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您当前位置:

四措并举提升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质效

发布日期:2024-03-19 11:03:42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 访问次数:

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是政协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方式。荆门市政协通过建立前哨阵地、深化协商实践、开展主题活动、推行积分管理,着力提升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质效。

一、建立委员工作室,打造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前哨阵地。注重政协联系群众的载体建设,推动工作阵地前移、重心下沉,让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更直接、更通畅。按照“2266”工作机制(两个全覆盖:全员入室、全市覆盖;双月活动:制定双月履职计划;六有标准:有固定场所、有统一标识、有工作计划、有活动内容、有成果展示、有经费保障;六项任务:政治学习、调研视察、撰写提案、 一线协商、业务培训、兴办实事),分界别、区域将344名市政协委员划分到26家委员工作室,通过明确分界别联系群众的工作要求、邀请群众代表参与制定双月计划、定期接待走访群众、每年组织1—2次“一线协商”,以及开展“司法为民服务”“委员线上问诊”等富有界别特色的惠民活动,打造了联系界别群众的新平台。 以工作室为依托,坚持委员走下去、群众请进来,选择社区活动中心、村(社区)广场、风雨廊亭等贴近群众、方便参与的场所,建立了29个“‘荆’常来协商”议事厅,进一步拓展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广度和深度。市县两级1500多名政协委员全员下沉,常态化开展走访调研、结对包联、 一线协商等活动,实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倾听反映群众诉求、广泛凝聚共识,让群众真切感受到 “政协离得很近,委员就在身边”。上半年,市政协委员依托委员工作室、议事厅收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309篇。

二、践行协商民主理念,丰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协商实践。自觉把政协协商民主嵌入基层社会治理,深入开展“一线协商·共同缔造”行动,让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更规范、更有效。出台《荆门市政协“一线协商·共同缔造”行动实施方案》,总结提出了协商在一线“六步工作法” (发现问题、确定议题、学习调研、定向沟通、召开协商会、成果运用),从顶层设计、操作细则上为委员联系群众、协商于民提供了指导支持。按照“四性原则”(差异性、务实性、群众主体性、整体性)、“五有要求”(有健全的组织领导体系、有“一线协商·共同缔造”行动计划、有经常性的“一线协商·共同缔造”活动、有看得见的明显变化、有系统的总结和宣传),着力打造了9个“一线协商·共同缔造” 行动市级示范点,指导每个县(市、区)政协打造2—4个县级示范点,实行主席会议成员挂帅包联、专(工)委专业指导、委员引导带动群众、多方协同共建、拉练晾晒推进。通过协商理念的培养、协商方法的运用,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制度化实践的魅力和效果,更加自觉地用协商民主办法参与共同 缔造。去年以来,市政协开展“一线协商·共同缔造”行动270多场次,协商产生了“幸福里食堂”“云广播”“湾组信箱”“放心路”“养老驿站”“共享晾衣架”等390多个共同缔造成果,“‘荆’常来协商”品牌逐渐深入人心。

三、开展“委员同行”主题活动,确保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常态长效。打造“委员同行·乡村振兴”“委员同行·兴企强市”届度工作品牌,五年一以贯之,让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更经常、更深入。引导委员把作业写在希望的田野上,围绕“委员同行·乡村振兴”常态化开展“五讲五送”(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讲“三农”政策、讲人居环境知识、讲卫生健康知识、讲法律知识;送项目、送岗位、送农技、送文艺、送温暖)系列活动。引导委员通过投资文旅项目、建立种养基地、共办合作社等方式,强化政协委员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责任担当,共谋划农业产业项目15个、流转土地13000亩、累计投资7.2亿元,带动 5000多农户就业增收。引导委员把履职作为体现在发展中,围绕“委员同行·兴企强市”常态化开展 “三走访三对接三推进”(走访委员企业、走访重点园区、走访商会协会;政银企对接、地产品对接、产学研对接;推进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推进产城融合)系列活动。开展“走访企业早春行·凝心聚力促发展”“110家委员企业对口包联”等活动230多场次,帮助企业解决招商引资、用工融资、地产品对接等问题390余个,持续把委员的智慧力量、资源优势转化为联系群众、服务发展的实际成效。

四、推行履职积分制管理,激发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内生动力。把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纳入委员履职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推行履职积分制管理,让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更主动、更积极。提出委员履职“五个一”标准(参加一次会议、参与一次调研、反映一条信息、提交一件提案、兴办一件实事),制定相应的积分制管理办法,积分结果作装“云广播”。为委员评先表优的直接依据和换届留任的重要参考。坚持“一把尺子” 量到底,严格按照履职成果的数量质量积分加分、排名通报,推动委员在调查研究、收集民意、撰写提案、兴办实事等履职实践中更加注重问题导向、质量导向、为民导向,更加自觉经常深入界别群众察实情、办实事,真正把履职尽责牢牢扎根于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