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信息 > 今日莲都
莲都区水利奇迹处州通济堰登上《学习时报》
作者:   来源: 莲都发布   发布时间: 2021-07-01 15:46:10

6月25日,《学习时报》刊发《诗人范成大与处州通济堰》一文,文章作者为水利部财务司副司长(正司级) 、研究员牛志奇,重点讲述了丽水著名水利工程处州通济堰的历史源流。文章主体内容如下:

范成大是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生于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作为南宋时期最为有名的诗人之一,范成大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平易清新,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为之后我国的诗歌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在文学艺术之外,范成大还是一位水利专家。他于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起在处州(今浙江丽水)任知州期间,主持整修的通济堰,展示了他的水利作为和贡献,他主持修订的《通济堰规》涵盖通济堰工程、用水、制度管理各个方面,堪称我国农田水利灌溉规章的典范,至今仍不失其科学价值。

诗与水

农事离不开水利,南渡后,南宋对农田水利建设更加重视,范成大在他的诗歌里曾多角度地表现农田灌溉与农业生产的场面。作为诗人,大家都非常熟知,而他为官处州,复堤堰、兴水利,修筑通济堰,使得碧湖平原的农田得以灌溉,造福一方百姓,一直为后人所称赞与敬仰。范成大是在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十二月,朝廷起用为处州知州的,于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八月抵达处州。到任后就巡查民情,察勘通济堰,《宋史·范成大传》记载了他整修通济堰的过程。范成大亲自踏勘堰址和渠系,进行了三方面的建设与管理:一是叠石筑防,就是加高加固渠堤防;二是增设了49道堤闸;三是设立用水法则,就是修订通济堰堰规。通过通济堰的重新修筑和堰规的实施,使得农田灌溉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并且灌溉管理组织有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老百姓获得了很大利益。自南宋范成大以后,历代都对通济堰进行了多次续建与整修。通济堰使灌溉用水纵贯丽水最大的粮仓——碧湖平原60平方公里的沃土,惠泽丽水百姓,孕育出处州古老而灿烂的水文化。

规与矩

范成大完成通济堰的大修后,对既有堰规做了重大修订,专门制定了水则,即堰规。这座碑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水利法规碑文实物。随着社会发展和工程演变,历代对堰规又有所发展,在范氏堰规基础上分别针对新问题、新需求增订了一些条款和章程,保障了通济堰灌溉的可持续发展。

《通济堰规》共有20条,2600多字,是地方政府颁发的堰规,是宋代水利法规中区域水利工程的专门法。《通济堰规》分堰首、田户、甲头、堰匠、堰工、堰夫、堰司等条款,对人员选拔、田户等级划分、用水管理、工程大修、工费摊派与开支、监督追责等内容都有详细的规定,是一部较为全面、实用的管理规章。综上,“堰首—田户—甲头”构成了通济堰灌区水管理机构的主体。

制定科学的管理手段,采取严格的监督追责措施。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通济堰规体现了古代法治思想及原则,范成大制定通济堰规之后,元、明、清各朝,均在他的《通济堰规》基础上进行修订完善,施行了850多年。

思与行

有1500多年历史的通济堰,延续至今,生动地诠释了何为可持续的水利工程。研读《通济堰规》,可以完好还原800多年前通济堰工程、管理情况。可以让我们领略和挖掘传统水利工程的科学内涵和古代治水理念。

蕴含的生态思想,体现系统治理的理念。通济堰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治水实践中一个典范,它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造福一方的工程体系,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治水思想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