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园地
您当前位置:

【毛传书特辑】漫步刘祠堂背

发布日期:2021-04-06 09:17:10     文章来源:莲都 访问次数:

在丽水市老城区,有一条铺着石板的狭小的古街道,东起大众街三坊口,西至中山街,全长不到200米,中间有一个高坡,那就是颇有名气的刘祠堂背。

据史书记载,在古代,这个地方有一座三皇庙,地以庙称为三皇岭。明代在三皇庙废址造了刘伯温祠堂(刘伯温即刘基,1311—1375年,青田人,明代开国元勋),人们才改称为刘祠堂背。1958年以前,沿街尚可见两座石牌坊,祠堂附近还有一株古括树名闻遐迩。后来,祠堂改作他用,牌楼被拆去,古括树枯死,刘祠堂背的古迹便无存了。

而今每当我来到这条僻静的古街道,心里总要发出感叹:今天的年轻人哪会知道这里曾是昔日处州府的繁华街市,在新中国成立后,还是丽水的一条中心街道呢。踩着高低不平的光滑石板,抚摸古老的木屋和残存的牌坊遗石,总要引起我对那逝去岁月的追忆和对于悠远历史的遐思。

四十七年前我来到丽水时,刘祠堂背是丽水城中心街道的一段。那时丽水城虽然有中山街、继光街、大众街三条主要街道,但实际上只是丽阳门至大水门一条街的三段路。丽阳门至太平坊这一段叫中山街,太平坊横过到府前是继光街,府前到三坊口再转刘祠堂背、仓前街到大水门为大众街。刘祠堂背这一段街面狭小,却显得格外繁华、热闹。东面有新华书店、启明石印局、伦章文具店、飞花阁笔庄和棉布、南货商店。岭背西侧多卖竹篾器、铁器和缸钵陶器,打铁的叮口当声此起彼落。春节前夕,还有糖市,民谣:“过了廿三行(市日),刘祠堂背买沙糖。”那时进出丽水的物资多过水路,由大水门上岸的货物靠手拉车搬运。每天有无数手拉车要过刘祠堂背高坡,进来坡度很大且路段较长。装满货物的手拉车到刘祠堂脚都要停下来,然后四五个拉车工人互相帮着使劲推才能把车推上岭背。下坡时,则靠车后一支硬木着地当刹车。由于惯性大,难控制,曾发生过连人带车飞进坡下的灯笼店和面食摊的事,故这段高坡,不但拉车人十分害怕,就是步行走路也不安全。尤其是下雪结冰日子,一不小心就会滑倒。“处州府城路不平,白天走路跌死人”,即指此地。为改变这一状况,1964年人民政府决定将这一段险路改道。拆迁民房,让大众街从三坊口向前延伸,建造了一条新街,即今防疫站、中医院门前这条路。结束了街上拉车、走路艰难的历史。从此后,刘祠堂背就成为冷弄了。1967年曾改名为大众街三弄,1981年恢复刘祠堂背旧称。改革开放以来,丽水古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继70年代后期削平华祠岭、打通梅山背之后,原先只通到太平坊的破烂不堪的中山街,建成为一条直通大水门的横贯南北的主街道。继而又新建了灯塔路、大洋路、解放路、丽阳路等多条新街。过去最繁华的大众街亦旧貌变新颜。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老街道,就剩刘祠堂背了。这段老街,不仅会勾起上了年纪的人怀旧,而且深埋在外乡游子的记忆里。十多年前有一位去台乡亲绕道他国回丽看望母亲,深夜到达丽水,过丽阳门、梅山脚时,无法辨认出家乡的容颜。后来在三坊口发现刘祠堂背老街时,惊喜不已。叫道:对啦对啦,这是刘祠堂背,那边过去就是我家了!

刘祠堂背古街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年来在政协会上不断有委员和社会有识之士呼吁政府将这一地段作为处州古街道加以保护和开发。建议在东西两头建一座小型牌楼,上书“处州古街道”字样。里面搞一个小型商品市场,象过去一样出售铁器、竹器、陶器等本地土特产品。还可以重建刘祠堂作为刘基纪念馆。无疑,这对保护古代文化遗产,对于发展市场经济都是事半功倍、功德千秋的好事。

今天我又漫步在刘祠堂背,在思绪翩翩,追忆往事之时,多么希望这些建议能变为现实啊。

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