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迎春
近日,我阅读了由莲都区档案局编纂的《宝号寻踪》一书,这是一本口述档案,记述的是在清末至民国时期,现莲都区(原丽水县)管辖的丽水城区,42家“老字号”商店的经营状况。通过这本通俗易懂的口述档案书,我们窥见了当年丽水市区经商者的一些端倪。
《宝号寻踪》让我们了解到,在清末至民国时期,当时的丽水市区,是个商贸发达、街景繁华的地方,不愧为当时下辖景宁等十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用社会学的观点看,一个区域特色经济的形成,有着诸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的背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正是在“一定的背景”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经济。当年的处州府城之所以商业繁荣,主要得力于方便快捷的瓯江水路航运,这在清雍正《处州府志》有明确的记载:“……河通青田出温州,陆路多山麓,崎岖狭小,唯水路捷,官民无不从舟行者。”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城区面积,就是局限在丽阳门、左渠门、大水门、小水门、厦河门、虎啸门之内,只是如今丽水市区西南和西北方向的狭小区域,但由于城区面临瓯江,坐拥得天独厚的瓯江水路航运交通枢纽的地理优势,小小的处州府城里竟然有200多家规模可观的商店。其中有很多商店都是外地商人创办的,如闻名全省的“生生堂”药店,其创始人诸葛庆生(1880—1949)是兰溪人;生意最好的“同泰”车行,其老板钱建章是上海人;印刷技术最好的“启明”印刷厂,其创办人黄子寿是温州人;丽水最早的“倚萍”旅店,其创办人舒静庵是永康人……举不胜举的这些外地商人,之所以会到丽水城里来经商,就是看中了当时“丽水乃处州之中心,人口稠密,民性淳朴,风光秀丽,航运方便”的优势。
从《宝号寻踪》中,我们看到,在清末至民国时期,丽水城里的店主,大多是凭借精湛的工匠精神创业的。“国医庄虞卿”诊所创始人庄虞卿(1884-1955),是1929年版《全国国医名录》中的一代名医。他参与编写的《鼠疫验案》中有10则药方,挽救了很多在1942年丽水山城因为遭遇侵华日军投放鼠疫、伤寒等细菌,而感染了疫病的居民。如目前唯一的一家百年老店——鱼跃酿造食品有限公司,一百多年来,其生产的米醋、酱油、豆豉等产品,一直都是秉承传统的酿造技艺,就是在北宋就有秦观记载的处州地方酿造技术制作的。“庄德和”酱园店里的酱油、酒、醋、酱菜等产品,店主根据祖传与实践摸索的酿造技术制作的,其中一种“阴豆豉”要用一年时间,先后经过煮豆、发酵、晾晒、密压、拌料、装坛密封、长时间露天晾晒等多道工序,才能成品上市出售。“李老三”豆腐店,制作豆腐既讲究制作技艺又注重材料纯正:选用没有杂豆的好豆,用流动的活水,使用食用盐盐卤等。“‘王德昌’肉、饼店”店主王春财,用油油的猪头汤拌馅做包子,深受市民喜爱,该店制作的“猪头汤拌馅包子”至今仍为丽水城里的知名小吃。“吴昌泰”皮鞋店老板吴德寿,能跟随时尚潮流自行设计皮鞋样式,是当时丽水城里小有名气的制鞋师傅。其高超的制鞋技艺,吸引了温州鞋店老板主动找他合作。“清秘阁”印社创办人熊世伦,书法和雕刻功底深厚,其刻制印章技艺受到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战时期从全省来到丽水的各界名流青睐,名流们都找他雕刻个人印章。“清秘阁”印社第二代掌门人熊远龙,擅长绘画、雕塑等技艺,他雕塑的万象山水泥老虎,形象逼真,深受丽水市区居民喜爱,成为2018年莲都区改革开放40年“我与大毛”故事主角。“启明”印刷厂创办人黄子寿有着扎实的书法功底,制作的印刷产品工艺精良,在民国时期1926年承接《丽水县志》印刷。“邹乾亨”钟表店创办人邹九甫,全凭个人自学与实践摸索,掌握了精湛的钟表修理技术,还能手工制作出精密的钟表配件。“真吾”照相馆创办人邹瑞贤,自学摄影,善于钻研,拍摄留传下来许多让人拍案称奇的特技镜头照片。
从书中我们发觉,当年丽水城区凡是遵照“热情、诚信、爱国”等理念经营的商铺,大多人气旺盛、生意兴隆。如“李茂春”酱园是当年丽水城里最有名的食品商店,店主李渭基解放后带头慷慨捐资支援抗美援朝。“王允和”酱园店和“王万丰”酱园店,是丽水城里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两家店铺,当年这两个店家和顾客关系很融洽,是乡下百姓进城办事的立脚点,行日时,为乡下人提供免费加热饭菜服务。其中,“王万丰”酱园店每当行日时,只要乡下的客户来到店里,不管有没有在店里购物消费,店主都会提供免费餐饭。“熊元亨”盐铺店的店主熊氏一门几代,都急公好义,乐施好善,曾经捐资修建丽水城区平政桥、小水门码头、凉亭等建筑,出资开设渡船、出版《丽水县志》(民国版)等,受到清代处州知府赵亮熙、浙江巡抚使屈映光等赠匾褒奖。因为店主一直乐施好善,该店店主后代,系丽水城里唯一的成功的由商界跨进政界。位于丽水县北乡上黄村的“周岐兴”百货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民国时期丽水山村店铺的代表,该店店主周和贵深明大义,与当年共和国第一任丽水县长、革命先辈张之清有交情,曾经帮助张之清躲避敌人的追捕。“黄彩吉”花桥店为清末民国丽水城里最大的花桥店,生意兴隆,名气享誉处州十县,其第三代传人黄叔文,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知名中医医生,他一直都是免费为人看病的,抗战时期,不顾个人安危到现场去为感染鼠疫的同胞治病。“林永昌”白铁店生意特别好,就是因为店主林树森是个诚信公道的商人,绝不做缺斤少两的事情,店里的称秆特意采用不会变形的红木制作。“同泰”车行老板钱建章凭借“做生意时老少无欺”的口碑,成为民国时期丽水城规模最大的自行车行。“朱元利”纸店是丽水城区经营时间最长的纸店,该店崇尚“勤俭持家、信誉至上”经商古训,价格公道、老少无欺,严禁店员赌博,店主全家生活俭朴,却经常资助穷困学生,是当时丽水商界楷模。
从《宝号寻踪》中,我们了解到,民国时期,处州城里所有的商店都因为日本人的入侵,而遭遇家破人亡的悲惨经历。可以说,《宝号寻踪》记述的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侵略史、战争史、苦难史!据“顺和斋”糕饼店学徒王寿荣口述,抗战时期他看到的最惨的一件事情,就是有100多市民为躲避日本飞机轰炸,躲在现在莲都区政府大会堂旁边的地坑里,全都被日机投下的一枚炸弹给活活闷死了。在抗战时期,遭遇日军侵犯迫害致死的商人有,“李茂春”酱园掌门人,“‘王德昌’肉、饼店” 店主王春财和他的女婿,“熊元亨”盐铺店主弟弟和一个房客。因为感染鼠疫等疫病死亡的有,“熊元亨”盐铺店主妻子和女儿,“姚续牙”镶牙店店主姚元新妻子和大姐。店铺遭遇日机轰炸烧毁而导致破产的有,“‘王德昌’肉、饼店”、“李德记”棉棕店、“梅昌和”打铜店、“飞花阁”笔庄、“朱元利”纸店等,其中,“庄德和”酱园店的仓前分店、“李老三”豆腐店、“王允和”酱园店这3家店铺,先后2次被炸毁,第一次炸毁后,店主重建后又被炸毁。店家财物遭受日军抢掠烧毁的有,“顺和斋”糕饼店这家民国时期丽水城内最大糕饼店里的财物,“联泰”棉布店的财物,民国时期丽水最大的货运商行“鼎森行”厦河食盐仓库存放的食盐等财物。至于数次弃店逃亡和财产损失等,是所有店铺都共同遭遇的劫难,数不胜数。总之,当年日军侵犯丽水城区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感谢《宝号寻踪》一书,用口述形式,给我们留下了从清末至民国,丽水城区的经商者秉承工匠精神做好产品,以“热情、诚实、守信”作为经营理念的经商方式,同时,又给我们留下了日本侵略中国时给我们丽水山城同胞带来的苦难记忆!可见,《宝号寻踪》就是一种宝贵的精神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