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园地
您当前位置:

层层梯田种杂交 云雾山上创高产——峰源公社试种推广杂交稻的回顾

发布日期:2022-11-01 15:39:55     文章来源:莲都区政协 访问次数:

近期在拆迁搬家时,翻到几十本上世纪70年代在峰源公社使用了的笔记本。40多年过去了,纸有些发黄,但字迹非常清晰。当年在峰源公社推广杂交稻的情景历历在目。

1975年我国杂交水稻三系配套获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重大突破。为了尽快引进这项技术,丽水市农业局组织我和峰源农科站江伟民、平原农科站陈晓南3人,前往海南、湖南等地参观学习。

1976年2月底,我们从丽水出发,历经波折才到达目的地——海南崖县福祥生产队。这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几十户村民住的全是矮小的茅草屋。南繁制种队的十几位同志就挤在生产队的仓库里。仓库也是一幢四面通风的茅草屋,大家睡地铺,老鼠、蛇经常光顾。播种、插秧、治虫、施肥等农活样样自己干,还要自己砍柴、种菜。南繁制种队员个个晒得黑黑的,然而没有一个人叫苦。大家都以苦为乐,能为发展杂交稻作出贡献而自豪。南繁制种队的同志向我们介绍了杂交稻的特性,使我们对杂交稻有了粗浅的认识。

之后,我们在制种队同志的陪同下来到荔枝沟农场。这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军垦农场,条件较好,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大多云集在这里。袁隆平的科研小组也在这里,全国第一批杂交稻种子就在这里诞生。我们拜访了袁隆平的学生李必湖(野生雄性败育稻发现者之一),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杂交稻研究的现状、前景,送给我们一批宝贵资料。

离开海南岛,我们就直奔湖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专家们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杂交稻选育经过、特性、高产栽培技术和制繁种技术,让我们加深了对杂交稻的认识。当我们请他们支援少量杂交稻种子时,他们说:“太迟了,去年试制的种子很少,早已被科研单位抢光了。”我们并没有失望,诚恳地说明丽水是个贫穷的革命老区,粮食非常困难,请求无论如何给我们几颗杂交稻种子。他被我们的真诚感动了:“让我到仓库去找找看。”没多久,他笑眯眯地回来了,说:“你们的运气不错,这是从仓库里扫来的最后150克杂交稻种子了!”我们非常感动,真不知如何感谢他们才好。

这150克南优二号种子是无价之宝。我们把它珍藏在内衣的口袋里,带回丽水后分成两份,分别在峰源、平原公社试种。

丰源公社地处丽水、青田、云和三县交界的边远山区。当时全公社有12个大队、62个生产队,4293亩水田分布在海拔400~1050米的山坡上,是个山高、水冷、土薄、日照短的单季稻区,粮食生产长期上不去,亩产只有500来斤,粮食不能自给,年年吃“返销粮”。

我们先用自己的体温进行催芽,再用薄膜进行育秧。杂交稻名不虚传,秧苗生长特别快,又粗又壮,分蘖早,显示了它不凡的优势。接着将它移栽在庞山大队下园村大路边的一块田里,8寸见方稀植,每丛只插一根秧苗,田里空荡荡的。过往行人以惊异的目光看这块“试验田”,“杂交稻行吗?!”在社员们的精心管理下,杂交稻很快发棵,茎杆粗壮,生机勃勃。不久,稻苗挤得满满的……金秋时节,杂交稻吐出了硕大的稻穗。过往行人惊愕了,从未见过这么大的稻穗,随手抓一个一数都是一百三四十粒。那沉甸甸、金灿灿的稻穗给山区农民带来了希望。公社党委组织干部群众前来参观收割验收。二分田杂交稻实收181.6斤,平均亩产908斤,比同块田的常规品种窄叶青增产21.6%。初步显示了杂交稻的优势:发棵早而多,茎杆粗壮,产量高,而且可以稀植,大大节约了种粮和拔秧、挑秧、插秧等用工。深受农民欢迎。

公社党委因势利导,大力宣传杂交稻的优势和高产栽培技术,为全面试种打下基础。1977年春,全公社有52个生产队(占生产队总数的83.8%)要求试种杂交稻,从海拔400米的坑边田种到海拔1050米的高山顶。因县里分配的杂交稻种子有限,只得计划分配,全公社共种杂交稻155.82亩。广大干部群众满腔热情地对待杂交稻这一新生事物。1977年春播期间气候较好,秧苗茁壮生长。但插秧后遇长期阴雨低温,从5月20日到6月底,整整下了30天雨,光照少、气温低,影响了杂交稻发棵。8月16~27日,又连续低温,日平均温度只有19.4~22.4℃,最低温度只有14℃,严重影响杂交稻结实。县委、县农业局领导多次到丰源调查研究,指导杂交稻推广工作。广大干部群众边学边干,精心管理杂交稻,最终155.82亩杂交稻仍然获得大丰收,平均亩产达854斤。据5个点对比试验,杂交稻亩产734.4~1089斤,比常规品种增产34.89~54.2%。庞山大队第一生产队郑地岭的22亩水田,平均每亩有10丘,土薄、水冷,过去种常规品种最高亩产只有700来斤,杂交稻亩产达1007斤,增产43.8%。库坑大队第3生产队的一块杂交稻亩产达1273.3斤。沉甸甸的稻穗迎风摇摆,社员们常在杂交稻田头看了又看,摸了又摸,爱不释手,兴奋地说:“种了一辈子田,从未见过这样好的稻种,真要感谢党的好领导。”期间,丽水县委多次组织山区社队干部来峰源参观学习。

1978年,公社党委把推广杂交稻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认真落实丽水地委“要把推广杂交稻作为重要措施来抓,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加快推广步伐,实现跨纲要、上千斤”的指示,公社干部深入到村,大讲杂交稻优势和高产栽培技术。全公社62个生产队共种植杂交稻2096亩,占水稻总面积的52%,平均亩产达858.2斤。庞山大队第1生产队种了77亩杂交稻,占水田总面积的79.5%,平均亩产达1103斤。公社农科站调查,700亩杂交稻平均亩产达843.7斤,比508亩常规品种亩产572斤,增产47.5%。

在县农业局的指导下,1977年在庞山、库坑大队进行杂交水稻制种。21.6亩制种田,共收杂交稻种子2325斤,平均亩产107.8斤。库坑大队2队,3亩制种田,平均亩产杂交稻种子133.8斤。

在推广杂交稻过程中,公社党委坚持“因地制宜,群众自愿,一切经过试验”的原则。积极开展试验,摸索杂交稻生育特性,探索高产栽培技术,全公社进行了数十项试验。公社农科站与丽水地区农科所、丽水地区气象台联合进行的“山区杂交稻适应性试验”,分别在海拔413、617、814、1050米处建立试验点。经两年试验,取得丰硕成果,论文在全国会议上宣讲并入选论文集,获浙江省科技成果奖。还有几个项目获丽水地区、丽水市科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