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政务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部门信息公开 >区统计局 >统计数据 >专题调研
首页
莲都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考
索引号:      发布机构:      发布时间: 2016-01-13 16:36:55

摘要:经济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或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具体地讲,经济转型(transition)是经济体制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结构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十二五以来,莲都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但同时也面临着转型升级步伐缓慢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莲都区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对莲都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展提出初浅建议。

关键词: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创新发展

 

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主要成效

(一)经济总量稳步增长

“十二五”以来,莲都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决执行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突出转型升级主线,着力抓改革、促转型、治环境、惠民生,大力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浙商回归等重点工作,以推进“两美”莲都建设为核心,推动转型升级,努力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战略,经济实现良好发展。

2014年莲都区实现生产总值为269.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6%。与2010年相比,莲都区生产总值增长36%,年均增长8.0%,增速比“十一五”时期有所放缓。从绝对量看,莲都区生产总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4%,居全市首位;人均生产总值为58306元,居全市首位。与2010年相比,全区人均GDP增长31.3%,年均增长5.6%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近几年来,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面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莲都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持续较快协调发展。虽然经济增速比“十一五”时期有所放缓,但产业结构更趋于合理。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明显上升,第一、二产业在GDP占比有所下降。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6%,第二产业贡献率为31.8%,第三产业贡献率为65.6%。与“十一五”时期相比,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上升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下降16.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则上升16.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更趋合理。分产业看,201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6.96亿元,比上年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104.80亿元,增长3.6%;第三产业增加值147.53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总量持续保持领先。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产比重上升,二产比重下降,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6.9:41.4:51.7优化为2014年的6.338.9:54.8

 

(三)农业生产平稳增长

“十二五”以来,莲都区农业生产呈现平稳发展态势,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两白一黄一草一鲵”等特色产业效益明显。与2010年相比,莲都区农业总产值增长38.7%,年均增长8.5%,增速与“十一五”时期基本持平。2014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25.43亿元,同比增长4.7%。主导产业提质增效。蔬菜产业实现产值6.46亿元,同比增长9.5%;水果产业产值4.20亿元,同比增长12.2%,食用菌4.66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峰源高山放心菜基地发展迅速,全区累计共建成高山蔬菜基地共1500多亩,产量3000吨,产值1300多万元,同比增长30%左右。特色产业效益显现。经过几年的发展,莲都区优质特色农产品效益开始显现。今年新发展铁皮石斛30亩,皇菊100亩,处州白莲700亩。铁皮石斛陆续投产实现产值约800万元;杏鲍菇产业规模继续扩大,产量约2000吨,产值达2000多万元;蓝莓、火龙果等特色小水果产业结合休闲观光采摘游发展迅速,效益显著。

(四)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

“十二五”以来,莲都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与2010年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年均增长19.7%2014年,莲都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8.17亿元,同比增长17.6%。从项目投资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7.0%,工业投资增长10.8%,制造业投资增长6.7%,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5.6%;从产业投资看,占总量77.1%的第三产业增长17.5%,第二产业增长18.1%,第一产业总量最小,增幅最高达20.8%;从投资主体看,国有控股投资下降2.4%,非国有控股投资增长29.2%,其中民间投资增长27.4%

(五)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

按照“努力做大传统服务业、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做优生活性服务业”的工作目标,“十二五”以来,服务业年均增长9.2%,增速超过GDP1.2个百分点,比一产、二产年均增速分别高5.62个百分点,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力量。2014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47.53亿元,增长5.7%,拉动GDP增长3.0个百分点,对莲都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65.6,贡献率比上年提升了9.1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一)工业支撑作用逐渐减弱

2014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83.90亿元,增长2.0%,较2013年回落2.9个百分点。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市场需求总体不旺和资金、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从规上工业总产值数据看,2013年以来,莲都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呈现逐年回落态势,2013年增长0.3%2014年下降0.7%。十二五以来,工业对GDP的贡献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贡献率为33.8%2012年贡献率为32.5%2013年贡献率为32.0%2014年贡献率为31.8%

(二) 内外贸易增长乏力

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逐步发生转变,通讯信息消费、健康养老消费、休闲旅游消费、文化体育消费、医疗保健消费、教育消费、绿色循环消费等新型消费日益成为生活的主题。这些消费中,更多的属于无形消费,体现为零售额的实物消费比重不断减少,对商品销售增长形成制约。随着互联网蓬勃发展,网上购物突飞猛进,网络零售和网络消费活跃,给传统零售业销售模式带来冲击。“十二五”前期,莲都区消费一直处于高位增长态势,近年来,随着汽车市场相对饱和、国际油价持续走低,汽车类和石油及制品类作为我区的零售额支柱产业回落明显,2014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08亿元,同比增长13.0%,增速比2013年回落0.4个百分点,在9个县(市、区)中增幅排名末位。受国际经济走低,国外需求放缓等因素影响,2014年莲都区出口总额5.32亿美元,同比下降0.6%,增幅比2013年回落23.7百分点,在9个县(市、区)中增幅排名末位。当前内外需持续疲软,传统贸易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回落。

(三)科技投入少、转型升级缓

2014年莲都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人员861人,在全省各县(市、区)中排名第70位(全省90个县市区),在全市列第3位,在青田、缙云之后,相当于2013年的98.2%(“相当于2013年的”为2014年与2013年统计值之比);企业R&D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比重为2.17%,居全省第89位,在全市列第8位,相当于2013年的101.0%;开展R&R活动企业数35家,居全省第68位,在全市列第4位,相当于2013年的102.9%;有R&D企业数占企业总数比重为16.13%,居全省第85位,在全市列第9位,相当于2013年的107.2%;企业R&D经费支出2.31亿元,居全省第64位,在全市列第3位,相当于2013年的85.6%;企业R&D经费支出相当于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0.49%,居全省第85位,在全市列第7位,相当于2013年的78.9%。在科技投入方面,不管是人员还是投入,莲都区在全省乃至全市都没有领先,莲都区在科技进步监测评价报告中显示,变化情况综合评价居第86位,科技投入综合评价居第88位,技术创新综合评价居第74位,科技产出综合评价居第71位,转型升级综合评价居第76位,创新环境综合评价居第64位,六项综合评价中有两项处于全省倒数五位行列,其他四项也处于后列。我区在人才队伍建设、创新能力提升、科技产品产出等方面在全省处于后列,在全市范围内也没有绝对优势,研发投入水平总体偏低,已是制约莲都企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成效。

高新技术是指那些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的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并能形成产业的先进技术群。其主要特点是高智力、高收益、高战略、高群落、高渗透、高投资、高竞争、高风险,也是反映一个地区工业转型升级成效的先行指标。2014年莲都区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21.48亿元,同比增长6.4%,增幅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在全市排名第7位,高新技术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5.4%,比2013年下降了8.6个百分点。2014年莲都区新产品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9.5%,比全市平均水平低0.5个百分点。2014年莲都区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0.3%,比2013年回来22.7个百分点;2015年前三季度高新技术增加值、新产品产值、工业技术改造投资等指标均出现负增长,同比分别下降1.1%1.2%32.3%。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我区传统制造业多数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

(四)服务业结构结构型问题突出

非营利性服务业占比偏高,2014年,全区服务业占GDP比重为54.8%,服务业首位经济的格局已经初步显现,但服务业内在结构中非营利性服务业比重过大的问题仍然不容小觑,2014年莲都区非营利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28.6%。行政事业整体行业增长缓慢,必然会影响全区服务业的增长。

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建议

从全省区域经济版图来看,莲都区处于26个落后地区行列,但在26个县(指浙江省内经济较落后的26个县(市、区),分别为淳安县、永嘉县、平阳县、苍南县、文成县、泰顺县、武义县、磐安县、柯城区、衢江区、常山县、开化县、龙游县、江山市、三门县、天台县、仙居县、莲都区、青田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云和县、庆元县、景宁畲族自治县、龙泉市)中位于第I梯队,2014年经济总量在26县中排名第4,增速在26县中排名倒数第一。从全市范围来看,莲都区是丽水唯一市辖区,浙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总量占了全市的1/4多,在经济发展方面有其独特的地位。近年来,在全面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打造生态保护与生态经济“双示范区”、加快建设“两美”莲都指导思想下,莲都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一些成绩,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综观形势,我们既要看到中央、省、市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生态经济发展的机遇,看到“高铁时代”来临及立体交通网络构架,带来区位条件改善的机遇。又要看到经济新常态及宏观经济“三期叠加”大背景下,经济仍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看到莲都区正处于生态产业培育期,产业成型与转型的压力并存。

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很多,但是,有一个可以牢牢把握住的关键点,那就是要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把科技作为支撑和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基础。一是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具有前导性、渗透性,产业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等特点,高新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会带动一批新兴产业群的成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能带动产业结构和产业素质的优化升级;改造传统产品,能促使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事实上,产品在技术上先进性的差异,已经成为市场竞争成败的决定因素。美国经济学家在上个世纪末期就提出了“胜者全得”的理论,即一个企业在高技术领域领先一步,那怕是一小步,就有可能占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其它竞争者就很难生存。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也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必须经历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都是各地政府和企业家的必然选择,就像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研究员所说,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与结构调整与转型。惟有加快产业和城市同步转型,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才是莲都珍惜当下,制胜未来的关键。针对莲都区发展实绩,对莲都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展提出初浅建议。

 

(一)促进经济转型,全面构建生态产业新体系

一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构筑发展新动力以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为龙头,加快提升工业竞争力。牢固树立绿色GDP、生态工业理念,努力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优势,把生态产业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落实“四换三名”等转型升级举措,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优先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引导企业运用信息化技术对传统设备、工艺进行改造提升。构建特色鲜明、布局优化、结构合理的工业经济发展体系。一方面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创新投入机制,整合政府资金,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财政经费通过各种形式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聚集。另一方面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对于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且符合我区经济发展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需要重点扶持的,经认定政府进行首购,由采购人直接购买或政府出资购买。二是以生态服务业为主体,加快壮大服务业规模。立足于莲都区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各类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新型城市化的融合发展。完善电子商务统计体系,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电商,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电商换市”推动我区经济转型升级。要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出台相关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服务业发展目标、思路和重点领域,实现服务业产业链的整体发展。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加快制定我区加快生态服务业发展实施办法,着力培育生态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三是做大做强生态休闲文化产业。把生态休闲养生(养老)产业和文化特色产业作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深化“五养”行业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加快养生文化园等养生(养老)基地和养生乡村建设,科学整合辖区资源,积极推出各具特色的观光型、体验型、避暑型养生(养老)项目。加快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化、特色化建设,推进古堰画乡油画产业基地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特色鲜明的文化点。四是加快提升生态旅游经济。明确生态旅游业是第一支柱产业的战略定位,推动“旅游全域化”发展,推动更多的旅游景区、度假区提升“晋级”,深化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规划,细化古堰画乡景区功能分区规划,做亮“美丽乡村”品牌。打好“烟头”、“厕所”、“乡愁”三张牌,加大旅游对外宣传推介,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五是以生态农业为方向,加快彰显农业产业特色。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现代园区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提升水果、蔬菜、畜禽、食用菌等传统主导产业效益,推动“两白一黄一草一鲵”等生态特色产业提升规模。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全力打造生态农业区。

(二)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做好人才建设工作

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应成为中国提高创新能力的着力点之一。要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激励创新人才的政策与制度环境。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世界上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如果把这句话中的“人”换成“人才”,也就是说:“世界上只要有了人才,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人才,是一切发展的重中之重。现在,各种各样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此,我们要坚持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并重,建设一批承接高科技人才创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园区,吸引更多的科研成果到莲都区转化,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来莲都区创业发展。同时,要为各类创新人才创造干事、创业的平台,为创新人才充分施展其才能创造良好环境,让创新人才在事业上有成就感,依靠事业吸引、留住人才。

 

                       课题组组长:戴旭伟

                      课题组成员:赵群芳  

                                    王恩莹  

                            执 笔:赵群芳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