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山弄、酱园弄、文昌路、刘祠堂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们纵横交错,串起了老丽水的街头巷尾,见证了老丽水的风雨行程和兴衰历史,已成为人们永久的记忆。
丽水,置县已有1400多年历史。厚重灿烂的历史文化,是先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去年,我们对7条处州小巷进行了布置展陈,小巷的路变平了,景变美了,一些小巷特有的人文历史也被挖掘出来,给市民和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2017年中国·丽水摄影节更是把展区搬到了小巷里,让处州小巷一时声名远播。但是,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一些小巷,我们也发现,墙上的布置似乎跟小巷的历史底蕴没有半点关系。比如,在位于我们区政府后面的泰山弄,我们看到了庆元廊桥、龙泉青瓷、青田石雕等县域文化。在此,我不禁要问:这些县域文化与泰山弄有联系吗?美化小巷的文化“初心”在哪里?
事实上,泰山弄是极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小巷。
首先,泰山弄因泰山宫而得名。泰山宫以前供奉着泰山娘娘,泰山娘娘是北方民间广泛崇信的一位女神,其影响可与南方民间崇信的妈祖或天妃相当,在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处州百姓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其次,泰山弄边上建有丽水最早的女子师范学校,后改为崇德小学,后为丽水地委机关。从崇德小学走出的麻植烈士,曾在周恩来身边担任要职,1927年在广州牺牲。1944年日寇侵占丽水期间,还有外国牧师在崇德小学掩护营救过100多个避难的丽水人。
然而,对于这些真实生动的故事,我们的设计者却只在一块60厘米见方的花岗石上作了简单描述。
位于三坊口的刘祠堂背相信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处州小巷之一,走进这里,墙上只是简单的挂着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明代乡贤何镗故居遗址、开国元勋祠遗址等标识牌,但这些都仅仅是点到为止,当你漫步在有千年历史的青石板路上,也能想到小巷曾经的辉煌。不过想进一步了解这些古迹的历史,却只能自己在历史书中慢慢查找。
此外,文昌路的汪衙基遗址、宋衙基遗址,酱园弄的酱油、豆豉、谭宅,高井弄的卢镗故居、清真寺等等……一条条饱经沧桑的处州小巷,以及小巷周边的历史建筑,组成了老丽水的历史文化,它们都是有生命的。
每次走过这些小巷,我就会不自觉地产生疑问:我们美化小巷的文化“初心”在哪里?我们的古老小巷是应该展陈小巷的特有文化呢?还是简单地把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的“文化”搬到这里就可以了?
因此,我建议:在美化小巷的时候,是不是更加注重历史文化的考证和挖掘?将小巷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来保护,让我们的建设更多地赋予小巷自己的历史原貌和本色风韵,赋予小巷真实深沉的文化底蕴和生命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