洗涤用品市场。当然,也有一些企业改制没有获得成功,如毛巾厂在改制为天帆毛巾集团公司后,于1999年又重组为丽水经纬家纺有限公司,但最终还是被市场所淘汰,这充分证明市场价值规律的客观效应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
二、多元经济的涌现与更迭
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丽水的工业经济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改革与进步,就不再是国营企业的“一统天下”了,而逐步出现多元经济形态并存的局面。一是二轻(集体)企业较快发展。大约从七十年代起,丽水新建、改建和扩建了一批二轻企业,其中比较大的有玻纤厂、工具厂、晶体管厂、五金厂、金笔厂、塑料厂、纸箱厂、制钉厂、皮革厂等,至八十年代末已发展到21家,成为丽水工业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当年金笔厂就是二轻系统中市场化发展得较好的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用品基本由百货公司销售,生产厂家只管产品制造,基本不管销售市场。但金笔厂打破计划经济理念,主动介入市场,积极与各省流通部门联系,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销售网络。更具超前意识的是,1986年就与上海英雄金笔厂开始联营,10年后双方合资成立上海英雄金笔厂丽水有限公司,2011年又与上海英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实行“英雄”品牌产品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统一运作,整个发展进程无不彰显市场理念,可以说就是市场化造就了金笔厂的成功。二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力鼓励发展乡镇企业,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扶持,一时间出现了村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局面,行业涵盖机械、纺织、电器、建材、化工、食品等,由于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工业行业体系,不少产品成为出口创汇的来源,曾出现过发展的黄金期。到1990年乡镇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近三成,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引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乡镇企业在产权分配、经营管理等方面逐步暴露出其弊端,在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应变能力,以至于逐步被合资企业、民营企业所替代。三是个私企业不断涌现。80年代中后期,丽水出现了一个曾经闻名全国的经济现象,就是个私金笔加工业遍布城乡,一时蜂拥而上,与此同时也出现部分其他行业的个私企业。为了扶持发展,规范管理,城关镇政府还落实了专门的管理部门和人员,负责沟通联络和管理工作。相关土管部门也在现在的华敦街与宇雷路交叉区块批出土地,专门供业主用于开发建造生产厂房,据一位当时的主管领导回忆,在做规划时,原打算将华敦街称为“金笔街”,重点发展制笔业;将宇雷路称为“百工路”,引导发展其他制造业。虽然后来这两个街名没有被采纳,但华敦街至今仍被坊间唤作“金笔街”,可见当年业态繁盛给百姓留下的深刻印象。
三、生态工业的生机与活力
本世纪初,政府机关实行机构改革,新组建的经贸局承担起工业企业改革的最后攻坚战。一些企业或清算、或解散、或改制,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处置,员工都得到妥善安置。经过这一轮改革调整,国有资本在工业企业所占比例已很少,政府也不再插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此同时企业的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也进行了相应改革,成为独立自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真正迈开了市场化的步子,进入市场摸爬滚打。
面对新的经济体制和市场形势,丽水工业的路子怎么走?2000年撤地建市、撤市建区后,丽水市委、市政府确定了“生态立市、绿色兴市”的发展战略。 2003年底召开的中共丽水市委一届十次全会又加上“工业强市”,形成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的“三市并举”发展战略。2004年4月召开的丽水市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发展战略”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后来莲都区委、区政府也提出“工业强区”的发展战略。“三市并举”发展战略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处理好工业与生态的关系问题。丽水是浙江“绿谷”,养生福地,以生态良好见长,发展工业会不会破坏生态?一段时间里成为丽水理论界争论的课题。答案是:发展生态工业!既可以实现“强”的目标,又能够尽量减少对生态的伤害,熊掌与鱼兼得。
进入新世纪,为了顺应现代市场需求,以集约化理念推动经济发展,地方政府着手引导工业开发区建设,并以此为载体,积极招商引资。丽水市本级和莲都区先后建立了天宁、南山、水阁、碧湖等工业园区。其中水阁工业区始建于2002年3月, 经过十多年的市场化运作,不断为丽水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增长点。目前开发区管委会正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丽水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建设丽水新城区的目标要求,实行"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园区建设,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创建于2001年的浙江丽水工业园区是莲都区工业发展的主平台、主战场。在生态化建设 、“山海协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成功引进培育了一批优质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核心区。2018年初刚开工、总投资达135亿元的丽水万洋低碳智造小镇项目,是丽水有史以来最大的产业类招商项目,它不仅再次打开了莲都生态工业的突破口 ,更加速了丽水建设“大花园”的步伐。目前已经有20多家入园企业,有100多家企业正式签订了入园意向协议。项目围绕建设“现代智造业企业集聚区”的目标,以绿色健康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产业重点,致力于打造集智造研发、电子商务、仓储物流、金融服务、智慧园区管理及生产生活配套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小镇,实现“产业集聚、产城融合、产融互动”。小镇的开工建设,将为丽水实体经济的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总之,工业园区目前已成为丽水产业集群的有效载体、发展工业经济的重要平台,是集约资源配置和利用、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的有机结合点。
令人欣慰的是,丽水工业企业的转型,与国家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在漫长的岁月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丽水工业经过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成功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生态工业发展路子,市场化进程不断地给丽水工业经济带来生机与活力。
作者简介:
许国清,莲都区政协文史征集编审员,曾任丽水毛巾厂副厂长、民建莲都区委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