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围绕我市数字经济发展五年行动计划 “12358”目标任务要求,莲都区立足实际、谋划创新,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助力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和改造提升,具体体现在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信息化发展指数等各项指数均列全市前列:2019年我区信息化发展指数水平值为98.9,居全省37位和26县之首,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为 70.0,位居全省第 54 位、全市首位。但随着发展的进程,各项矛盾也逐渐凸显。
1.产业基础薄弱。当前我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缓慢,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数量少、规模小,基础相当薄弱。从区本级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企业仅4家(分别是航星电机、浙南蓄电、实利电机和乾麟缝制),服务业企业仅区华数1家;2019年区本级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产业增加值2253万元,仅占全市比重为2.1%。与莲都作为市中心城区的地位极不相称。区域内软件企业和信息系统集成资质企业缺乏,本土的信息服务产业亟待培育发展。
2.两化融合水平不高。规模以上企业中应用CAD/CAM/ERP等重点信息系统的比例较低,数控装备和智能化产品较少。工业应用和应用效益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我区20家样本企业中85%的企业没有使用Saas层云服务,且95%的企业公有云占整体网络基础服务投入比例在最低档(20%)以下。
3.人才瓶颈突出。我区信息化人才资源缺乏,信息管理人才、技术带头人以及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难以支撑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企业普遍反映信息化人才难招,尤其缺乏程序员、信息化主管、信息化推进领军人才等高技术人才。此外,这些复合型人才和高端人才引进成本高,企业又不愿意在引进人才方面下高额的成本,即使引进了,也难以留住,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4.产业招引困难。当前我国进入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增速回落、市场需求不旺渐成常态,各地纷纷采取优惠政策降低综合投资成本,吸引投入进入,地区间招商引资竞争日趋激烈,使得作为我区发展工业主平台,以及以智能制造为产业导向的万洋低碳智造小镇目前引进的产业大多为传统产业,背离产业发展初衷。加上缺乏产业基础,人才匮乏,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招引培育尤其困难,这些都成为我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大掣肘。
十四五是高质量绿色发展腾飞的五年,我们莲都区要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围绕我市推进数字经济实施方案和我区数字经济五年行动计划,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1.加强数字经济规划引领。围绕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深入实施《莲都区数字经济五年行动计划》,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为主线,聚焦数字生态经济发展,通过实施生态工业数字转型行动、数字产业招引培育行动、数字农旅融合发展行动、城市生态数字赋能行动、产业平台能级提升行动、数字基础环境支撑行动等六大行动,推进数字技术与生态资源深度融合,招引培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推进生态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数字农旅、智慧康养、数字政府等,打造全省生态工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数字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和城市生态数字化治理示范区,全力支撑丽水打造数字生态经济先行区、示范区和数字大花园。
2.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宽带、无线城市”进程和“三网融合”建设,鼓励基础网络扩容和增建,加快5G等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提速降费工作,强化网络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构建有线网络公平接入、无线信号普遍覆盖、带宽服务满足需求的宽带网络环境。加大智能交通管理、智慧社区、智慧政务等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3.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以 “机器换人”为抓手,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生产内外环节进行整合,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实现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全面贯彻落实我省“企业上云”行动计划,总结经验,鼓励企业深度上云,明确和落实“企业上云”政策,充分发挥运营商及本地工业互联网服务商的作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我区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指数水平;引导院校和企业关注大数据技术演进、承担关键技术和系统的创新研发工作,依托绿谷信息产业园、丽水(杭州)海创园、之江实验室、长三角研究等平台,积极寻求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领域合作对接,开展智慧应用技术研发,鼓励开展将物联网、大数据等与现代服务业进行有机衔接和跨界创新的研究,以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数字经济发展。
4.加快数字经济主体培育。以万洋小镇和电商创业园为主体,引进智慧装备制造、应用电子以及云计算等项目,发展智慧商务业、智慧制造业等新的产业链和商业模式。通过战略合作、战略联盟,吸引、引导和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培育一批以数字经济企业为骨干的中小微创新型企业集群;大力发展互联网总部经济,积极引进具有互联网特色的企业总部,为其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共同解决好人才流动、税收政策等问题,使得互联网轻资产创新型总部经济能真正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