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旧称处州,已有1400多年历史。隋开皇九年(589)设州建县时,正值天上少微处士星分野,故名处州,并名厦河对面(今紫金大桥南边)那座山为少微山。对此《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有记载:“少微山在浙江丽水东南十里,一名大栝山,以郡应少微处土星,故山名少微,州曰处州。”而清道光版《丽水县志》则明确“少微山在厦河之南,旧有少微星君祠,以郡应少微处士星也。”

古应星楼旧址
少微星,《辞源》注释:“一名处士星,共四星,在太微西南,今属狮子座。”而古人认为“少微星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一曰‘处士’,明大而黄,则贤士举。”(叶宋鲁《应星楼记》)认为郡与少微处士星对应,吉星高照,处州大地将人才辈出,科甲兴隆。故建有多处对应天文的建筑。除少微星君祠外,还有少微阁(北宋郡守关景晖建,在州治后厅西,今万象山烟雨楼附近)、应星楼(南宋郡守王庭芝建,在厦河门应星桥边)。而今这三处古建筑都已不复存在。少微星君祠、少微阁都在城外,原址确切位子已很难认定。唯在城内的应星楼,旧志书有明确记载:“在府学(老丽水中学之地)东南……城内水南流者出其下。”,在出口水闸处还有一座应星桥。这应星楼是否建在桥上?有熟悉丽水地方历史的人士认为,从《应星楼记》中有“就桥立屋”,“撤旧图新,敞以高楼”的记载,楼应建在应星桥上,但经实地考察,桥长不到三米,又不可能在桥上“敞以高楼”。因此应星楼的原址到底在什么地方,难以确定。此外还有清代道光年间李金澜所著《栝苍金石志》记载,当时楼就已毁,《应星楼记碑》是从一个小庙里发现的。这就使人感觉更遥远,更模糊了。但有一个问题值得研究,即叶宗鲁的《应星楼记》中写的“就桥立屋”与“撤旧图新,敞以高楼”时间相隔一百余年,前者为宋嘉祐年间(1056-1063)郡守崔公愈作石堤时所建;后者是宋开禧三年(1207)郡守王庭芝建。前者为桥上建屋,可以想像是一座亭桥。后者“敞以高楼”,并立了《应星楼记碑》,显然应星楼从此才有。而地点决不会选在丁点大的“就桥建屋”原址。会不会建在桥头边上至今还空着的地方?若干年前我从三方面得到证据,证实了这一推断。

考古挖出来的古应星楼遗址
其一是发现了一张1935年版的丽水县城测绘地图,图上明确标明应星楼当时还在,位置在今应星桥东头路后边。当时从厦河门到大水门这条街叫应星桥街。1940年为激励抗战斗志,丽水以明代戚继光、卢镗、俞大猷三位抗倭名将命名三条街时,应星桥街和大水门至小水门的南明门横街,合为一条街,命名为大猷街。这张地图首先证明应星楼不在应星桥上。

古应星楼方位地图
其二是在厦河门向当地老人作调查,八十一岁的叶连清老人告知,应星楼他印象很深,三层楼,中间空,顶楼立着魁星全身立体雕像,里面常有做戏人住。1944年日本侵略军第二次占领丽水期间,被日本兵烧毁,连楼边一株大樟树也一起被烧了。老人亲自将原址指给我看,即今应星桥东边后侧,有简易工棚之地,与地图标明的地点完全一致。

古应星楼遗址保护标志
其三是查阅民国十五年版《丽水县志》,有了一个惊喜的发现,原来应星楼曾于清末重建过。县志记载:“楼旧无存,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郡守赵亮熙就遗址重建。嗣后被迭次水冲又将就圯。今由邑绅孙寿芝、谭骐等请款重修。”从民国十五年(1927年)到1944年只有十七年,可见被日军烧毁的应星楼是完好的。

两种观点一直未能统一。直到2014年7月遗址考古发现宋代韩瓶窖,才真相大白,证实清代重建确在宋代原址,而非异地。
以上说的是古处州应星楼的历史。顺便还要讲讲现在江滨防洪堤边上的应星楼。这是一座仿古现代观光塔楼,仿的是北方皇家园林豪华风格,耗资5000万,外表华丽,讨人喜欢。已压倒南明门,成为丽水新地标。但它与原三层古应星楼完全是两码事。在建期间,社会有识之士曾撰文建议不要占用应星楼名字,因应星楼原址还在。可以取体现时代文化的名字,留作明日遗产。但最后未被采纳,以至真的不能复建,假的误导世人,成了无法挽回的遗憾。

应星楼遗址出土的韩瓶
201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