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丽水县大规模发展柑橘生产,很快成为有名的柑橘县,1982年秋天,北京中国新闻社向海外发了一条消息:《丽水、黄岩柑橘丰收》。当时热心抓种柑橘的县委副书记蔡康镒知道后到处说,丽水柑橘已经排位在黄岩前面了。为了让海外侨胞、台湾同胞了解丽水新桔乡的情况。我写了这篇《秀山丽水映橘红》。先在《浙江日报》发表,后投给北京我国最大的对外刊物《中国建设》(现名《今日中国》)。《中国建设》于1984年第二期发出,我用了笔名萧萌。蔡康镒书记拿到杂志非常高兴,大会小会到处宣传。遂使“秀山丽水”四字广为人用,最后成了家喻户晓的大丽水广告词,美誉词。】
几年以前,中国新闻社发过一条消息,标题是《黄岩、丽水柑桔丰收》。听说海外华人见了颇感兴趣。一位老华侨说,黄岩蜜桔早已名闻遐迩。而今丽水桔子与黄岩齐名,定有其特色。真想亲口尝一尝。而那些远离故土的丽水籍乡亲据说在欣喜之余还有些疑问。有的说,我的家乡是种茶子、产茶油的,会不会搞错呢?
正是受柑桔的吸引,我又一次来到了这瓯江之畔的土地。从金华乘车南行,经永康,过缙云,便进入莽莽群山的怀抱中。清洌透明的好溪流水穿山奔转,平坦的柏油公路绕着流水延伸,头上山峰高接云天,眼底碧水欢腾跳跃,山乡风光使人感到异常清新。数不清多少个峰回路转,眼前豁然开朗,映出一片广阔的天宇,古老的丽水山城就到了。这是一座近一千三百九十多年历史的古城,青山绿水相映,景色秀丽旖旎。这里成为瓯江新桔乡的历史确实不长。它的兴起还是近几年的事。
油海飘桔香
不错,丽水确实盛产茶油。全县有油茶林36万亩。素有“浙南油库”之称。50年代在扩大油茶生产时,曾出过一句著名的歌谣:“是铁石也要把它掘开,一定要把荒山变油海!”现在又产茶油又有柑桔。人们又赞美“油海飘桔香”了。全县已有桔园24000余亩,一九八二年柑桔总产量320万斤。按人口平均拥有柑桔面积已经超过黄岩,预计1985年总产量将达到2000万斤。县人民政府规划1990年柑桔面积要发展到五万亩,到本世纪末总产量将达到一亿斤。前景十分喜人。
我第一次来到丽水。已是桔花盛开,梅子将熟的四月,在街上还能买到桔子。虽然由于存放的时间较长,外表看去没有新上市那样鲜艳、饱满。然而剥开一吃,满口清香,甜味更浓。卖桔子的老人告诉我。这是丽水柑桔的优良品种名叫蒰柑,它的特点是味甜,能长时间存放。每年秋后上市时,居民家家户户都要买上几十斤甚至上百斤存放起来过春节,那时花二、三毛钱就能买到一斤呢。
这一回,正赶上桔子成熟的日子,走出汽车站便有阵阵桔香扑鼻而来。只见街上大摊小摊,金灿灿的桔子堆得如一座座小山。我们从县农业局得知,今年又是柑桔丰收之年,因为有大批新桔园投产,总产量将比去年翻一番。“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第二天我便急着去走访桔园了。
瓯江添锦秀
浙南的秋色是迷人的,美丽的瓯江象绿色的玉带飘荡在如锦的大地上。两岸漫山遍野的油茶林盛开着洁白的花朵,远远看去如瑞雪初降枝头,一片银光。近看又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使人仿佛处在生机勃勃的春天。那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前,一丛丛乌桕树象偷喝了天酒,露出了火红的醉容。来到桔园就更令人陶醉了。只见那满坡、满坪的墨绿掩映着万点桔红。色彩是那样古朴、深沉,又是那样辉煌壮丽。它和茶山缟素,水天白帆,江畔红叶构成迷人的画图。我们走访了江畔的敏河、苏埠、红圩等大队柑桔场。每到一地,热情好客的乡亲们总要叫你品尝他们的桔子。丽水柑桔品种繁多,分两大类,一类是早熟品种宫川和中熟品种山田,特点是皮薄、多汁、香甜、无核,通称蜜桔;另一类是迟熟品种蒰柑,特点是个大、皮厚、味甜,存放的时间长。两类品种各有特点,相辅相成,这就使得丽水一年七、八个月时间都能买到鲜桔。
每尝一次桔子,我都要啧啧称赞。县农业局技术员老王告诉我,山上的桔子比江边的桔子还要甜。1982年丽水地区农业局和丽水县科委举行柑桔质量评比时,这个县的太平公社山上桔含糖量达15%,冠居全县之首。他还谈起了丽水发展柑桔的历史。
丽水县的柑桔是1958年从温州瑞安引来桔苗开始试种的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才开始大面积种植,到七十年代末,即建成了拥有上千亩柑桔的基地11个。这里发展柑桔有一个特点:桔树上山下滩,很少占用耕地。先开发瓯江沿岸溪滩荒圩,后向山上发展。现在全县除三个高山地区公社外,其余32个公社两个镇都有柑桔。山地种植面积占总面积将近一半。目前投产的多数在瓯江两岸,县境内一百多里瓯江的荒滩和溪圩,都成了柑桔场。我们参观的几个地方昔日都是茅草窝和乱石堆。勤劳的丽水人民,为秀丽的瓯江增添了灿烂的色彩,把祖国的山河打扮得更美了。
人勤土变金
桔子,历来被当作富贵吉祥的象征。桔树不畏严寒,四季常青,更令人喜爱。二千多年以前的伟大诗人屈原就写过著名的《桔颂》,赞美它的质朴坚贞。而今诗人又赞美它有劲松的耿直,细柳的妩媚,桃李的慷慨,瘦竹的清寒。诚实的农民最感恩它对人类的慷慨给予。只要为它洒下辛勤的汗水。它就报之以成千上万的果实。在丽水,发展柑桔成了致富之路,凡种柑桔多的农村都富起来了。我们参观了种桔致富的水东公社塔下生产队。这个队位于城东五公里的厦河塔下,是丽水县最早发展柑桔的一个小村庄,全村60户,260人。解放前是个穷山村,多数人靠去深山砍柴卖度日。新中国成立以后,曾摸索过多种门路均未能根本改变面貌。1976年开始大面积发展柑桔,社员人均收入从1973年120元一跃提高到1982年680元。我们来到村里,只见青山下,碧水旁,座座新房依山而建。家家屋前屋后,庭院路旁都栽着桔树,沉甸甸、黄橙橙的桔子掩映着明净,宁静的农家,显示桔乡独有的风情。生产队长胡子光一边热情地招待我们吃桔子,一边向我们作介绍。这个队柑桔收入占集体经济总收入547%,人均270元。今年初实行了生产责任制,137亩集体桔园全部承包到户,社员们种柑桔的积极性更高了。全村产万斤桔以上预计有十五户。社员黄章明一家六口就有柑桔一千多株。这个生产队每人只有五分耕地,经济作物上去了,粮食生产也上去了,实现了亩产一吨粮。1982年年终分配家家都有一千以上储蓄存款,最高的多达一万余元。塔下,确实富起来了。
“富,还在后头呢!”老胡胸有成竹地说,“到1985年我们全村的柑桔产量将接近七十万斤,仅这一项,平均每人就有300元呢!”
望着这美丽的山村,我的心庭掀起了层层波澜,那眩目如霞的柑桔园牵动着我的神思和遐想,我又一次懂得了“人勤土变金”哲理了。
取金锁匙的人
浙江历来是柑桔之乡,据记载,柑桔生产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南宋韩彦直在他写的世界上第一部柑桔专著《桔录》中,就曾详细记载过温州一带生产柑桔的情况。丽水和温州共饮瓯江水,为什么解放以前没有柑桔呢?走访回来,我在县农业局特产股提问了这个问题。原来过去人们一直以为丽水不宜大量种柑桔,因为丽水的气候有别于温州,冬天比温州冷,夏天又比温州热,不利柑桔生长。有的地方曾有少量种植,但生产周期很长。一直流传着“戳拐种桃,坐篮栽桔”的民谚。为了突破这一难关,科技人员进行了多年的反复试验,总结了一整套科学的种植和管理方法。二十多年来均未发生过冻害。低温这一关闯过去了,又采用机械喷灌降温方法解决了七、八、九三个月的高温,终于取得了经验,打通了发展柑桔的道路。我们参观了这个县的柑桔试验场和良种繁殖场,科技人员不断通过试验,总结出柑桔丰产经验,然后举办培训班推广。使柑桔亩产逐年提高。最高的达9486斤,最多的一株桔树产桔620斤。为了搞好柑桔上山,县农业局在城南大队排山桔场进行了山地速生桔试验获得成功。6、7亩蒰柑,六年生亩产达3481公斤,并为全县提供了优良接穗19000多株,得到浙江省柑桔会议的好评,获得了1982年县科技成果奖。桔乡人称赞科技人员是取金锁匙的人呢。




19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