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信息 > 乡镇部门动态
莲都区:创新破除人才评价壁垒开创“产才互哺”新路径
作者: 冯佳倩 洪凯丽   来源: 区人力社保局   发布时间: 2025-07-21 16:17:21

阀门产业是莲都区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区内共有阀门制造企业115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家。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与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中,莲都区立足阀门产业集聚特色,大胆破除传统人才评价壁垒,将泵阀工程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建在产业链上”,有效化解山区县评审资源分散匮乏的困境,开创了人才评价精准赋能产业跃升的新路径,以“产才互哺”为核心,有力推动了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嵌合,为山区县特色产业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一、打破区划壁垒,构建协同评审“大网络”

针对山区县评审资源“小、散、弱”的先天不足,以开放视野打破行政藩篱,构建跨区域的泵阀人才评价共同体。一是“1+N”联盟破孤岛。主动联合周边阀门产业关联县区阀门协会,共建区域协同评审联盟,打造以我区泵阀中评委为枢纽(“1”)、各协同区县为节点(“N”)的全市泵阀工程技术人才协同评审网络,每年可带动超50名跨区域专业技能人才纳入统一评审范畴,推动人才流动率提升30%以上。二是统一标尺促公平。针对传统评审“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弊端,莲都区阀门协会牵头编制《丽水市泵阀行业工程技术人员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构建了“工作能力+专业成果+岗位业绩”的三维评价体系,提升评审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三是资源共享提效能。莲都区阀门协会作为实施主体,会员数已达185家,员工总人数达4641人,协会辐射范围不仅覆盖青田、云和、遂昌等周边县市,还吸引数十家来自福建、江苏、温州等地的客商和供应商加入。依托“1+3”区域协同评审联盟,实现“一次提交、跨区受理、就近参评”,彻底改变过去山区人才需长途奔波、反复提交材料的困境,评审服务便捷度与人才获得感得到有效提升。

二、聚合多元力量,打造资源赋能“强引擎”

围绕提升评审的专业性、实效性与产业粘性,构建“专家库+服务平台+产业对接”的资源整合模式,变单一评审为综合赋能。一是“三师共审”汇智囊。突破体制界限,从高校、阀检技术研究院及全市龙头企业匹配了59名专家,形成“高校学者+行业大师+企业技术领袖”的复合型评审专家库,专家所涉专业涵盖泵阀所需的自动化、智能控制、机械工程、检验检测等学科,从理论前沿、技艺传承、实战需求出发,提升评审结果综合性与准确性。二是“需求平台”链供需。中评委核心功能延伸,打造“阀门产业技术需求对接平台”,获评工程师即时入库,平台动态发布全市阀门企业技术攻关需求,如“智能阀门控制系统”“耐腐蚀材料研发”等关键技术,促成人才与企业精准“联姻”,推动创新要素高效流动与项目落地。通过评审机制破格晋升的一线技能人才占比将达40%以上,带动全市阀门产业中级职称人才占比提升至30%。三是“产业智库”解难题。 以中评委为纽带,联合高校院所组建“阀门产业创新发展智库”。智库聚焦产业共性瓶颈,为全市阀门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标准制定等服务,助力产品合格率提升,推动全市阀门产业年产值年均增长12%,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进一步增强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聚焦产才共兴,构建评价体系“新生态”

坚持“以产定评、以评促产”导向,将人才评价实效落脚于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上。一是“自主评价”激活力。将中评委建在阀门产业链上,是打破体制机制区域壁垒、激发产业人才活力的关键举措,通过整合区域资源、重构评价标准、创新评审模式,将人才评价的“考场”转化为产业创新的“战场”,以“产业主导”实现人才成长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二是“能力画像”指方向。评审标准紧密追踪产业技术跃迁,在评价内容上突出泵阀行业标志性业绩和成果,促进评价与使用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建立科学、精准的量化赋分体系,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审办法,采用面试答辩、业绩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引导人才能力提升精准对标产业升级主航道。三是“生态优化”显长效。营造了“尊重技术、成就人才、赋能产业”的优良生态。人才在获得社会认可的同时,价值在企业技术升级、标准制定、效益提升中得到直接体现。2024年,莲都区阀门行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2.81亿元,同比增长13.77%,产值和份额的不断攀升为莲都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