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
您当前位置:

加大对低收入职工群体帮扶力度

发布日期:2020-09-10 10:21:09     文章来源:莲都 访问次数:

王琳委员代表莲都区总工会的发言

低收入职工群体处于社会底层,是城市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就业难、就学难、就医难等问题都是低收入职工需要面对的生活难题。自2009年区总工会成立职工帮扶中心以来,共帮扶的低收入职工达1500多人,帮扶资金100多万元。这可观的帮扶人数及资金与庞大的低收入职工群体相比,仍是冰山一角。我区低收入职工群体帮扶工作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部门单打独斗,缺乏帮扶合力。工会、慈善、民政、残联等部门都有自己的帮扶平台,但基本上都是单独运作和管理。各单位自选帮扶对象、参照各自帮扶标准,采用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方式,对低收入职工进行困难帮扶。各部门在帮扶过程中缺乏机制性联系和沟通,因而导致帮扶工作不够系统全面,救助帮扶信息没有互通共享,帮扶力度参差不齐。二是帮扶金有限,筹资途径不广。资金是做好低收入职工帮扶的重要基础,可持续资金来源是建立长效帮扶机制的基石。从资金来源看,我区的低收入职工帮扶资金主要靠区级政府投入、上级部分补助资金来源途径比较单一。区总工会每年可支配只有40多万元,且上级拨款占80%相对于我区众多需要帮助的低收入职工群体而言显得杯水车薪。三是致贫原因集中,帮扶措施单一。造成低收入职工逐年增多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基本生活成本不断提升,加之职工本人或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子女上学难、就业技能缺乏等。同时,现阶段对低收入职工的帮扶方式,主要还是物质救助、现金救济等,帮扶手段比较单一。不能从根本上解除“致贫”病根,切实增强低收入群体的脱贫信心。

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建立分层分类、协同协作、重点明确的帮扶体系。消除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整合慈善、民政、残联、工会等资源,加快建立分层与分类相结合、专项帮扶与社会帮扶相衔接的救助体系。构建低收入职工帮扶信息平台,实现帮扶资源共享、帮扶对象互通,提高资金利用率。要拓展帮扶受助面,扩大政策协同性,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提升受助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加大民政、工会、慈善机构的帮扶救助力度,支持医疗、教育、就业等部门开展专项帮扶救助。加强帮扶重点攻坚,建立区级层面的帮扶统筹协调机构,及时研究解决帮扶过程中出现重点难点问题,提高帮扶举措“效用”

二是落实政府牵头、方式多样、来源稳定的筹资渠道。地方政府在积极争取上级更多支持的前提下,不断加大财政投入。要充分发挥各单位工会组织的特色优势,开展职工之间结对帮扶,实现帮扶形式多样化。通过设立个人冠名救助基金等方式,倡导调动爱心企业、社会各界等力量多捐善款,积极社会筹集资金,努力拓宽帮扶资金筹措渠道。

三是完善帮扶形式、拓展范围、加大力度凸显成效。积极引导低收入职工群体转变落后思想观念,树立自力更生摆脱贫困的信心,把低收入职工的经济帮扶和观念更新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增强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单一的物质救助变为全方面的综合帮扶。健全和完善低收入职工子女的助学就业救助机制,真正让困难职工家庭的学生都能够上起学、读好书、谋好路。充分利用工会职业介绍服务平台,千方百计为低收入职工及子女就业开绿灯,要多部门联合开展用工洽谈,为贫困职工多提供再就业服务机会。开展低收入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在住院、特殊病种门诊费等给予适当优惠,有效缓解低收入职工因病所造成的经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