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信息 > 公共服务 > 民生政策宣讲
说说打预防针这事儿
作者:   来源: 丽水日报   发布时间: 2019-11-25 10:55:29

  打预防针这事儿,大家肯定不陌生,多少都挨过几针吧?

  其实,比较高大上的叫法是“预防接种”。

  按照国家规定免疫程序,利用疫苗,由合格的接种技术人员,给适宜接种对象进行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目的。

  总而言之一句话:挨几针保护你不得或少得传染病。

  不开玩笑也不是吹牛逼,都是真的,真的不骗你。

  目前,有14种疫苗可预防15种传染病,而且还是免费。

  免费疫苗我们有个特别称呼,叫做“一类疫苗”。

  一类疫苗中,包括乙肝疫苗、甲肝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它们防什么病一目了然都用不着解释;还有卡介苗(预防结核病),脊灰减毒活疫苗(预防小儿麻痹症);还有更牛的联合疫苗:麻腮风疫苗——预防麻疹、腮腺炎、风疹,无细胞百白破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此外,还有对某些重点人群接种的出血热疫苗、应急接种的炭疽疫苗、钩体疫苗。

  纳入一类疫苗的,都是免费的。

  免费的并不是不值钱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陷阱),告诉你:那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政府关怀、党中央重视民生的成果。

  一句话儿:好好珍惜。

  还有二类疫苗,例如狂犬病疫苗、水痘疫苗、成人乙肝疫苗等等,目前还是要由公民自掏腰包(自费)并且自愿接种。

  应该指出,预防接种(打预防针)少数人会出现不良反应。

  如发生局部红肿、疼痛、硬结等症状,或有发热、乏力,但不会引起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绝大多数可自愈,不需就诊看医生。

  为什么会出现不良反应?

  跟个体健康状况、过敏性体质、免疫功能不全、精神因素等有关。

  对人体来说,疫苗毕竟是一种外来物质。

  与“不良反应”不同,还有少数人发生异常反应。

  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异常反应发生率极低,病情相对较重,需要去医院就诊对症处理。假如发现接种后体温≥38.5℃或全身皮疹等,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看医生,不要到个体诊所或药店买药自己处理,以防延误病情。

  打预防针总的来说比较安全,效果也挺好。

  事实告诉我们:通过种牛痘(接种牛痘疫苗),全球消灭了天花。使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之后,我国已实现消灭脊灰的目标。

  任何疫苗保护效果都不是100%,个别人由于个体特殊原因,如免疫应答能力低下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接种后免疫失败。

  接种疫苗后即使发病,病情也会相对轻。

  今天就说到这儿。

  (市疾控中心 张森荣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