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微阁应少微星,点点云间分外明。
过雨晓来添练水,好山晴后见莲城。
昔年人物不常有,近世英豪多间生。
顾我把麾渐坐稳,落霞孤鹜看题名。
这是宋代钱竽写的处州《少微阁》诗。钱竽于北宋政和年间(1112-1115)任处州太守。这首诗是他在太守任上写的,是丽水地方志书上仅有的一首写少微阁的诗。唐宋年间,处州府治在小栝苍山上(即丽水万象山今烟雨楼附近),“众山环簇,状如莲花,建成后遂雅称莲城。”(《浙江古今地名词典》)故小栝苍山又称“莲城山”。清道光《丽水县志》记载:“少微阁在州治后厅西,郡守关景晖建,米芾书榜。”“少微阁”之名则出自处州的来历。据《名胜记》、《栝苍汇记》记载:“隋开皇九年(589),处士星见于分野,因置处州。”“处州古栝地,上直少微处士星,故以名郡。”由此可见少微阁有深厚的人文内涵。既是处州设州悠久历史的纪念,又以这个阁对应天上的星座,以兴人文。古人认为“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一曰处士,明大而黄则贤士举。”就是说与天上少微处士星对应,吉星高照,会使处州人才辈出,兴旺发达。钱竽的《少微阁》首句“少微阁应少微星,点点云间分外明”,即点出处州的历史渊源。继而以“过雨晓来添练水,好山晴后见莲城”描画丽水的山光水色,赞美莲城的迷人风光。诗中充满了这位太守诗人对丽水美丽山水的热爱之情和对在处州任职的自信:“顾我把麾渐坐稳,落霞孤鹜看题名。”这是丽水历史上难得的好诗之一。
从宋代钱竽到清末,其间相距近八百年,都未曾见到有少微阁诗收入志书中。是后人写的都未能超过钱竽这一首?还是少微阁在宋以后便不复存在?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前不久我在翻阅一本古籍书时,意外地发现有四首清代诗人毛桓写的丽水风光诗,其中就有一首《游少微阁》:
郡应天文处士星,入云高阁迥含灵。
碧溪波静浮青镜,苍岭山迥拥翠屏。
沙外柳深莺度曲,岩前花满鹤梳翎。
使君好事留名迹,海岳千秋寄典型。
(阁为米元章书额)
毛桓,遂昌人,雍正四年(1726)拔贡。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未赴。主讲于昌山南明书院。博通经史、旁涉数理、岐黄。喜写兰竹山水,醉后作草书亦奇。著有《蓍荔园文集》、《远抱楼诗集》(《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刊刻《丽水志稿》收有他写的《万象山》诗一首。他的这首《游少微阁》开头四句“星”、“云”、“溪”、“山”的描写,巧妙地从钱诗点化而来。最后一句“海岳千秋寄典型”与钱诗的“落霞孤鹜看题名”指的都是米芾少微阁题字,但诗中对丽水风光的描写更细致、更形象、更生动,也是一首难得的好诗。这首诗还让今人从中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其一至少在雍正年间少微阁还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曾大修寺庙和名胜古迹,南明山仁寿寺就是清雍正癸丑年(1733)重葺的。少微阁也可能在那时修建或重建。其二,从“入云高阁迥含灵”诗句可见少微阁建筑的雄伟、壮观,可以说是当年处州府标志性建筑物。其三毛桓在诗的末句有“阁为米元章书额”注释,比道光《丽水县志》记载的“书榜”更详细。
发现毛桓这首《游少微阁》,我兴奋不已。前年在讨论万象山公园规划时,我曾建议重建少微阁(规划建翔峰阁)。当时我只知道钱竽的少微阁诗,感觉遥远了一点,想像中的少微阁有些模糊。见了毛桓的《游少微阁》,就像是看得见摸得着了。我盼望能在万象山巅再现少微阁的雄姿,成为今日莲城的标志性建筑。
2002.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