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点滴中践行
2月14日,《丽水日报》百姓故事专栏报道了区政协委员沈香女当的风采事迹。全文如下:
在加工厂里的她,总是忙碌不停。
每周,她都会亲自送货下乡。
沈香女当目前的职业是一名来料加工经纪人。但她不是那种“夸夸其谈,一心追求利润”的来料加工经纪人,在本地的这些生意,“她只求不亏”,之所以做这些,只是因为有一种扶助弱小的朴素感情在支持。
因而,在很多弱势群体心中,她是个“及时雨”的形象:招收老弱妇孺,让他们自力更生,拥有唯一的经济来源,迄今为止,累计发放加工费已超千万元;莲都区双黄乡敬老院成立第一年的中秋节,她就为那里的每一位老人送上关怀与礼品,年年如此,十余年里从未间断;为方便居民生活,提倡勤俭节约,从1991年开始,她无偿为所在小区的居民和家属修补衣物,23年里,她做得不亦乐乎……
用她的话说,“爱,不是撼天动地的给予,只是在点滴中践行”。
助人,是父亲留给她最珍贵的财富,对于农民的苦楚和弱势地位感同身受;她更明白,助人首先要自强
沈香女当,1967年出生于莲都区双黄乡沈村一户农家。兄妹七人,她排行老六。
她的父亲是老党员,生前曾是村里的老干部,一生“乐于助人,懂得奉献”。这八个字,也成了沈家的“家训”,孩子们都深受教诲,沈香女当也不例外。自小,在村里,她就比同龄的孩子更为热心,看见需要帮助的人,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小小年纪,帮老人挑担子的活儿,她几乎天天都做。“父亲的教育很严厉,常常教导我们不仅要给予帮助,而且要及时。”她说,从那时起,自己就逐渐明白,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她初中毕业,带上20元学费,独自到丽水城区参加一家服装厂的培训,学习裁缝技术。当时交通不便,从村里到城里,她要先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然后花6角钱坐四十多分钟的车,才能到达厂里。
回忆当初艰苦的条件,她笑着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啥活都能干,啥苦都能吃。”那时的她一心想着早日掌握技术,平日里总是格外刻苦。
一个月后,她结束培训,在城里的一家裁缝店,给人当学徒。
几年后,在城里,她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裁缝店。小小的店面,她是这里的主人——裁缝师:做一件裤子1.8元,做一件西装3.5元……那时的物价和收入,她记得格外清晰,每天收支相减,略有结余。
她说,自己真正的第一桶金,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
那是1995年的一天,一个陌生人带着一匹的确凉布料,来到她的裁缝铺,要求做200双袖套,每双给她1角8分钱的加工费。她一听,觉得是个轻松活儿,便欣然接受。经过两天两夜的赶制,她完成了200双袖套,并拿到了36元报酬。
活儿做完了,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因为她从中尝到了甜头。沈香女当说:“从那次起,我就觉得这里头有商机,由对方提供原料,自己来加工,不存在成本也几乎没有风险,对我这样的小本经营者很有诱惑力。”
很快,她开始登门寻找一些需要简单缝纫品的商家合作,可她并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商家都有自己的固定合作者,因此屡遭碰壁。但她并不气馁,以价廉物美的品质吸引商家,达到薄利多销的目的。渐渐地,她的加工品从袖套到围裙、从帽子到白大褂;合作商家从蛋糕店到医疗机构,范围越来越大,最后甚至代理了当时丽水各地大小1838家酒店的工作服。
而这个时候的她,已经关掉了那家裁缝铺,转而在市区的家里办起了“加工厂”,在十平方米的房子里,日以继夜。
经过几年的努力,她的加工品类别一点点增加,“加工厂”的面积也在一点点增加,到了1998年,她凭借之前赚的钱换了一套大房子。而此时,她的一己之力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订单——她需要招人。她率先将目光放在那些从乡下进城的“陪读妈妈”:“白天孩子上学,她们都闲着,最重要的是我这时间自由,她们想来就能来。”就这样,十多位陪读妈妈在这里,拥有一份自己的收入,可补贴家用,且时间可控。
其实,在当时,沈香女当压根没听过“来料加工”这个新鲜词儿,不过,这正是她眼下在干的事儿。
扶助弱小,是她成为来料加工经纪人后做的第一件事;面对弱势群体,她毫不犹豫地让出更多的利润
2005年,在莲都区妇联的帮助和指引下,她踏上了一条更为开阔明朗的来料加工之路:2006年与义乌小商品市场客户结盟;2009年与河南客商合作,同时与杭州、宁波等地的客商建立了业务关系……与此同时,业务加工也从简单缝纫发展到高档工艺制品加工,加工品种从单一的劳保工作服逐步发展到竹炭制品等高档时尚礼品。
截至目前,沈香女当在莲都区岩泉、联城、碧湖等多个乡镇(街道)掀起了来料加工的热潮,年加工经费达200万元,累计发放加工费已超千万元。
当一步步迈入富裕的时候,她心中那个埋藏多年的想法又一次“蠢蠢欲动”:扶助弱小,从童年时代就一直在做的事,从前是纯粹地给予,这一次,她想带领他们一起创收致富。
而现在,她觉得,自己有能力将它化作现实。
妇女,是她率先关注的弱势群体。有一次,她到乡下送货,刚到村口,便看见一个妇女坐在路旁哭泣,便当即下车询问事情缘由。经过交谈,她了解到,这个妇女的丈夫因生病欠下许多债务,自己又无力偿还,因病致贫,这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听完情况,沈香女当主动提出先为她垫付债务。而此时的她更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于是,她邀请妇女帮她做来料加工,一方面可以慢慢还钱,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报酬改善家境。妇女欣然接受,感动不已。
到今年为止,在她的加工点,共有300多名妇女从事来料加工,而其中很多人,都曾受过她的“恩惠”。
老人是她帮助的另一个弱势群体。几年前,她无意中路过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看见很多老人坐在家门口闲聊,她便凑上前,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谈话间,老人们对来料加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要求一定要“让他们试试”。沈香女当一听,乐意极了:“这不仅能让他们锻炼筋骨,而且还能让他们发挥余热,补贴家用。”她随即答应。在回家的路上,她就开始认真地策划起来。
然而,事情远没有她想象中那般顺利,第一次送货,就遭遇阻碍。她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个倾盆雨天,山路崎岖,路程偏远,路况极差,汽车行驶在颠簸的路上,显得格外艰难,那一趟路花去的油费,早已超出加工费。而当她想起老人渴望的眼神,她便告诉自己,不能失信于人,就这样,她冒着雨,把第一批加工品送到了老人手中。
沈香女当并非糊涂的经纪人,而这一趟,她却做了“赔本买卖”。可她没有后悔,更没有抱怨,想着老人脸上灿烂的笑容,她真心满足。即使这样,她还是一趟趟给这里的老人送货。多年来,发往小山村的来料加工费累计达到一百多万元。
在老家沈村,她将来料加工发放给这里的一个特殊群体——残疾人。她说,自己这么做,“只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给他们一份保障”。
与她相伴多年的工人都知道,她是个视工人如亲人的经纪人:为给孩子凑学费,工人向她借三千元钱,她不问何时归还,立刻送上;工人老家盖房子,她知道,在农村,“盖房是天大的事儿”,她二话不说,主动汇钱;甚至,工人的子女开超市缺资金,她也不会拒绝……每一次,她都慷慨解囊。
工人们说,在她的加工队伍里,没有固定发放工资的日期,但在每个月的15日前,一定会领到工资。“拖欠工资的事儿,她做不来。”一个工人说,有时加工费没及时到位,她就自己掏钱先垫上。
当别人在想着赚更多的时候,她却一直坚持“不亏”的理念。在其他大多数的来料加工中,工人们能获得的最大报酬,是与经纪人平分加工费,而沈香女当面对本地弱势群体,毫不犹豫地让出更多利润:把加工费的75%发放给工人。而她获取的25%,只是为了补贴运费、油费,“她常常只能保本”。这一度让身边的亲友觉得:她真是一个“傻子”。对此,她总是一笑而过。
对于助人这件事,只有初中文凭的她却显得格外理性:“得先自强,才能助人。”她说,“这样的助人,才是持久有意义的。”
在做得越多时,她发觉,自己要做的更多了。虽然每年发放的加工费高达数百万元,可私下里,她依然保持质朴的作风:坚持亲自送货。她说,想多到农村走走,看看他们真实的生活,再想想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奉献爱心,她说自己做得还不够,希望人们忘记她的好;她许诺:只要力所能及,必定坚持到底
奉献爱心,回报社会,是沈香女当这些年来一直坚持在做的事情。
作为双黄乡的子民,她从未忘记反哺家乡。在乡里敬老院成立的第一年,她便开始了关爱老人的行动:出发的前一天,她会打电话询问敬老院里有多少位老人,为的是给大家准备礼物,“有多少位老人,就准备多少份,一个也不能少。”她说,之所以会选在中秋节去看望他们,是因为这一天不仅是合家团圆的传统节日,而且还是她的生日,“希望自己在这一天能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而这件事情,她一做就是十多年,送出的物品总价值达8万余元。
自1991年开始,她就为自家所在小区的居民义务缝补衣物。最初,她只在楼道口贴了一张纸,上面写着“免费修补衣服”的字样,希望居民能知晓。可她发现,纸张没多久就“不翼而飞”了。后来,她索性立起了一块广告牌,“这样既醒目又不容易丢失”。
缝补衣物,看起来不起眼的琐事,12年来,她做得有滋有味:“没有这种想法,就做不了这样的事呀!”她笑着说,现在只要有人送衣物来,她就补,从不过问是哪个小区的。
虽然身在城里,但她并未忘记真诚地服务家乡群众。2010年,她花了1800元买了一台缝纫机,在沈村为村民补衣服。每个月6日和26日的一早,无论多忙,她总会准时守候在村里的那台缝纫机前。“最多的一天,我帮村民换过38条拉链,连缝纫机都没停下来过。”她乐呵呵地说,每次从村里回来,心里总是满满的成就感。补不完的时候,她就把衣物带回城里,补好后下次再带回村里。
很多人说,沈香女当做的好事,不见得是“轰轰烈烈”的,但一定能解“燃眉之急”。一次,她请了一位大学生家教,为女儿补习功课。在得知他家境贫寒、在校生活困难时,她毫不犹豫地资助了他两年学费。尔后,她又结对了数名贫困学生,资助金额达7万余元。
此外,她还是一名无偿献血者。1996年至今,她累计献血达23000毫升,2007年进入了中国肝细胞捐献者资源库; 2008至2009年度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问起献血的初衷,她淡淡地说:“自己从小就干体力活,身体特别好,如果自己的好能帮助别人,那我非常乐意。”而对此,丈夫一开始是极力反对的,“她太坚持了,我只能支持她。”丈夫开玩笑说,“她现在特别像做保险的,逢人就宣传献血知识。”
多年的坚持,从做“不亏的来料加工”到拥有26本献血证的无偿献血者,在丈夫眼里,“她是一个难得的人。”而她每每这样告诉自己:把那些自己做过的好事,都忘记;重新开始,继续回报社会。
如今的沈香女当,心里填满了爱:这些爱,波澜不惊;这些爱,细水长流;这些爱,在点滴中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