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单位是指在我国境内拥有一定活动场所并从事一定生产活动的社会经济单位,基本单位名录库作为国民经济的构成细胞,既是经济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统计调查的基本单位。基本单位名录库的工作目的是为了摸清本地区各类单位的总体情况,组织形式、经济构成、规模结构和生产要素配置,以及地区缝补、行业分布等情况,为党和政府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生产政策、规划城乡建设、加强市场监管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下面,就莲都区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现状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莲都区名录库基本情况
截至2016年12月,全区基本单位名录库登记法人单位9110家,产业活动单位1587家。在法人单位中,企业单位7032家,事业单位556家,机关单位150,社会团体393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81家,其他组织机构513家。
从单位类型看,企业法人单位数量最多,达到7032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77.18%。企业法人单位在基本单位名录库中占有主导地位,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行业分布看,批发和零售业占据着较大比重,共2939家,占全部法人27.47%;其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01家,占12.16%;再次是公共管理、社会保证和社会组织1183家,占11.06%;三大行业共占全区法人单位数的50.69%。(详见表一)
莲都区2016年分行业在库单位数
行业分类 |
在库数 |
法人 |
产业 |
占比率 |
合计 |
10697 |
9110 |
1587 |
100% |
农林牧渔业 |
946 |
941 |
5 |
8.84% |
采矿业 |
5 |
4 |
1 |
0.05% |
制造业 |
697 |
641 |
56 |
6.52%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171 |
126 |
45 |
1.60% |
建筑业 |
495 |
324 |
171 |
4.63% |
批发和零售业 |
2939 |
2531 |
408 |
27.47%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194 |
127 |
67 |
1.81% |
住宿和餐营业 |
308 |
250 |
58 |
2.88%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420 |
352 |
68 |
3.93% |
金融业 |
263 |
86 |
177 |
2.46% |
房地产业 |
237 |
196 |
41 |
2.22%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1301 |
1099 |
202 |
12.16%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534 |
400 |
134 |
4.99%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94 |
82 |
12 |
0.88%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174 |
147 |
27 |
1.63% |
教育 |
325 |
310 |
15 |
3.04%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100 |
95 |
5 |
0.93%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311 |
302 |
9 |
2.91%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1183 |
1097 |
86 |
11.06% |
1.此次统计数据截止2016年12月。 |
||||
2.占比率为行业在库数除以总在库数。 |
二 、名录库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莲都区局对名录库工作管理制度做出了创新和改进,通过实践,完善了基本单位名录库工作中所实施的几项制度,确保工作质量。一是季度通报制度静中有动。维持原本于每季度初通报上季度各乡镇街道名录库更新维护情况不变,原本季度3个月完成的工作量,现改变为月度完成本月新增工作。防止个别乡镇街道季度末工作量过大。通报内容不变,包含新增单位入库情况、个转企核实情况、数据差错情况、名录库维护量及本季度工作安排五大块内容。二是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成员包括统计、工商、民政、编办、国税。市级资料还是暂由市局代收集,区民政、编办、区工商资料实现每月更新一次,加强各部门间的资源互补、信息共享。形成一种长期有效的资源互补模式。进一步呼应大数据时代对政府部门关于数据共享的要求。三是继续加强对乡镇的考核。考核以名录库工作通报为基础,从组织建设、业务开展、数据质量三方面对各乡镇名录库工作进行评价,作为对乡镇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中统计工作考评的重要依据,督促各乡镇进一步加强对名录库工作的组织领导,推进此项工作在基层常态化、稳定化、长期化。
(二)工作条件得到了加强
根据莲都区局对名录库统计工作高度重视,加强了队伍、责任、经费三方面保障,为建设高质量名录库创造了条件。一是安排了专职管理名录库工作。莲都区局为加强对名录库工作的落实和管理,安排了专职人员管理名录库工作,确保名录库工作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同时积极与组织、人事部分沟通,继四个街道配备专职统计员之后,又争取到四个中心镇专职统计员各1名,加强了名录库队伍力量。二是各科室分工明确,互补互助。由名录库人员协助各专业人员完成相应月度以及年度规模以上企业的相关工作。名录库数据与各专业数据互补,由名录库工作人员完成新企业的录入、老企业的维护,将数据共享给各专业人员,再由各专业人员筛选出其中达标的企业转为规模以上企业,将数据反馈给名录库,达到数据互补,共同建立完善的名录库数据系统。三是保证名录库工作经费充裕。一方面定期组织名录库人员进行业务能力培训,加强业务水平、交流工作经验。另一方面按每调查一家新增企业补贴15元的标准对乡镇名录库业务人员进行补助,结合考核机制,让乡镇名录库人员有动力、有约束。
(三)业务工作扎实开展
进一步提升名录库数据质量,莲都区高标准、严要求开展名录库单位日常更新维护以及省市统一部署的行业代码专项核查、名录库自查自纠、金融异常单位核查等重点核查工作。在具体工作中牢牢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培训工作常抓不懈。我们采取一年一次集中授课,经常性讨论交流,适时现场指导的形式对统计员进行培训。除了开展集中业务培训外,因为统计人员变更较多,还需要组织所有名录库工作人员进行工作交流总结会,新人带旧人,确保新成员能快速的融入到名录库工作当中,相互借鉴。同时根据需要适时前往乡镇街道进行指导,开通业务工作交流群,业务上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交流讨论解决。二是数据质量时刻把关。一方面定期检查修改差错,在库单位每月进行一次计算机审核,审核差错单位要求月末前核实修正或说明。在电脑审核的同时,运用专业知识加强对新入库单位的人工审核,重点核实行业描述与行业代码填报是否规范,抽查联系电话是否通达,营业状态是否真实,提高新入库企业质量。另一方面认真对待每次核查,每一次核查任务都是整个名录库系统数据的查漏补缺,特别是今年开展的全面核查,虽然时间紧、压力大,但也是一次对名录库进行的全面清理整治。
三、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在莲都区局的关心和指导下,莲都区名录库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工作实践中认真总结有关经验仍然发现有一些需要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加强岗位责任机制建设。各乡镇街道统计人员更换频繁,导致名录库工作一年内要进行多次交接,往往前一个工作人员刚熟悉名录库工作,又换了一个新工作人员接手的情况。加上创建文明城市,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各乡镇街道人大代表选举对名录库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维护人员的责任感和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工作成效,需加强对负责人与维护人员责任意识教育,树立全局工作观念和主动服务意识,探索工作制度化。
二是调查方式单一、需要大胆创新。目前这种入户填写基本情况表越来越不适应新环境变化,给基层造成大量人力和财力消耗。急切拓展新的调查方式如采用网络在线调查等。
三是单位经济指标数据核准难度极大。在强调个体隐私保护的新环境下,如何准确获取调查对象的经济指标数据难度极大,这里也有调查员调查技巧不高、指标理解不到位等原因,也包括调查对象刻意隐瞒造成的,普遍呈现限下单位经济指标数据过小。经了解部分调查员主要还是通过观察企业规模、从业人员数等直观现象来估算企业经营收入。
四是部门数据共享度不足、智能化低。在大数据与简政放权背景下,应该加强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建设。拓展各部门对单位基本信息与经济指标变化收集渠道和方式,实现动态更新维护,提高数据质量与时效。
五是法制保障有待完善。《浙江省统计工作监督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应当在依法设立或变更后三十日内,到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办理统计登记或变更登记手续”,但无调查对象不办理统计登记证或不接受调查填写基本情况表时处理方法,碰到这种情况目前还是主要靠调查员个人人际关系解决,急需法制保障。
六是名录库维护系统功能设置应更多考虑基层实际需求。如数据汇总模板设计难度过大限制了基层使用;开放外网,方便乡镇维护,以及为以后维护节点向社区发展创造条件。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年我区的名录库工作在市局的关心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下一步我们将对如何做好2017年的名录库管理维护工作尽快进行思考和规划,以确保我区名录库管理维护的及时性和数据质量再上新台阶。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确保工作协调有序展开。莲都区名录库工作可以说已经有了较好的条件,通过定期开展培训与较好的联系沟通渠道,所有乡镇节点名录库工作人员都已能独立开展基本单位的调查维护工作。明年更重要的是继续加强整体队伍业务水平建设,加强对调查员及乡镇业务人员的管理培训,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是加强部门协作,完善调查体系。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的基础资料主要依托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数据,部门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直接影响到统计名录库建设的质量。对此,明年我们将加强与部门的衔接与合作,确保信息的准确与完整,以便核查与维护。同时加强调研分析,多向领导汇报,争取共享大数据建设成果。
三是加强数据核查,创造第四次经济普查条件。明年将继续加强日常对基本单位的核查、清查与重点调查。同时,加强统计宣传,积极为乡镇节点的维护工作创造更加有力条件,为名录库下一步延伸至社区和村一级提供技术和物质保障,为第四次经济普查开展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