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园地
您当前位置:

【毛传书特辑】孙起孟副委员长和我的四次书信往来

发布日期:2020-11-03 11:31:01     文章来源:莲都 访问次数:

  我知道孙起孟同志的名字,是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那时我刚调到浙江丽水市政协不久,是读到他写的《人民政协基本知识》小册子之后知道的。进入八十年代,人民政协经过拨乱反正,正处在新的发展时期。孙老的《人民政协基本知识》,让我系统了解了人民政协的历史、性质、地位和作用。明确了政协的主要职能和基本工作方法,特别是人民政协的四个特性——“统战性、党派性、协商性、长期性”,使我知道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商议大事的机构,又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渠道。应有一套与政府不同的工作方法,以自身独有的功能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政协工作恢复初期,经过实践,取得明显的效果。一些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政协的协商监督,得到解决。 

  1983年机构改革是人民政协进入组织大发展时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之后,人民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组织只建到省会城市,非省会城市只有重庆市才有,1956年才发展到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所在地的县(市)。1984年开始,几乎所有的县都有政协。政协开始与党委、政府、人大并称“四大班子”。此时,一批党政机关老书记、老县长转到政协担任领导职务。这些从实职过来的领导,把党和政府部门的工作方法也带到政协。将政协委员看作是自己手下的人,给委员分配任务,有的地方要每一个委员联系办好一个企业;同时带领委员“办实事”,重复政府的工作。政协工作出现了“政府化”倾向。这不仅给委员出了难题,委员所在单位也有意见。对这种“政府化”的“办实事”,我曾多次提出探讨意见。我认为任何单位都应办实事,政协当不例外。但政协只能运用自己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去办,通过意见建议,使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得到解决,这就是办实事。政协不可以重复、取代政府的工作。你去取代别人,说明别人可以取代你,你就成了多余机构,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就得精减了。我觉得不怕别人看不起我们,就怕我们自己把自己单位工作搞得不三不四。1986年8月1日在丽水地区统战理论研讨会上,我提交了题为《自下而上,以虚求实——关于人民政协两个关系的探讨》的论文,有针对性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提出政协要以“自下而上,以虚求实”区别于政府的“自上而下,贯彻落实”。所谓自下而上,就是通过政协委员及时反映各自所联系的群众的意见,同时面向社会,研究问题,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人民生活重要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前者为反映民意,后者为献智出力议大事,是为了发挥委员的参谋作用。所谓“以虚求实”,就是通过意见和建议促使问题得到解决和落实。意见和建议在未落实之前是空的,亦即是虚的,还得做工作,求得落实,促使问题解决。这就是“以虚求实”。政协“办实事”“为四化服务”就是运用以虚求实的方法,即“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职能的发挥来实现的。这是基于政协委员都有本职工作,而且多数是各界知名人士、代表人物。他们当政协委员是为了做比本职工作更大更重要的事情,而不是重复和本职工作一样的具体业务。后来我概括为“做大不做小、动口不动手”。 

  我的论文在当时虽然不合潮流,但在统战理论研讨会上还是引起反响。被推荐给省里。会议结束后,我给当时在全国政协任党组成员的孙起孟同志寄去一份。目的有两个:一是他是资深统战理论专家,向他求教;二是向全国政协反映下情,盼能引起重视。信是1986年8月4日寄出的,孙起孟同志收到后,立即给我写了回信: 

  毛传书同志: 

  八月四日函暨大作刻已收到。读后感到你对正在发展中的政协工作看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并提出有益的意见。人民政协,说来说去,是个政治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它的政治性又有其特点,也即其优势。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去做文章,即令是好文章,也不是切题的文章。希望继续探索,不时赐教。 

  全国政协有研究室,主任为张一道同志,副主任为刘俊歧同志。我已将惠示和尊作转致他们,并请他们与你迳自联系。我不日去乌鲁木齐参加会议。顺告。 

  匆复顺致  敬礼 

  孙起孟            

  .十     

  

  我读了这封信,心里非常高兴。孙起孟同志如此重视基层地方政协干部的意见、重视无名作者的文章的平易工作作风,让我十分敬仰。后来我这篇论文在浙江《统战理论学刊》发表后,被省推荐给中央。发表在中共中央统战部统一战线研究所和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刊物《统战理论研究》1987年第2期,使我再次受到鼓舞。 

  我第二次给孙起孟同志写信是1986年12月。当时浙江全省政协正在搞在政协委员中评选先进、表彰先进活动。是浙江省政协向江苏省政协学来,然后在全省推广的。我所在的丽水市(县)政协也照着做了。但我发现委员对评比的反映并不好。于是我开始思考统一战线内部的批评和表扬应有自己的特点。评先进这种以表扬少数人推动多数人的方式,是政府的工作方法,对政协似乎不太合适。首先是表彰的标准问题,有的委员对政协工作很热心,本职工作一般化;有的委员政协活动参加比较少,本职工作很有成绩,以哪个为标准?其二政协委员中有三分之一是中共党员,从理论上讲是当然的先进,如果都评上,就失去统战的意义;其三政协是搞大团结的,有的委员只拥护祖国统一,不赞同社会主义,能说他们落后?我以为根据政协“统战性”特性,不宜在委员中评你先我后,你高我低。应采用谁提了好建议,出了好主意就表扬谁的办法,这样才有政协特色。于是我写了《统一战线内部的批评和表扬应有自己的特点》一文。并立即给孙起孟同志寄去一份。同时寄一分给当时中央统战部部长阎明复。孙起孟同志收到后,又立即回信鼓励。说“你提出的问题值得注意,论述的观点也是有道理的”。1987年3月,我收到中央统战部用机密件寄来的一本内部刊物《统战动态》[1987年第3期],我的文章发表在这期刊物内。显然是阎明复部长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孙起孟同志是一致的。这又一次给了我鼓励。 

  从这以后,我和孙起孟同志还有过两次书信往来。时间都是1988年。那时他在担任民建中央主席。88年上半年,《人民政协报》就地方政协横向联系开展讨论。所发文章对区域性结团结伙式的横向联系一致叫好。我写了《既能横“联”,何不直“领”》一文提出不同意见。我认为横向联系提法没有错,问题是怎么“联”。我的观点是哪里有好经验去哪里取经,不宜结团、结伙搞固定联谊会。《人民政协报》于5月6日将拙文加了编者按语刊出,对横向联系重新开展讨论。7月1日《人民政协报》刊登孙起孟同志关于“两个文明一起抓”和“生产力标准问题”的记者访谈文章。我读后很受教益。同一期报纸上还刊有程复初与我讨论的文章《要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地方政协开展横向联系的作用》,观点与孙老有别。为此我立即给他写了信,告诉他《人民政协报》正在进行中的政协横向联系讨论,请他关注。他于7月11日给我回信,信中说:“我很赞成按尊旨展开讨论。比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日矣,特色究竟何在?在不少人的心中似明似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时,我曾谈及‘两个文明一起抓’可以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大特色,发表时似把这一观 点节略了。这就是值得讨论清楚之一题。”看得出孙老把我当朋友了,我反复捧读,兴奋不已。 

  我第四次给孙老写信寄文章是1988年8月下旬,寄出后同样很快收到回信。但这一回信封是他亲笔写的,而里面装的信署名却是“孙起孟办公室”。内容是这样的: 

  毛传书同志: 

  收到您的来信及二篇文章,恰逢孙老出访澳、新刚返京,正忙于出席人大会议,不日又将率团访欧,此间相当紧张。孙老特嘱,您的文章留读,并向您致意,专此先复,顺致。 

  敬礼! 

  孙起孟办公室            

  1988年9月1日           

     

  一句“孙老特嘱您的文章留读”,又让我感动。此时我才想到孙老太忙了,且年事已高,不应该再打搅他了。从那以后便不再给他写信寄文章。而今转眼十八个年头过去。重新回忆昔日往事,品读孙老的四封信,让我思绪翩翩,心潮起伏。而当年我所探讨后来已经明确的问题,据说随着岁月推移,人事更迭,而今又周而复始,重新出现,更是发人深省。 

    

            2005年11月27日         

    

  (原载《丽水政协》2006年第2期.。2010年收入浙江省政协文史委编《岁月如歌·》——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发展亲历文史资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