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莲都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经济工作政策,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广大企业和职工群众顽强奋斗,共同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提出“高质量发展”以来,莲都区以“发展高质量、全市挑大梁、区域走前列”为价值追求,以“莲都作为”落实“丽水之干”担纲“丽水之赞”,再谋区域高质量绿色发展新篇章。
一、人口集聚勇立全市潮头
人口集聚是新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焦点。人口的集聚和迁移,是“用脚”对一座城市的“投票”,体现着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1978年,莲都区有户籍人口26.51万人,占全市12.5%,至2018年为41.39万人,占全市15.3%,年均增长1.12%(以年末人口总数直接计算,后同),增速接近全市2倍,居全市首位。
从更能体现区域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常住人口指标看,纵向比较:2000年莲都区有常住人口35.14万人,占全市16.1%,2018年为48.10万人,占全市21.9%,年均增长1.76%(见表1)。期间有6个县(市)负增长,表明丽水多数县的人口外流较为明显。横向对比: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低出户籍人口50.29万人,差额占常住人口比重22.9%;莲都区常住人口高出户籍人口6.71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14.0%。在全市人口外流的趋势下,莲都区逆势突显勇立人口集聚的潮头,尤其是2018年莲都区常住人口人均GDP、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人均指标总量均居全市首位。为全区经济社会稳健发展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保障。
表1 全市及各县(市、区)人口变化情况 | |||||||||||
指标 | 年份 | 全 市 | 莲都 | 青田 | 缙云 | 遂昌 | 松阳 | 云和 | 庆元 | 景宁 | 龙泉 |
户籍人口 | 1978 | 212.57 | 26.51 | 43.42 | 37.48 | 20.52 | 20.38 | 10.31 | 15.47 | 15.23 | 23.25 |
2018 | 270.19 | 41.39 | 56.50 | 47.00 | 23.09 | 24.12 | 11.41 | 20.51 | 17.10 | 29.08 | |
年均增长 | 0.60 | 1.12 | 0.66 | 0.57 | 0.30 | 0.42 | 0.25 | 0.71 | 0.29 | 0.56 | |
常住人口 | 2000 | 218.10 | 35.14 | 36.4 | 36.55 | 20.87 | 19.91 | 10.42 | 18.11 | 15.44 | 25.26 |
2018 | 219.90 | 48.10 | 35.87 | 37.20 | 19.15 | 19.16 | 11.50 | 13.96 | 10.94 | 24.02 | |
年均增长 | 0.05 | 1.76 | -0.08 | 0.10 | -0.48 | -0.21 | 0.55 | -1.44 | -1.90 | -0.28 | |
注:年均增长按年末总人口数计算。 |
下步,需借助“人才·科技”峰会、“全国‘两山’发展人才论坛”等平台,用好“3.0版人才与科技新政”,打通人力资源优势向人才优势更好的转化通道,推进莲都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
人口密度与区划设置更显行政管理扁平化趋势。2018年,全区户籍人口密度为277.1人每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密度为322.2人每平方公里,接近全市水平的3倍,稳居全市首位。与其对应的是莲都区有15个乡镇街道(含委托丽水经济开发区代管的南明山街道),个数仅高出云和县的10个,列全市第八(见表2)。反映出莲都区较兄弟县(市)在县域行政管理上更有扁平化特点。
表2 2018年全市及各县(市、区)区划、面积、人口情况 | |||||||
地区 | 乡镇街道(个) | 土地面积(平方公里) | 户籍人口(万人) | 户籍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 常住人口(万人) | 常住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 城镇化率(%) |
全市 | 173 | 17275 | 270.19 | 156.4 | 219.90 | 127.3 | 61.5 |
莲都 | 15 | 1493 | 41.39 | 277.1 | 48.10 | 322.2 | 76.1 |
青田 | 32 | 2477 | 56.50 | 228.1 | 35.87 | 144.8 | 58.3 |
缙云 | 18 | 1494 | 47.00 | 314.5 | 37.20 | 249.0 | 56.6 |
遂昌 | 20 | 2540 | 23.09 | 90.9 | 19.15 | 75.4 | 52.6 |
松阳 | 19 | 1401 | 24.12 | 172.2 | 19.16 | 136.8 | 51.1 |
云和 | 10 | 990 | 11.41 | 115.3 | 11.50 | 116.2 | 69.6 |
庆元 | 19 | 1897 | 20.51 | 108.1 | 13.96 | 73.6 | 55.8 |
景宁 | 21 | 1939 | 17.10 | 88.2 | 10.94 | 56.4 | 53.7 |
龙泉 | 19 | 3044 | 29.08 | 95.5 | 24.02 | 78.9 | 63.0 |
注:行政区划、土地面积、户籍人口分别取自市民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公安局。 |
二、经济发展走在全市前列
(一)率先进入高质量绿色发展转型期
近年来,莲都区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相继践行“实力莲都、效率莲都、养生莲都” “建设美丽莲都、创造美好生活”“三美融合、主客共享”“城市共建、经济共荣、福祉共享”“发展高质量、全市挑大梁、区域走前列”等发展战略。一脉相承的遵循“两山理论”,勇往直前的率先进入高质量绿色发展转型期。
1979-1999年改革开放机遇期,莲都区GDP年均增长11.0%,增速列全市第一和全市后三各有6年。2000-2007年撤市设区领跑期,莲都区GDP年均增长15.1%,其中2000-2002年年均增长16.1%,连续3年增速居全市第一。2008-2017年减速换挡,已然进入转型期,GDP年均增长8.3%,有8年增速列全市后三(见表3)。至2018年莲都区GDP质效提升、增速(6.2%)创近三年新高。2019年GDP顺利实现“开门红”、“半年红”,全年目标是夺回2013年来的较高增长水平。
表3 莲都区主要年份GDP增速及在全市排位(%) | ||||||||||
年份 | 增速 | 年均增速 | 排位 | 年份 | 增速 | 年均增速 | 排位 | |||
一、改革开放机遇期 | 2000 | 16.9 | 15.1 | 1 | ||||||
1979 | 0.9 | 11.0 | 9 | 2001 | 17.3 | 1 | ||||
1980 | 17.6 | 1 | 2002 | 14.1 | 1 | |||||
1981 | 13.9 | 1 | 2003 | 11.5 | 8 | |||||
1982 | 7.1 | 8 | 2004 | 13.7 | 4 | |||||
1983 | 10.0 | 4 | 2005 | 15.4 | 2 | |||||
1984 | 6.9 | 8 | 2006 | 16.9 | 1 | |||||
1985 | 15.4 | 1 | 2007 | 15.6 | 3 | |||||
1986 | 13.5 | 1 | 三、减速换挡转型期 | |||||||
1987 | 18.9 | 2 | 2008 | 10.5 | 8.3 | 8 | ||||
1988 | -4.1 | 9 | 2009 | 10.8 | 3 | |||||
1989 | -0.9 | 6 | 2010 | 12.8 | 8 | |||||
1990 | 16.4 | 1 | 2011 | 11.1 | 8 | |||||
1991 | 17.5 | 3 | 2012 | 9.4 | 8 | |||||
1992 | 17.6 | 4 | 2013 | 7.0 | 9 | |||||
1993 | 16.9 | 2 | 2014 | 4.6 | 8 | |||||
1994 | 16.6 | 2 | 2015 | 6.5 | 6 | |||||
1995 | 16.0 | 3 | 2016 | 5.7 | 9 | |||||
1996 | 2.7 | 8 | 2017 | 5.2 | 9 | |||||
1997 | 17.7 | 1 | 四、企稳回升期 | |||||||
1998 | 6.1 | 8 | 2018 | 6.2 | — | 9 | ||||
1999 | 8.9 | 5 | 2019一季度 | 8.0 | 9 | |||||
二、撤市设区领跑期 | 2019上半年 | 7.2 | 8 | |||||||
注:以2018年为基期年。
从全市占比看,1978年莲都区实现GDP0.81亿元,总量占全市16.9%。2001年实现GDP38.08亿元,占全市比重扩大到24.0%,拉开连续18年比重维持在1/4左右的大幕。至2018年占比扩大到25.7%,莲都区经济总量稳居全市火车头。
(二)三次产业结构蝶变优化
改革开放初期,莲都区农业占据半壁江山,工业和商贸服务业规模较小,1978年莲都三次产业构成为50.8:22.2:27.0。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为打破计划经济体制进一步创造了条件,随着城镇企业改革步伐加快,莲都工业迅速发展壮大。至1988年,莲都区三次产业等量齐观,比例为34.4:34.8:30.8;第二产业比例已跃居首位,农业荣退“二线”。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莲都区商贸服务业日益繁荣。至1998年三次产业比例为26.5:36.0:37.5。
2000年丽水撤地设市后,市政府提出建设市区为浙西南中心城市的目标,莲都的区位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商贸服务业跨越式发展。2008年莲都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6.75亿元,占GDP比重为44.8%。至2018年,莲都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12.3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变为5.3:35.6:59.1(见表4)。
表4 主要年份莲都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 | |
年份 | 比例 |
1978 | 50.8:22.2:27.0 |
1988 | 34.4:34.8:30.8 |
1998 | 26.5:36.0:37.5 |
2008 | 7.9:43.3:48.8 |
2018 | 5.3:35.6:59.1 |
(三)行业发展铸就辉煌
1.农林牧渔业效益凸显
从耕地供给看,1978年莲都区耕地面积1.43万公顷,占全市比重13.6%。2017年为1.67万公顷,占比为9.6%,呈逐步缩减趋势。从农林牧渔业产出看,总产值从1978年0.55亿元增至2018年28.32亿元,占全市比重从14.9%扩大到18.5%;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6.4%,高出第二位松阳县(5.5%)0.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的经济效益显著。2017年莲都区粮食、畜禽、水产品产量分别占全市比重9.0%、17.1%、19.8%,经济效益更好的畜禽、水产品产量占比明显高出粮食。
2.工业经济突飞猛进
改革开放以来,莲都区在“工业强区”战略指导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态工业在探索中迈出坚实前进的步伐。莲都区工业企业个数从1978年的139个增至2017年(2018年部分数据未返)的2249个,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0.51亿元增至407.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6.7%,高出GDP年均增速5.7个百分点。并于1992 年首超十亿,2002年超50亿,2005 年超百亿,产业集聚不断增强,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2018年莲都区206家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增长9.3%,增加值增长6.3%。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5.7%,高新技术增加值增长8.8%,分别高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5、9.4、2.5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长16.5%,利税总额增长11.3%,人均薪酬增长10.0%。
纳爱斯集团荣获国家首批“绿色设计产品”、全市首家国家级“绿色工厂”等荣誉。在十三五”期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约12%,综合污染物排放量下降58%,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烟气实现超低排放标准,成为行业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的领跑者。
分区域看,2018年区属48家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增长14.9%,增加值增长5.4%。区属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4.4%,对区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拉动了11.2个百分点。
丽水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不断扩大。万洋低碳智造小镇入选省级特色类培育小镇,累计完成企业投资超17亿元。“农米良品”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实现企业上市零的突破。
3.服务业快速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莲都区服务业开始崛起并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2018年,莲都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12.35亿元,增速排位较上年前移5位,近7年来首次高出全市水平。按可比价计算, 1978-2018年年均增长11.5%,占GDP的比重由20.0%提高到59.1%。
旅游总收入从2001年的2.21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87.17亿元,年均增长29.8%,莲都区现有A级以上旅游景区6个,其中4A级和2A级分别有2个。古堰画乡连续3年省级特色小镇创建考核均为优秀,全市唯一。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1978年末,莲都邮电业务总量仅有70万元,2018年末提高到6.81亿元,年均增长18.8%。201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10.67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7.42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71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69.42万户,互联网用户(固定互联网宽带)24.65万户。
房地产业从无到有,在GDP的占比不断扩大,2018年房地产业增加值22.41亿元,占GDP比重达到6.2%。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莲都区财政总收入由1978年的0.18亿元增至2018年的80.17亿元,年均增长1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994年的0.55亿元增至2018年的50.41亿元,年均增长20.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1978年的0.16亿元增至2018年的98.48亿元,年均增长17.5%。2018年,区属实现财政总收入25.79亿元,增长14.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83亿元,增长17.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3.20亿元,增长10.9%。
撤地设市后金融存贷款规模不断扩大。莲都区人民币存贷款余额从2000年的79.04亿元增至2018年的1539亿元,年均增长17.9%。城乡居民住户存款余额从2000年的27.28亿元增至2018年的388.40亿元。
交通业快速发展。莲都区公路、水路客运量从1978年145万人增长到2017年790万人;货运量从9万吨增长到2822万吨。1998年金温铁路建成通车,2002年金丽温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15年金温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完工,莲都迈入“高铁时代”。2018年莲都区铁路客运量851.36万人,货运量79.85万吨。随着丽水机场、瓯江航道整治工程开工建设,未来莲都区将形成水陆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三、三大需求协调拉动
(一)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固定资产投资从改革开放初期由国家投入为主,逐步向市场引导、民间主导转变,形成了国有、集体、联营、股份制、私营等多种投资主体共同发展的格局,特别撤地设市以来,莲都区投资建设进入大投入、大发展时期。197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仅823万元,1980年破千万,1992年超亿元,2000年迈上十亿台阶,再到2011年突破百亿大关。至2017年,累计投资1878亿元,年均增长24.0%。其中1979-1988年年均增长24.3%,1989-1998年均增长24.8%,1999-2008年均增长36.2%,2009-2017年均增长16.2%。2018年,莲都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区属增长7.2%,分别高出全市3.5、4.2个百分点。
2018年区属房地产投资占全部投资份额的56.5%,增长19.6%,拉动投资增长9.9个百分点。区属投资4个结构指标全面完成增长“15%”目标,其中民间投资占投资总额的70.0%,增长38.6%,拉动投资总额增长20.9个百分点。在丽龙高速公路南山互通工程,低丘缓坡综合道路网等交通项目的带动下,交通投资增长34.0%。此外,生态环保类投资增长90.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65.0%。
区属重大项目建设取得质的飞跃。计划总投资135亿元的万洋低碳智造小镇、50亿元的灵康杏福康旅小镇、35亿元的郎奇-白桥康养旅游小镇等大花园建设的旗帜性项目落户莲都;用好“问海借力”金钥匙,深入推进莲都义乌山海协作产业园等工程。2018年区属5000万元及以上在建项目91个,创近三年来新高。
(二)市场贸易蓬勃发展
1978年莲都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0.50亿元,占全市29.3%。从2010年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根据“法人在地”原则,各县(市、区)烟草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均视为产业活动单位,其零售额均统计在“视同法人”所在地莲都区。2010年莲都区社零额从上年度的63.40亿元 首次突破百亿关口,达到100.22亿元,占全市比重扩大到37.7%。2017年末已登记商品交易实体市场20个,市场成交额144.92亿元,占全市比重42.2%。2018年莲都区实现社零额208.60亿元,占全市比重30.5%。
(三)出口规模较快提高
1995年,莲都区出口总额0.32亿美元。2017年增长到6.57亿美元,年均增长14.7%。至2018年,莲都区全年进出口总额49.77亿元(未公布以美元计的数据),其中出口46.62亿元。2018年区属完成出口8.03亿元,增长15.5%。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
四、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莲都区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302元增至2018年的45624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60元增至2018年的25701元,绝对值连续22年居全市首位。2018年全区208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经营性收入平均达到43.14、16.87万元;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9954元,同比增长16.6%,增速排名位居全市第一。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较快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从1978年的108万千瓦时增长到2018年的47417万千瓦时,占全市比重达到24.6%。2018年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50辆、洗衣机96台、空调218台,居全市前列。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汽车22辆,人均住房建筑面积64.1平方米,同处全市前列位置。
五、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随着绿城、新湖、绿谷庄园、中梁等一批高品质楼盘先后建成,市体育中心、丽水大剧院、丽水中心医院内科大楼等一批文卫体项目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2018年,莲都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市区城中村改造和重点项目征收,累计征收房屋 5383 户,签约率 99.9%,累计拆除房屋 174.83 万平方米,超过年初 120 万平方米既定目标,置换出城市发展空间近 8000 亩。
莲都区通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等抓手,积极建设干净、整洁、有乡愁、有特色的美丽城乡。2018年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 64.60 公里,绿道总里程达到 72 公里,完成美丽河湖创建 9 条,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优胜区。
六、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科教文卫全面提升。科:2018年莲都区R&D经费支出3.8亿元,是2004年0.34亿元的11倍,占GDP比重1.06%;区属累计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96家。教:2018年,莲都区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普通初中、小学在校学生分别为3.99、0.60、0.78、1.75、3.75万人。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文:2018年,莲都区共有文化馆2个,文化站15个,公共图书馆2个,博物馆5个。成功举办“莲都100”越野赛、第七届老年人运动会、第三届全民运动会、农民运动会、统战运动会等综合性赛事。卫:卫生机构床位数从1978年的577张增至2018年5204张,卫生技术人员从1978年的1047人增至2018年6532人,医生从1978年的460人增至2018年2824人。2018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 98.9%,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人数达到 3.13 万人。
流珠飞玉瓯江水,争奇竞秀括苍地。莲都区先后获得“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大禹鼎”、省级农村工作指导员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第三批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等荣誉。2017年,莲都作为主战场打好服务战,助力丽水市以全省第一、全国第四的优异成绩取得了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改革开放以来,莲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信念、敢为人先、积极进取,绘就“一派田园春色赋、千重稻浪小康图”的生动发展画面。进入新时代,赶超发展道阻且长,但莲都区红色热土上的人民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在全市率先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行则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