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指出 “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03年年底,丽水市委、市政府提出 “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的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在加快招商引资和接轨长三角的行程中,把“工业强市”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并认为工业经济是丽水经济发展的主体,制造业是丽水工业经济的主要力量,只有壮大和提升丽水制造业,才能推进丽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撤地设市后的五年是丽水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五年,但是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影响发展的问题。为了准确判断丽水制造业在全省的位次,谋求今后的发展,本文就工业经济总量、行业结构、产品产量三个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丽水制造业发展的现状
1、丽水制造业经济总量。制造业经济总量反映出制造业发展的总体实力。2004年末丽水制造业共有企业3028家,提供就业岗位231662个,全年实现制造业总产值317.67亿元,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231.01亿元,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以下称规模以上企业)的制造业企业587家,规模以上制造业总产值217.49亿元。制造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6.4%,对丽水工业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丽水工业经济的主要力量。
2、制造业行业分布。丽水制造业主要分布在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等30个行业大类,具体情况见附表一。行业总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超过10%的只有金属制品业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行业总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在5%-10%的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木藤棕草制品制造业5个行业大类。
附表一: 制造业行业分布情况表 |
| 总产值 | 比重 | | 总产值 | 比重 |
| (万元) | (%) | | (万元) | (%) |
烟草制品业 | 5 | 0.00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84241 | 2.65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40 | 0.00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84823 | 2.67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283 | 0.01 | 纺织业 | 116736 | 3.67 |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 1216 | 0.04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122635 | 3.86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12289 | 0.39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126542 | 3.98 |
电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12406 | 0.39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126621 | 3.99 |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 13928 | 0.44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135341 | 4.26 |
橡胶制品业 | 19580 | 0.62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143648 | 4.52 |
食品制造业 | 23639 | 0.74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165380 | 5.21 |
医药制造业 | 31239 | 0.98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192018 | 6.04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39344 | 1.24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 205150 | 6.46 |
家具制造业 | 48097 | 1.51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233643 | 7.35 |
饮料制造业 | 49910 | 1.57 | 木材加工及竹木藤棕草制品业制造业 | 264936 | 8.34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80328 | 2.53 | 金属制品业 | 359424 | 11.31 |
塑料制品业 | 82785 | 2.61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400449 | 12.61 |
3、制造业主要产品产量。2004年,丽水制造业产品产量增长较快的主要有钢材产量达59.02万吨,比2000年增长8.8倍;水泥产量43.4万吨,增长2.7倍;轴承产量3632.72万套,增长2.4倍;缝纫机产量188万台,增长1.7倍;合成洗涤剂产量33.39万吨,增长84.3%;人造板产量56.13万立方米,增长49.4%;机制纸及纸板产量5.56万吨,增长34.1%。
4、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对丽水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2004年丽水生产总值为264.57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为94.43亿元,占丽水国民经济的比重为35.7%,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分别为30.9%,33.5%,34.3%,35.0%,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见附表二),对丽水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
二、影响丽水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因素
1、企业家观念更新迟缓。由于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丽水制造业企业家的市场观念、经营理念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对新生事物的敏感性较差,在信息的采集与发布渠道、新技术的来源渠道、市场竞争手段采用等方面较多地依赖传统方式;管理者的企业形象意识、经营意识、品牌意识等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多数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2、工业用地短缺。我市不少企业家感叹,这些年企业能够获得飞速发展,与相对低价获得土地等资源密不可分,但现在“形势变了”,“千金易得,一地难求。” 企业发展要土地,产业升级要土地,招商引资更需要土地,2003年以来,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使得原本土地紧张的丽水制造业发展空间拓展难度加大。
3、企业融资难。随着制造业在丽水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制造业受到各级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丽水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特色制造业基地的意见》等政策、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丽水制造业的发展,但目前丽水制造业在市场竞争中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筹措难度大的问题仍是企业发展的“瓶颈”。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金融部门自从实行商业化改革以后,银行为了降低不良资产所占比率,严格了对贷款项目和贷款对象的审批,提高了“门槛”。丽水的制造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资信低,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抵押和担保两难,难以通过银行设立的“门槛”,大多数企业的贷款难度加大。2004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32.57亿元,贷款余额258.15亿元,投放到工业的贷款余额20.39亿元,仅占贷款余额的7.9%。另一方面,丽水制造业直接融资空间极为有限,无法利用股票、债券等市场手段来筹措资金,融资渠道主要依靠企业自身资本积累,银行贷款,民间借贷。这种单一筹资渠道难以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4、技术开发投入少,科技创新困难多,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要发展,经济要增长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尤其是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对提升企业的发展活力至关重要。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丽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总额为1.03亿元,仅占全省的1.1%,购置国内技术成果费用0.03亿元,仅占全省的0.42%,技术创新投入水平低下,缺乏在产业中占主导地位、技术开发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
5、引进动力不足,科技人才匮乏。丽水地处浙江西部,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效益好的大企业为数不多,对人才缺乏吸引力,本地人才难以留住,外来人才引进更难。近年来,丽水在各类人才的吸纳和使用上,虽然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由于待遇及环境等诸多方面不尽如人意,科技人才仍然匮乏。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中,科学技术人员所占比重为0.7%,全省为2.3%,科学技术人员所占比重远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6、产业集聚度低。丽水制造业行业分布分散,企业“小、散、乱”, 规模效应弱,集中度低,远未形成规模效益。
三、加快丽水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更新观念,做大做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必将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改革深入、发展加快,市委市政府提出“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的决策,明确将“工业强市”作为今后我市发展的重点,丽水制造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企业家应抓住这一良好的历史机遇,更新观念,改变小富即安的思维方式,努力将企业做大做强。
2、向天要地,推行“零土地扩张”。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紧缺,对制造业发展是个挑战。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是解决工业用地难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丽水工业厂房大多数是单层厂房,土地利用率不高。政府应引导制造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同时鼓励企业向空中发展,向天要地,借鉴杭州等地成功经验,推行“零土地扩张”,充分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3、内外结合,切实解决融资难。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金融机构应提高业务水平,具备风险投资的眼光,多做雪中送炭的好事。对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从自身发展和支持当地工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具体企业具体分析,尽力加大对企业的资金贷款力度,以达到金融机构和企业双盈的目的。
4、培育优势产业。从丽水制造业实际出发,依托现有块状经济体,加快成长潜力和区域带动潜力较大的化工、竹木加工业、文教体育用品业、食品工业、五金机电等五大支柱产业的培育。
5、重视人才,增加企业科技投入。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企业间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我们与发达地区相比有不利的一面,但也有有利的一面:民风纯朴,道德环境良好。撤地设市以来经济腾飞,人才有了用武的空间。人是感情动物,企业应在情感与人才的发展空间上多动脑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还要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其科技优势,引进先进科技为我所用。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政府应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好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嫁接",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提倡清洁生产,处理好发展制造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保证制造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