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莲都区紧盯村集体增收工作,坚持项目引领、专业运营、创新发展,努力构建乡村振兴大格局。随着一批批优质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建成,莲都的乡村发生了变化,老百姓也成了最终的受益者。
因地制宜,抢抓机遇黄村乡将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努力探索出一条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黄村路径”。
在黄村乡池岭村的竹林里,看到了毛竹砍伐师傅吴丁付,他既是企业聘请的砍伐工人,也是这个村的村民,“我早上开始砍,下午四五点结束,按照重量计算工资,收入高的时候一天可以拿到三四百块钱。”吴丁付高兴的说,这份收入也是村里竹林项目流转后增加的。
毛竹因抚育、更新等原因,每年可适量砍伐,黄村乡池岭村有着两千余亩的毛竹资源,如何将这丰富的毛竹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一直是当地村干部思考的问题。在召开9次村民代表大会及户主会议后,今年3月,全村180多户2200多亩竹林流转给村集体。5月,村集体与丽水丽合竹制品有限公司成功签约。
黄村乡池岭村村干部吴欢欢说道,竹林流转项目成功签约后,每年不仅为村民增加15万左右的租金,为村集体增加将近5万块钱的经营性收入。目前,已成功兑现336户2238亩毛竹流转资金15.66万元,预计促进村民年增收百万余元,成为当地村级增收典范。
为了改善村里的交通条件,方便毛竹运输,池岭村还向林业部门申请了10公里左右的林道路。道路建成后,池岭村的山林地通上机耕路,这也将助力池岭村的经济发展。
这几天,尽管天气已经开始降温了,在黄村乡黄泥墩村碧水湾沙滩,沙滩摩托车、烧烤等项目,仍然吸引很多市民游客前来游玩。“夏天过来游泳,玩水上项目,秋天过来开摩托车、烧烤,天气好,环境好,感觉一年四季到这里来玩都很合适,环境非常好。”游客王先生说道。
今年2月份,搭乘“海宁-莲都”山海协作机制东风,黄村乡黄泥墩村碧水湾沙滩旅游项目成功申报海宁-莲都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项目,获得了100万元对口支援资金投入二期项目建设。二期项目的建成,进一步拓宽了碧水湾旅游综合体的空间,提升管理和运营水平,主动对接、精细服务、为村域经济全方位发展注入新的更大动力。
截至目前,黄村乡黄泥墩村碧水湾沙滩旅游项目累计接待游客六万多人次,实现了营收200多万元,每年旺季可解决本村三十多名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让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直接带动了村域周边农家乐、民宿产业的发展以及农产品的销售。黄村乡黄泥墩村党支部书记兼村民委员会主任周宏伟说,下一步他们将主动对接团建单位,开展进一步的合作,提高管理运营的水平,增加村民收入。
黄村乡积极打造特色产业,挖掘乡村发展潜能,例如,以郑村白茶为龙头,全乡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5家,茶叶种植面积1800余亩,年产茶青约130吨,产值1430万元。依托严鸟片区农民手工制作土面的传统,打造“方记土面”品牌,打开网络销售渠道,带动严鸟村周边50多户农户一同生产,年产值超100万元。
黄村乡党委书记虞旭萍表示,下一步,黄村乡将抢抓机遇、趁势而上、锚定目标、务实作为,以信孝文化为主题,以山水生态资源为依托,打造一带一路、一心两翼产业发展新格局,立足生态优势及传统产业,对接市场趋势,挖掘发展潜能,用实际行动续写山水黄村、养生黄村、信孝黄村的绚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