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650445/2024-6753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发布机构 | 区教育局 | 成文日期 | 2024-10-11 | ||
赵荣娟委员: 您提出的第83号《关于城乡教育差距如何破解的建议》已收悉。经研究,现就有关事项答复如下: 2023学年,莲都区中小学33所,其中小学18所、初中15所(包括九年一贯制学校9所),现有在校生42491人、在编教师2276人。截止目前,全区义务教育现有教共体8对(不包括与义乌的跨区域协作型教共体6对),教育集团7个,全区教共体(教育集团)全覆盖,其中,2023学年全区教共体在校生数占比49.8%,教育集团在校生数占比50.2%。 一、“内生”优质增存量 一是实施集团化办学。持续加大区内名校品牌优质资源供给,探索集团化办学在学校建设、人员编制、岗位设置和资金保障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实现资源共享,品牌扩张,转型升级,实现校际之间优质均衡。2023年,将碧湖小学纳入大洋路小学教育集团,2024年将白桥溪谷小学纳入城西学校教育集团。截止目前,教育集团7个,教育集团在校生数占比50.2%。 二是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继续探索与创新教共体模式,在资源配置、经费使用、考核评价等方面给共同体“开绿灯”,实现农村学校补短板、抬底部、提增量,实现城乡之间优质均衡。截止目前,全区义务教育现有教共体8对,全区教共体在校生数占比49.8%。 三是推进公民办联动发展。加大落实民办教育扶持力度,将城区公办学校结对帮扶薄弱民办学校,或优质民办学校带动薄弱民办学校等方式,加快提升薄弱民办学校办学水平,实现公民办之间优质均衡。如莲都外国语学校与老竹民竹民族学校、联城中学建立共建型教共体帮扶工作。 四是大力吸引优秀教育人才。制定《莲都区碧湖新城教师资源统筹优化配置实施办法(试行)》,聚智碧湖新城建设,吸引优秀教育人才,统筹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加速提升碧湖新城教育品质,推动碧湖新城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外引”名校强增量 一是优质品牌机构托管。探索托管服务管理模式,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融入“长三角”发展战略,想方设法引进优质教育品牌机构托管,将城区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打造成优质品牌学校,确保建一所优一所。 二是实施高校协作办学。秉承“校地协同、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为原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与丽水学院协作办学,在教师专业培训、基础教学研究、教育品牌打造、托管服务等方面开展项目化合作,帮扶莲都区学校发展。通过院校共建,2022学年与丽水学院合作,办“丽水学院附属碧湖实验中学”,2023学年与浙江师范大学合作,办“浙江师范大学附属白桥溪谷小学”,通过院校合作、院校共建,加快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三是做强“山海协作”项目。问海借力,做实“山海协作”,与教育发达地区开展学校结对帮扶,推进“互联网+教育”,引进教育专家到莲都支教;建立名师工作室,加大对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的培养力度。建立义乌与莲都跨区域协作型教共体6对,其中4对在乡镇中小学。 三、布局调整提质量 莲都区从2021学年制定了《莲都区小规模学校布局优化工作方案》,积极稳妥推进小规模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截止目前,现已经完成布局优化的学校有峰源小学、西溪小学雅里校区、双黄小学、泄川小学四所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从原有100人以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9所,下降至2023学年的5所,学生总数也从399人下降到231人。 为贯彻落实丽水市山区公共服务跨山统筹一体化重点改革工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我们依据教育资源供给、地域交通、学生人数、大搬快聚等情况,按如下四个方向分流。一是分流到镇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向邻近的镇所在地学校分流,或城区招收随迁子女就读的学校。二是分流到城区。小规模学校学生向城区街道所在学校分流,或城区招收随迁子女就读的学校。三是安置地就近入学。大搬快聚家庭子女,在安置地就近入学。四是长幼随学分流。在符合招生政策的前提下,同一家庭的二孩、三孩可申请在其兄、姐(弟、妹)的同一所公办小学入学。 感谢您对莲都教育工作的关心,希望您一如既往支持我们的工作。 丽水市莲都区教育局 2024年6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