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区政府信息公开 >规划信息 >“十三五”(已归档)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首页
关于印发丽水市莲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索引号: 002561288/2022-38234      发布机构: 区发改局      发布时间: 2022-04-06 11:59:25

文号:

索引号 002561288/2022-3823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发布机构 区发改局 成文日期 2022-04-06

莲都区“十三五”规划纲要莲政发〔2016〕13号.cebx






目   录


一、新使命:打造中国莲都,实现自我跨越 3

(一)发展背景 3

(二)指导思想 8

(三)总体目标 11

新任务:推进三美融合,实现主客共享 15

(一)更加优化空间结构 15

(二)持续发展美丽经济 19

(三)努力创造美丽环境 25

(四)积极建设美好生活 29

(五)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40

三、新动力:释放改革红利,实现示范引领 43

(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 43

(二)加快推进开放联动 47

(三)全面强化改革推动 49

四、新支撑:着力规划落实,实现宏伟蓝图 52

(一)强化党的领导核心 52

(二)打造一批重大平台 52

(三)实施一批重大工程 53

(四)全面推进规划实施 56



丽水市莲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莲都区委关于制定莲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莲都新实践的总体规划,是指导全区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新使命:打造“中国莲都”,实现自我跨越

(一)发展背景。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发展历史上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二五”规划目标基本实现。综合实力稳步提高。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83.19亿元,总量在全市9个县(市、区)中保持第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0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66.32亿元增长到146.56亿元,年均增长1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00.22亿元增长到176.68亿元,年均增长13.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5.34亿元增长到12.47亿元,年均增长17.7%。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处州白莲”获得国家地理证明商标,梅峰茶叶、本润覆盆子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称号,“两白一皇一草”等特色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四换三名”等工作有效推进,新培育1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业转型升级步伐逐步加快;古堰画乡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古堰画乡小镇入选全国首批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全省首批特色小镇,我区成为全省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城乡建设卓有成效。“六边三化三美”行动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等工作统筹推进,国家卫生城市等成功创建。美丽乡村建设“点上出彩、面上美丽”,成为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县。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038元和19327元,分别年均增长10.0%13.5%。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事业发展迅速,城乡统筹水平全市领先。生态环境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质量连续11年在全省设区市的市区中排名第一,特别是居民关心的空气质量优势更加明显。森林资源有效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森林碳汇储量进一步提升。体制改革成效初现。市区权责关系不断理顺,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持续深化,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稳步推进,新组建区市场监管局、区卫计局、区经合办。“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深入推进。扩权强镇力度进一步加大,区级30项部门管理权限下放到中心镇。

未来五年,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莲都发展的外部环境也更加复杂。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从国内看,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注重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作用的同时,更需强化改革、创新、开放三大发展新动力,“互联网+”“旅游+”全面渗透。从区域和省内看,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相继实施,省内县域经济加快向都市区经济转型,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进开放合作成为区域发展必然趋势。从市域发展看,生态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市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道路是唯一选择。更重要的是铁路、机场、瓯江航道建设提升等步伐将加快,随着立体综合交通网不断构筑,区域综合交通环境将会有极大的改善,为我区城镇化和生态旅游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中国莲都”品牌建设基础条件初步具备。

专栏1  “中国莲都”区域品牌建设基础和内涵

“中国莲都”建设基础:一是莲都因“莲”而名、因“莲”而兴,古称莲城,今称莲都,“众山环簇,形如莲花”,城市莲形象十分鲜明。二是莲文化底蕴深厚。莲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处州府志》记载,“自萧梁詹司马疏导水利”,莲都就开始种植荷莲,迄今已有1500年历史。许多建筑的命名都与“莲”有关。三是廉之风世代传承。“莲”通“廉”,自古就以莲“出淤泥而不染”象征“清正廉洁”。莲都人民不仅爱种莲,更因其独有品格而喜欢赏莲,清廉之风长盛不衰,形成了“敦礼让,重廉耻”的风尚。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却金馆”,便因温州知府何文渊回乡途中“却金”而美名相传。三是莲生态环境优越。莲都山水形胜,钟灵毓秀,是镶嵌在瓯江中游的一颗明珠,又如一朵莲花盛开在瓯江之滨,是“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市”所在地。丰厚的历史积淀与秀美山水相融共生,铸就了莲都独特的城市气质。四是莲农业声名鹊起。莲都现有莲花种植面积5000余亩,有莲都园1个、精品园6个。所产“处州白莲”,与湘莲、建莲、赣莲合称我国四大名莲,清嘉庆六年被列为贡莲,2009年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中国农博会粮交会金奖”,处州莲蕊获得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中国莲都”建设内涵:由于莲都具有的独特区位、地名优势、生态条件及产业基础,为此,区委在十三届九次全会上首次提出打造“中国莲都”区域品牌,“十三五”期间,我区将坚持生态保护、示范引领、绿色发展、创新创业、共享发展等的引导,按照经济生态优越、自然生态优美、社会生态和谐、政治生态清明的要求,归零翻篇、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双示范区建设,从而实现区域品牌更鲜明、经济实力更雄厚、城乡发展更协调、生态环境更优美、人民生活更幸福、治理体系更完善的美好远景,使“中国莲都”品牌形象成为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莲都生动实践。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莲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经济总量还不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低、小、散、弱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差距依然明显,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有待进一步破解,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结构性改革仍需突破,社会民生事业欠账较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还未完全打开,加快转型发展任重道远。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莲都将迎来改革创新和绿色生态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进入到区域开放合作、城乡统筹发展、民生加快改善的关键阶段,提出打造“中国莲都”区域品牌形象,既是顺势而为,更是乘势而上,全面建成“中国莲都”,已成为我区“十三五”期间的重大任务。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保持战略定力,以实际行动绘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画卷,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新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让建成“中国莲都”品牌成为全区上下共同的追求,让全面建成“中国莲都”成为共同的期盼。

1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                

               

2010年                

“十二五”完成                

“十二五”目标                

2015年                

年均增长                

%)                

目标                

年均增长                

%)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76.89                

283.19                

7.7                

280                

11                

人均生产总值*                

               

39693                

60928                

6.8                

65000                

--                

三次产业结构*                


6.9:41.                

4:51.7                

6.2:36.4:57.4                

--                

5:43:52                

--                

工业总产值                

亿元                

41.70                

94.09                

15.2                

100以上                

20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6.27                

170(累计)                

16.8                

100(累计)                

以上                

10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5.34                

12.47                

17.7                

9.41                

1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00.22                

176.68                

13.1                

190                

15                

旅游总收入                

亿元                

9.30                

42.86                

33.9                

25                

25                

外贸出口总额                

万美元                

4804                

14847                

24.8                

6000                

15                

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21712                

35038                

10.0                

36300                

10                

农村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10278                

19327                

13.5                

14200                

12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99                

2.90                

--                

4                

--                

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覆盖面                

%                

95                

此项已与城镇居民合并                

--                

100                

--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23340                

此职能已到                

市社保                

--                

26000                

--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1314                

10190                

--                

4000(累计)                

--                

转移农村劳动力                

               

5723                

12285                

--                

15000(累计)                

--                

人口自然增长率*                

               

4                

4.02                

--                

7                

--                

单位生产总值                

能耗下降率*                

%                

--                

预计完成                

--                

16(累计)                

--                

单位生产总值                

二氧化碳排放量*                

/万元                

完成                

预计完成                

--                

上级下达指标                

--                

主要污染物总量*                

万吨                

完成                

预计完成                

--                

上级下达指标                

--                

城市化水平*                

%                

65.12                

72                

--                

60                

2.0                

森林覆盖率*                

%                

80                

76.9★                

--                

80                

--                


注:*为市区指标,其余为区属指标。(1)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居民收入增幅为名义增长速度;(22014年起,城乡居民收入统计口径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调整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主要污染物包括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4)因2015年实绩数尚未出全,打“★”数据为预计数,最终将以2015年实绩数为准。

(二)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弘扬里东大救援精神,坚持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主客共享”的工作主线,加快完善新常态下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全面建设“中国莲都”,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专栏2  里东大救援精神

201511132250分许,雅溪镇里东村发生山体滑坡。山体滑坡塌方量30余万立方米,导致27户房屋被埋,21户房屋进水。灾情发生以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军队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第一时间响应上级及区委、区政府的号召,各部门迅速组织人员向里东村集聚,奔赴救援现场,举全区之力组织抢险救援工作。经过66夜、130小时的全力搜救,39位被埋人员全部找到,其中一人生还,创造了一个奇迹。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第一时间组成工作组,结对帮扶受灾群众,化解各类矛盾,取得了社会稳定、受灾户满意、广大群众好评的良好效果。抢险救援工作取得完胜,灾后重建工作有序推进,彰显了浙江大家庭温暖。省委夏宝龙书记高度肯定“11·13”里东山体滑坡抢险救援中涌现出的宝贵精神,并在省委全会上予以概括总结,具体为:各级党委政府执政为民、情系人民的高度负责精神;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身先士卒、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部队官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斗精神;浙江军民心手相连、鱼水情深的团结精神;社会各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最美精神。里东大救援精神既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又是全区上下共同的精神财富,更是莲都广大干部群众践行“三严三实”的重大考验,也是推进莲都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为此,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里东大救援精神,努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扎实抓好今年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坚持”:

坚持生态保护的底线不动摇。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第一底线”,着力推进城乡建设协同、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建设天蓝、水清、地净的美好家园。

坚持示范引领的定位不动摇。努力肩负示范引领、争创一流的新使命,突出城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领头雁”作用,强化“中国莲都”、“八百里瓯江”品牌的引领作用,加快培育都市经济,加快提升城区经济带动能力、服务辐射能力,加快开放联动发展,引领丽水摘帽“欠发达”、变为“绿富美”,努力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板。

坚持绿色发展的路径不动摇。以“三美融合、主客共享”作为莲都工作的主线,奔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坚定不移走下去,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流出“金山银山”。通过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加快建立绿色产业体系,构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坚持创新创业的动力不动摇。聚焦改革着力点和突破口,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农村金融、扶贫开发等各领域改革,着力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产业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意、创新、创业和谐共生,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莲都蔚然成风,成为建设“中国莲都”的不竭动力。

坚持共享发展的目的不动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民生问题,确保打赢扶贫攻坚战。推进经济富裕地区与生态富集地区接轨、农民与市场接轨、农村与工商资本接轨,推进区域开放协作,依靠主与客、城与乡双向发力,努力在“三美”打造、城乡融合中实现宾主相宜和主客共享。

(三)总体目标。

“十三五”时期,全力实施“1135”莲都领跑行动,确保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初步树立“中国莲都”区域品牌形象。

专栏3  1135”莲都领跑行动

1”:即围绕一个目标,初步树立“中国莲都”区域形象。

1”:即突出一条主线,把“三美融合、主客共享”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3”:即打造三大载体,包括生态旅游名城、特色小镇和大健康主题村落。

5”:即实现五个领先。

——生态指数超一流,领先全国;

——GDP超过四百亿,领先全市;

——有效投资超千亿,领先全市;

——民宿经济超百亿,领先全市;

——居民收入超五万,领先全市。

莲都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

——区域品牌更鲜明。莲的农业价值、养生价值、旅游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显著提高,“中国赏莲品莲胜地”印象基本成型,“莲”成为莲都“天真、质朴、秀美、生态”之“美丽环境”的“名片”,成为“自信、包容、创新、进取”之“美丽经济”的“缩影”,成为“崇德、向善、友爱、和谐”之“美好生活”的“内核”。“中国莲都”区域品牌形象引领未来发展的功能显著增强。

——经济实力更雄厚。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区属)五年累计超1000亿元。美丽经济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旅游、民宿经济、养生农业等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生态工业和城区经济初具规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格局基本形成。

——城乡发展更协调。中心城市功能明显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旅游名城、特色小镇、主题村落建设卓有成效。城乡之间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差距进一步缩小。城市化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化率提高到75%

——生态环境更优美。生产、生活、生态三类空间更加明晰,国土空间得到优化。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红线制度基本建立,以水、大气、土壤和森林绿化美化为主要标志的生态系统继续保持良性循环。全区河流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达100%,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优良天数比率达90%,实现天蓝、水清、地净,为莲都百姓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人民生活更幸福。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10%。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更强。

——治理体系更完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社会治理更高效。政府自身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2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                    

实绩(基数)                    

2020年                    

目标                    

                   

增长                    

%)                    

指标                    

属性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83.19                    

400                    

7.5                    

预期性                    

2                    

人均GDP                    

                   

60928                    

83000                    

7.3                    

预期性                    

3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529.18】                    

1000                    

10                    

预期性                    

4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12.47                    

18                    

7.5                    

预期性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76.68                    

260                    

8                    

预期性                    

6                    

规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12.28                    

16.5                    

6                    

预期性                    

7                    

农业增加值                    

亿元                    

17.48                    

21                    

3.5                    

预期性                    


                   


                   

                   

                   

                   

                   

8                    

旅游总收入                    

亿元                    

42.86                    

131                    

25                    

预期性                    

9                    

服务业增加值占                    

生产总值比重                    

%                    

57.4                    

62.4                    

【5】                    

预期性                    

10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                    

规上工业比重                    

%                    

26.7                    

30                    

【3.3】                    

预期性                    

11                    

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                    

GDP比重                    

%                    

--                    

2                    

--                    

预期性                    

12                    

发明专利授权量                    

                   

79                    

110                    

7                    

预期性                    

13                    

互联网普及率                    

%                    

50★                    

70                    

【20】                    

预期性                    

14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                    

12.5                    

--                    

预期性                    

15                    

城市化率                    

%                    

72                    

75                    

【3】                    

预期性                    

资源环境                    

16                    


                   

耕地保有量                    

万亩                    

26.24★                    

上级下达                    

--                    

约束性                    

17                    

单位GDP能耗降低                    

吨标煤/万元                    

--                    

上级下达                    

--                    

约束性                    

18                    

单位GDP水耗降低                    

%                    

--                    

上级下达                    

--                    

约束性                    

19                    

非化石能源占                    

一次能源消费比                    

%                    

56★                    

60                    

【4】                    

约束性                    

20                    

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                    

%                    

预计完成                    

上级下达                    

--                    

约束性                    

21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                    

-                    

≥96                    

≥96                    

--                    

预期性                    

22                    

森林                    

增长                    

森林覆盖率                    

%                    

76.9★                    

≥76                    

--                    

约束性                    

林木蓄积量                    

万立方米                    

446★                    

›500                    

--                    

约束性                    

23                    

空气                    

质量                    

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优良天数比率                    

%                    

90以上                    

90                    

--                    

约束性                    

PM2.5浓度                    

微克每立方米                    

38                    

上级下达                    

--                    

约束性                    

24                    

全区河流I-III类水质                    

断面比例                    

%                    

93.3                    

100                    

【6.7】                    

约束性                    

                   

                   

                   

                   

25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                    

                   

35038                    

50000                    

7.5                    

预期性                    

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                    

19327                    

32000                    

10                    

26                    

城镇登记失业率                    

%                    

2.90                    

4                    

--                    

预期性                    

27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10190】                    

7000                    

--                    

约束性                    

28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                    

                   

31.7                    

50以上                    

9.5                    

预期性                    

29                    

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率                    

%                    

86.2                    

95                    

8.8                    

约束性                    

30                    

人均期望寿命                    

                   

79.3                    

79.8                    

0.5                    

预期性                    


注:(1)因2015年实绩尚未全全,打“★”数据为预计数,最终将以2015年实绩数为准。(2)【】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3)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增速为可比速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名义增速。(4)人均生产总值、城市化率为常住人口口径。

二、新任务:推进三美融合,实现主客共享

(一)更加优化空间结构。

坚持协调发展,按照“核心带动、突出主题、特色发展”要求,精心谋划好产、城、人、文融合的文章,凸显特色小镇对城镇和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和集聚作用,打造以中心城区生态旅游名城为核心,以特色小镇和主题村落为支点的“一核、两支点”新型城乡空间格局。

1.提升发展中心城区

优化“生态旅游名城”服务核心功能。围绕“北居、中闲、南工”一体化格局,有效推进“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全域景区化建设。积极推进特色商业街区和城市旅游综合体建设,优化整合市区休闲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娱乐、旅游购物、观光度假、商务会展、养生医疗、健康管理等产业,提高都市经济发展水平。加快提升城市景观,将莲文化融入到城市建设。依托高铁枢纽站场、机场,打造综合性旅游集散中心,搭建智慧旅游咨询与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一个捡不到烟头的城市”“一个不会吃到地沟油的城市”“一个‘零投诉’的旅游城市”品牌打造,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法治化、智慧化、人文化水平,实现城市形象的根本提升。

专栏4  “三无”城市品牌

1.一个捡不到烟头的城市:围绕“烟头垃圾不落地、家园环境更美丽”, 通过增强保洁队伍力量、组织干部夜间巡查、志愿者上街劝导、部门联合执法等多项举措,寻找“消除烟头”的有效方式,探索建立“后创卫时代”市容卫生保洁长效机制,深化“一个捡不到烟头的城市”品牌。

2.一个不会吃到地沟油的城市:通过开展食用油质量安全“433”专项整治行动,加强行业自律、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和加强社会监督“三个加强”,力争打造“一个不会吃到地沟油的城市”。

3.一个“零投诉”的旅游城市: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为目标,全面强化旅游咨询、旅游投诉等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完善涉旅部门联动旅游投诉机制,对游客的求助、咨询、举报等做到第一时间反应、第一时间处理,为旅游者创造一个温馨、舒适、放心的旅游大环境,树立起旅游服务至诚的新形象,全力打造“一个‘零投诉’的旅游城市”品牌。

做美瓯江旅游风情带。以“生态旅游、休闲养生(养老)、文化创意”为导向,以南明湖、古城岛、欧洲风情小镇等为节点,通过串点成线、江城联动,美化沿岸河堤湿地景观,串联沿岸自然村庄,丰富特色旅游体系,拓展生态旅游、休闲养生(养老)、文化创意功能,成为塑造全区“山水田城”“山环水绕”生态城乡格局的主动脉。

挖掘处州历史文化底蕴。以创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为动力,积极推进处州府城建设,加强老建筑、老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力度,注重发挥本地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公众参与,着力保护历史老街区传统生活风貌和社区人文环境。深入挖掘处州历史建筑特色内涵,加快推进瓯江文苑民间博物馆、美术馆、会展中心等一批集中展示瓯江文化的特色场馆建设,打造处州历史文化特色风貌,有效提升中心城市的文化环境品质。

2.积极打造五大特色小镇

做美古堰画乡小镇。按照“古堰农耕文化中心、油画创作生产中心、生态养老度假中心”的定位,深入挖掘通济堰农耕文化底蕴及水利文化、绘画艺术、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恢复“古堰渠、老码头、古航道”古迹风貌。推进乡愁艺术广场、江滨休闲街区、文化产业基地、轿马郑度假乡村、5D梦幻油画馆、玩摄影基地、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游客接待中心等项目建设。力争5年内将古堰画乡建成特色小镇,使其成为全省首个5A级景区特色小镇。

打造水墨田园小镇。按照丽水中心城市特色旅游副中心的定位,围绕建设“新田园、新农耕”的主题,突出近郊滨水田园型休闲旅游养生特色,推进一批旅游集散、医疗培训、城镇综合体、较大规模的安置小区建设。提升休闲商贸、旅游集散、休闲娱乐等服务能级,将碧湖打造成为农耕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发展特色鲜明、城乡风貌宜居宜人的水墨田园小镇。

建设畲乡风情小镇。联动老竹、丽新区块,以东西岩景区为核心,以宣平溪流域为轴线,融合“畲族风情民俗体验、农业观光旅游、丹霞地貌科考”功能,发展畲乡体验、山地旅游、农事体验特色产业,加快推进东西岩4A景区提升改造、畲乡风情商业街、中草药养生养老园、梁村古民居养生园等一批综合旅游服务项目建设,打造畲族风情旅游区。

培育红色文旅小镇。整合雅溪镇、太平乡、仙渡乡红色旅游资源,加强中共岱后县委旧址、西溪村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旅游资源保护,以雅溪镇为主导,重点发展茶叶、特色水果、古民居文化、红色旅游、避暑休闲等特色产业,成为展示莲都红色文化旅游的重要窗口。

谋划高溪台地小镇。科学谋划宝贵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高溪台地地形特色鲜明以及临近中心城区、周边山水环境较好、农耕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开展养生养老、运动健身、生态工业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研究,稳妥推进土地填方平整、水资源供给、功能方案布局等前期工作,强化区域合作和招商引资,带动区块有序开发和特色发展。

3.培育发展大健康主题村落

保护传统农耕文化景观。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深挖生态元素、乡愁元素和民俗特色,依托现代农业观光园、历史文化村落、风景旅游景区等节点,通过“不拆房、不砍树、不填塘”的环境整治,注重各类古民居、古祠堂、古书院、古堰、古庙、古桥、古塔、古井等农耕文化景观、历史遗存和空间肌理的保护和传承,突出主题定位,积极推进乡村社区的组织建设改革,强化原有村落产权、使用效益、传统文脉和社区精神的延续。

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主题村落。以植入一个主题、导入一个工商资本、建立一个盈利模式、形成一个共享机制、健全一个服务体系“五个一”要求,植入民宿等新型业态。以主题打造为核心,以文化内涵挖掘为依托,尊重自然、传承文脉,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有故事、有内涵、能富民的大健康主题村落。培育和引进创意研发人才与团队,“借智”打造特色,提升品位。继续推进周坦、新屋、余岭等首批主题村落建设,积极推进峰源避暑、黄村水乡、西溪明清古街、吕步坑青瓷窑、天堂养生主题村落等建设,争取创建30个以上主题村落。

开辟精品主题村落旅游线路。按照“串点成线,由线带面”发展思路,加强农旅融合,培育休闲养生“莲都乡村生活”模式,重点打造“宿风情东西”莲主题休闲游、“宿唯美画乡” 处州文化游、“宿古道山村”古道寻踪游、“宿生态河谷”高山福地游四大精品主题村落旅游线路。

专栏5  四大精品主题村落旅游线路

线路一:“宿风情东西”莲主题休闲游:下林---瑶畈----周坦----新屋----沙溪

线路二:“宿唯美画乡”处州文化游:古堰画乡---松坑口---九龙湿地---里河---港口

线路三:“宿古道山村”古道寻踪游:梅田---岭头---余岭---枫树湾---叶平头---梦里水乡

线路四:“宿生态河谷”高山福地游:猕猴峡---赛坑---库坑---观音庙---西坑口

(二)持续发展美丽经济。

积极对接全省七大万亿产业、历史经典产业和全市“195”生态产业新体系,聚力做强生态旅游、民宿经济、养生农业三大优势产业,积极打造生态工业、都市经济两大支撑性产业,提升美丽经济新能级,着力形成“3+2”生态产业体系。

1.聚力做强三大优势产业

做大做好生态旅游。紧抓“高铁时代”发展机遇,借助“旅游+”, 围绕莲都成为全国知名养生养老目的地、长三角知名休养目的地、山村暑期体验和避暑目的地的目标,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生态旅游发展工程,着力构建以古堰画乡5A级景区为龙头,以东西岩等54A级景区为支撑,以利山、沙溪等30个主题村落为基础,以养生养老游、乡村休闲游、品莲赏莲游等为特色的多样性旅游产品体系,把生态旅游打造为莲都第一战略支柱产业。重点加快梦里水乡欢乐谷、麻雀湾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天堂山、大山峰、猕猴峡、葑垟湖、水牛坪等资源的开发。推进旅游与工业、农业、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全域化、多层次的旅游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建立“莲都发布”品牌,积极推广“旅游护照”,推动旅游企业协同打造O2O旅游电商平台。完善旅游公共设施服务体系,重点突破通景交通瓶颈。壮大旅游发展公司实力,力争浙江丽水古堰画乡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成为一个“零投诉”的旅游城市,大力塑造“中国莲都”品牌。

专栏6  生态旅游发展工程

创建一个5A级旅游景区、累计建成54A级旅游景区、83A级旅游景区(相关主题村落),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游客接待人数年均增长20%以上。

专栏7  国家全域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

全域旅游是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发展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适应旅游业发展新形势、遵循旅游业发展内在规律的客观需要,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优化旅游空间配置、开辟旅游业发展新空间的有效途径。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试点示范和引领带动,充分调动我区各方力量、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旅游发展新生态,开创大旅游发展新格局。到“十三五”末期,基本实现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化等多产业融合的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完成旅游+互联网的全域旅游智慧化服务体系、旅游+新能源的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旅游行政服务体系等,建立全社会协同,公益性原则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做精做特民宿经济。围绕“旅游全域化、乡村景区化”的目标,按照舒心、贴心、放心、开心、养心的“五心”民宿标准,以“慢生活”“乡土味”“趣体验”“家服务”为卖点,创新发展农业观光、文化体验、古村民俗、温泉亲水、科普教育、运动休闲、生态美食等为特色的民宿业态,实现主题民宿差异化发展,不断提升主题民宿品质。积极拓展民宿产业发展外延,配套发展城郊型家庭农场、生态牧场、开放式儿童主题乐园、汽车露营地等多元项目,提升游客“获得感”,打响有主人、有山水、有业态、有乡愁、有创意、有体验、有故事、有主题、有智慧、有口碑“十有”民宿品牌。协调好资本获利与环境保护及农民受益的关系,既要留住一方乡愁,又要富裕一方群众。到“十三五”期末床位数达到1万张以上,民宿产业培育成莲都新的生态经济增长点。

做优做强养生农业。积极复兴传统农耕文化,深入汲取《四千年农夫》文化精髓,倡导不使用农药化肥,逐步恢复传统农耕生产方式,回归东方农耕智慧。全力实施养生农业“1238”战略,努力打造全国养生农业发展先行区。全区建成养生农业示范乡镇5个,养生农业示范村50个,养生农业示范基地(示范农庄)50个,培育中国莲都养生农业区域品牌1个。积极推进养生农业业态创新,推动养生农业+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建设一批休闲农业园区、生态农庄,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集成推进农业产业集聚区、农产品加工园区、特色农业强镇、国家农业公园建设,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升级版。完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区和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创建,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8家、省名牌农产品2个、“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50个以上。

专栏8  养生农业“1238”战略

打响一个品牌。培育中国莲都养生农业区域品牌,打造全国养生农业发展先行区和农旅养生目的地。

围绕两个目标。围绕“请上门体验、送上门消费”两门农业目标和好产品卖出好价钱“两好”目标。

依托三大载体。推进养生农业+社区、养生农业+旅游、养生农业+互联网三大平台建设。

实施八大工程。即实施新农人培养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土壤培育工程、养生农业基地培育工程、养生农产品价值提升工程、“三原”产品挖掘保护工程、市场营销保障工程、农业旅游融合工程。

2.积极打造两大支撑性产业

发展生态工业。以“生态低碳、提质增效”为中心,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着力培育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制造、农林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实施传统制造业转型“四大行动计划”,打好互联网+、四换三名、科技领航、金融护航等转型升级组合拳,实现从传统的生产能力提升转向控制能力提升的转变。加快出台个性化扶持政策,集中资源重点培育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依靠重点企业引领行业发展,培育储备一批名企、名品、名家等生态工业品牌。清理整治僵尸企业,盘活闲置低效土地和闲置厂房。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出让地块早投入、早产出、早达效。鼓励重点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就地“换鸟”,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创业创新实现“育鸟孵鸟”,加强大项目招商实现精准“引鸟”。力争到2020年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80%,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0%,工业园区规上企业亩均税收达到10万元/亩,规上工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2.5万元/人。

专栏9  三大主导生态工业发展导向

先进装备制造。以丽水工业园区为重点发展平台,发挥莲都义乌山海协作产业园优势,立足现有泵阀、电气等装备制造业基础,大力引进相关配套生产企业,完善产业链,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设备制造等领域。

健康制造产业。依托莲都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健康制造业,积极引进健康食品、生物科技、医疗器械与保健用品制造等,让健康制造业成为莲都生态工业发展新的引擎。

农林产品加工业。以绿色生态、精深加工、品牌塑造、产地标志为发展方向,全力构筑“原料生态、加工绿色、成品有机”的产业化、科技化、品牌化产业链,打造本地生态农业相互衔接、与市场导向相适应的特色农林产品加工体系。

专栏10  传统制造业转型“四大行动计划”

“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互联网+”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带动机械制造等传统制造产业加快转型。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发展工业“4.0”,推动重点行业分期分批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创建。

“四换三名”行动计划。打好“四换三名”引领拳,以机器换人促进减员增效、以电商换市换取市场活力、以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以空间换地实现集约发展。全面实施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知名企业家培育工程,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发展计划,实施治理促转型行动,加快破除低端制造的传统生产模式和路径依赖,提升产业附加值。

“科技领航”行动计划。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一批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鼓励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企业建立研究院、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强化科技研发,建设一批公共研究平台,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优”发展之路。

“金融护航”行动计划。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着力培育一批大企业、龙头企业。发挥丽水民间金融优势,设立中小企业成长基金,帮助发展前景好、资金短暂困难的中小企业度过难关。同时,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过剩产能,坚决淘汰僵尸企业。

提升都市经济。按照“研发在中心城市、制造在周边区域,孵化在中心城市、转化在周边区域”的都市经济发展思路,加快技术转移转化、科技孵化、科技中介等公共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现代金融服务业、商贸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依托中山街商业中心、万地商圈、浙西南滨江商务中心,鼓励丽水所辖市县的大型民营企业在莲都设立企业总部,吸引省内外大企业集团设立浙西南区域运营总部,力争实现以楼宇经济为主题的立体现代商业文化。通过楼宇招商、腾笼换鸟,不断提升楼宇经济的税收产出对当地财政的贡献度。着力提升楼宇集聚度,聚合高端消费、聚焦高端产业,形成配套齐全、设施先进的楼宇经济聚集区。引导整合“莲都人”经济,形成统一的莲都超市标识形象设计,提升“中国莲都”区域品牌影响力。

3.推动产业融合提升发展

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与农业、旅游与制造业等的融合发展,构建产业政策健全清晰、管理体制合理高效、配套体系基本健全、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完备的产业发展生态圈。

壮大电商整体实力。推进“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旅游”“互联网+传统商贸”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培育100家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骨干电子商务企业,全区电子商务交易额力争突破60亿元。优化电商产业空间布局。推进电商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区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电子商务创业园等。深入实施电子商务品牌化、标准化建设,建设一批富有莲都特色的自主品牌,提升莲都区电子商务影响力。

加大力度培育一批市场主体。按照龙头、骨干、成长、两创(小微)、新生五个梯队层面抓好分类指导,加快形成“既有参天大树、又有满园春色”的发展格局。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发展计划,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成为行业“小型巨人”和“单打冠军”。积极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引导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承包土地,加快引进工商资本,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推动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三)努力创造美丽环境。

坚持绿色发展,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努力让莲都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实现 “三个确保”和“三个提升”。

1.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

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切实保障粮食安全。继续深入开展六边区域绿化工作,实施平原绿化与村庄绿化工程,加大力度治理青山白化,积极创建省级森林城镇、森林小镇、森林村庄。加强东西岩、古堰画乡、九龙湿地公园等景区周边的绿化,形成集绿化、美化、防护、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绿化体系。加快全区小流域、坡耕地及林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河流湖泊的自然形态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构建全市“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积极推进以“大森林”为重点的生态屏障建设,推进重点公益林、彩色健康林和通道景观林建设,深入开展“珍贵树种进百村”活动,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6%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500万立方米以上。建立科学、有效的公益林管护机制,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增强公益林生态屏障功能。建设生态林业和森林碳汇基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加快建设华东药用植物园(丽水植物园),积极筹建猕猴峡自然保护区。

专栏11 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四大工程

公益林建设工程。强化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推进国家、省级重点公益林建设。采取封山育林、补植补造、抚育等措施,逐步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完善生态功能。“十三五”末,完成省级以上公益林建设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的建设任务;建成林分平均郁闭度达到0.7、阔叶林混交林比重达到50%以上的省级以上优质林分公益林面积80万亩以上;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森林固碳和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实现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量2亿吨/年,固定碳量96万吨/年,生态服务价值达到50亿元/年。

彩色健康森林建设工程。按照“一县一条景观带、一镇一片示范林、一村一片护村林”的要求,开展珍贵彩色健康森林建设。根据不同地貌、林分特点和不同建设类型,在全区规划营建珍贵森林、彩色森林、健康森林等“三片林”。“十三五”期间,珍贵树种及大径材储备基地达6.1万亩,彩色健康森林达17.2万亩,固定碳汇量32万吨。

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开展我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分布区、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天然林区、重要湿地区域的森林资源状况的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建设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规划建设猕猴峡自然保护区、推动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区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建设工作。

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到2020年,完成全区湿地普查工作,实施湿地恢复、污染控制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构建以九龙湿地公园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积极开展湿地监测与保护研究工作,加强湿地生态监测(特别是九龙湿地与候鸟监测)、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和管理体系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2.强化区域环境综合治理

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全面贯彻落实“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方案,严格实施环境功能区划。持续深化“五水共治”,实现城镇截污纳管全覆盖,完善“河长制”等长效治理机制,全面提高水环境质量。加快构建土壤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对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土壤环境的监测。全面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和土壤修复工程,开展农业重点区域土壤环境调查,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秸秆焚烧和建筑扬尘“五气共治”,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强化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联治。以丽水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管理,突出抓好危废处置管理。

推动城乡人居环境全面改善。统筹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六边三化三美”“洁净村居”等工作,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彰显旅游名城、特色小镇、主题村落的魅力。全面完成34个旧住宅区、12个城中村改造,推进96条背街小巷改造,实现居住环境有机更新。实施通古堰画乡、东西岩风景区休闲慢行绿道建设,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深入推进美丽乡村成片连线,积极建设“处州民居”“美丽宜居示范村”,每年要打造12条美丽乡村风景线,通过示范乡镇、示范村、五美农户等三级联创活动,争创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

统筹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区域环境监测。全面推行城乡垃圾分类工作,继续加强城乡居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完善城镇供排水设施,推进城镇供水、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和改造,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维护与管理。重点推进雅溪镇自来水厂、老竹镇自来水厂、碧湖污水处理厂1A提标改造、丽水市餐厨废弃物处理中心等项目建设。

专栏12  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五大行动

“三改一拆”行动。保持控违、拆违高压态势,加快推动历史遗留“两违”问题依法处置步伐,完成无违建区创建。加强规划引导和控制,简化建房审批流程,确保城乡建设秩序稳定好转。全面完成34个旧住宅区、12个城中村改造,有计划推进96条背街小巷改造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治水清污行动。深化“五水共治”行动,落实“水十条”,长效推进垃圾和黑臭河治理,完善河道长效保洁机制,巩固丽阳坑、好溪堰治水成果,加快实施城镇截污纳管工程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消除劣Ⅴ类水质点,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3%,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建制村基本覆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整治达标率达到9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地表水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

治气除霾行动。全面淘汰1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推进老旧车淘汰、油品升级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加大餐饮油烟、建筑扬尘、秸秆焚烧等污染治理力度,健全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确保PM2.5浓度在35毫克/每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优良天数比率达90%以上。

治固净土行动。完善敏感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落实国家“土十条”,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增效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城乡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普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加强工业危废物、医疗危废物、污泥的规范化处理,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以上,城市垃圾分类准确率60%以上。推进丽水市餐厨垃圾处理厂等项目。

治山护绿行动。统筹推进平原绿化、森林扩面提质、林相改造等项目,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以上,平原林木覆盖率保持在24%以上。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湿地保有量4.7万亩以上。加强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濒危物种保护和耕地保护,建设华东药用植物园(丽水植物园),积极创建猕猴峡自然保护区。

3.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全面强化节能减排。实施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行动计划,推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工作,严格落实节能减排年度任务。严格执行生态工业项目负面清单,实行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燃煤小锅炉等高耗能特种设备的能效监控和节能改造。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继续实施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总量减排制度。全面实施清洁生产,抓好工业园区各企业的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

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及其示范区,全面落实“占一补一、占水补水、占优补优”的耕地占补平衡新要求。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工程,落实保护补偿机制。加大农村空闲、闲置和低效用地整治,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提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考核制度,加强建设用地审批后监管,完善退出机制。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加强节水制度建设,抓好规模用水户取水计量和实时监测工作。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各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四)积极创建美好生活。

坚持共享发展,以不断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有效提升居民对社会发展的获得感和对社会治理的参与感,努力创造美好生活。

1.积极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

有效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丰富“大就业”体系。积极搭建信息、培训、招聘、援助和创业“五大平台”,全面优化公共就业管理与服务。完善就业援助机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强化与企业、就业人员联系,积极举办“菜单式”创业就业培训。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综合运用社会保险补贴、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方式,促进用人单位吸纳就业。积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深入推进“大社保”体系建设。继续深化“五保合一”大社保体系和社保基金运行“三位一体”机制。全面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并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健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缴费激励机制,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及时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机关事业养老金标准。围绕医保付费方式改革,推进医疗费用总额控制结算。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完善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分类救助体系。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鼓励发展商业保险。

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速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加快养老机构建设步伐,推进大港头、碧湖、黄村、太平、峰源等乡镇级养老机构建设,加快推进护理型养老院的建设,到2020年,新增养老床位1500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50张以上。完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扩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覆盖面。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拓展养老服务功能,基本形成“9643”养老服务总体格局。

加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保护。实施生殖健康促进计划,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计划生育奖特扶和公益金制度,扎实推进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落实提高家庭发展能力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切实保护特殊人群权益。

专栏13  就业和社会保障四大工程

创业带动就业工程。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大力扶持农村电商创业,到“十三五”期末,完成新增城镇就业7000人;扶持创业1000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社会保障服务提升工程。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保持全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在96%以上;拓展社保卡社会应用功能,提高社会保险待遇,强化社保基金使用管理;推进基层信息一体化建设和窗口服务标准化建设,提升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水平。

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工程。推进“双爱”活动,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实现合同备案率100%,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6%以上;提升仲裁办案能力,力争劳动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7%以上。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大养老机构建设力度,推进碧湖、太平养老服务中心等一批项目,到2020年,养老机构新增床位1500张左右,争取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50张以上。在中心城区四个街道建立集日托照料、休闲活动、卫生保健、家政服务等服务为一体的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

2.促进城乡居民增收

精准推进扶贫开发。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加大扶贫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与信息化建设,做到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因人帮扶。动态掌握全区低收入农户的底数,为扶贫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扶贫精准性和有效性。通过“产业开发一批、金融服务一批、培训就业一批、异地搬迁一批”,精准施策、精准扶持,加快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大力推进联城、碧湖异地搬迁安置小区等人口集聚平台建设,实施万人异地搬迁计划,完成坑口、松坑口和联城农民城郊新社区三期安置小区建设。加大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工作,确保移民收入达到全区平均水平。

专栏14  万人异地搬迁计划

围绕“进城奔小康、进山找健康”,通过分年实施搬迁扶贫,盘活城乡资源,联动推进休闲健康、养生养老产业发展。

“进城奔小康”:加快联城、碧湖等农民安置小区建设,通过整村搬迁等模式,分批推进高山远山、地质灾害隐患点困难群众异地集中安置,加快产业发展和就业岗位开发,实现搬迁农民收入提升,确保与全区同步实现高水平小康。

“进山找健康”:盘活空心村、山林等资源,推动资源环境条件较好的村落“二次创业”,积极打造城镇居民第二居所,发展休闲健康、养生养老等产业。

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启动实施农民增收三年行动计划,统筹做好产业富民、改革富民、就业富民工作,大力支持农民在生态精品农业、民宿产业、来料加工业、农村电子商务业等领域创业就业。支持和鼓励农民创业,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来料加工、农村旅游业,促进农民增收。完善城乡产权制度,发挥金融资产和产权在城乡居民增收中的作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完善以普惠性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学前教育上等级,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优化学前教育实施布局,加快完成厦河小区幼儿园、玫瑰花园小区幼儿园、绿谷庄园小区幼儿园、天金碧水佳苑幼儿园、高溪幼儿园、黄村乡中心幼儿园等续扩建工程。加快推进秀丽春江小区幼儿园、碧湖幼儿园、碧湖镇中心幼儿园、括州水城幼儿园、“八一”宾馆幼儿园等新建工程。到2020年,全区适龄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等级幼儿园比例达到90%以上,公办幼儿园招生覆盖面达3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达到80%以上,专任教师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创建成果,到2017年,基本达到省教育现代化区水平。因校制宜推进新优质学校建设、标准化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进一步深化城乡教育共同体,着力推进农村小班化教育工作和非紧密型小学教育联盟建设。实施“美丽学校”建设工程,推进中小学校内涵化发展。积极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有效降低城区小学班额。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计划,做到2017年全部义务教育学校中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90%。继续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加快完成梅山中学、碧湖中学、水东小学、处州中学、老竹民族学校等续扩建工程;加快推进东港小学、城西小学、城东小学等新建工程。

大力推进终身教育。完善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乡镇街道社区学校骨干、村社区教学点为基础的三级教育培训网络,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建立实体的莲都社区学院,发挥社区学院的引领作用;整合全区社区教育资源,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和社区教育网站,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通过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的评建活动,使莲都城区的各项主要指标达到欧洲学习型城市的中等以上水平;到2020年全区社区居民学习参与率达50%以上;力争创建“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

着力提升办学水平。加强教育理念创新,着力推进“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教师优先战略,全面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到2020年,幼儿园教师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达到85%,小学教师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达到97%。建立教师校长流动的长效机制,每年骨干教师交流达到符合交流骨干教师总数的15%以上。鼓励和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积极引优扶强,努力提升全区民办教育的管理水平。

4.全力打造健康莲都

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应急救治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构筑有效维护公众健康的安全屏障;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建立区影像、心电、检验、病理等诊断中心;完成区人民医院改扩建,进一步优化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布局,完成区公共卫生中心、白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水东卫生院新建,丽云中心卫生院、联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等项目;努力创成省级卫生强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加大“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力度,深化医联体等省、市、县医院合作,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特色化、规模化、高端化医疗机构;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全科医生签约制度和双向转诊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就医制度。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出生缺陷三级干预,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切实保障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继续实行各项奖励扶助政策;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流动人口信息共享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爱国卫生工作。深化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推进国家、省级卫生乡镇创建,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科学防控病媒生物;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努力创造促进健康的良好环境。

专栏15  “十三五”时期莲都区卫生计生工作主线

“十三五”时期,围绕“一项改革、两大创建、两个提升”,推动卫生计生事业全面发展。

一项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两大创建:创建省级卫生强区、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两个提升: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计划生育服务水平

5.全面提升文化莲都内涵

积极打造“莲”文化品牌。以莲为核心,积极挖掘莲文化,深做莲文章,实施“中国赏莲品莲胜地提升工程”、打造“中国·莲都”文化品牌。深挖爱莲、品莲、吟莲的传统文化,通过莲标识、莲舞蹈、莲音乐、莲书画、莲文学、莲摄影、莲雕塑等载体,打造莲艺术、莲旅游、全莲宴等可看、可玩、可品的新业态。结合“欢乐莲城”“中国莲都·处州白莲文化节”等文化活动,通过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传播,提升“中国·莲都”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快推进“中国·莲都”博物馆、万莲园和非遗展示馆建设。

专栏16  “中国赏莲品莲胜地”提升工程

依托1500多年的白莲种植历史,深挖爱莲、品莲、吟莲的传统文化,发展莲书画、莲文学、莲艺术等现代文化,以莲旅游、莲摄影、全莲宴等可看、可吃新业态集聚人气、扩大影响。以老竹、丽新区块为重点,推动 “莲”的全产业链发展。实施良种工程,推进莲精品园建设,让游客“望得见绿、看得见花、进得了塘、拍得到美”,达到“迈入莲都,身化莲花”的情感体验,把莲都打造成为“中国赏莲品莲胜地”。联动做好以下工作:

提升1个品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处州白莲。

办好1个节庆:中国莲都·处州白莲文化节。

建设10个精品园区:在现有6个精品园基础上,“十三五”力争再培育4个精品园,保持莲种植面积稳定在5000亩以上。

推进公共文化体育阵地建设。坚持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效能化、数字化,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体育强区复评,实现体育强乡镇全覆盖,积极开展体育现代化乡镇和体育特色乡镇创建。建成部颁二级标准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1册以上。推进纳爱斯广场及体育馆(府前)修缮改造。新建、改建万象、联城、太平、丽新、峰源等文化站和碧湖镇体育中心。实施莲都区委党校迁建工程。加快双向化网络建设, 有线电视联网率达100%,农村有线数字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探索建设文化公园,丰富“天天乐”文体广场活动内涵,到2020年,形成环城文化休闲健身带、市区“10分钟文体圈”和乡村“30分钟文体圈”。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数字文化馆国家试点,统筹推进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数字电视服务等项目。组建莲城文化服务中心,莲城剧场每年举办公益性演出不少于24场。鼓励婺剧、越剧、处州乱弹等地方戏曲的理论研究和推广演出。推行文化事业法人治理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改革,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古堰画乡文化产业园区、瓯江根艺石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凸显“中国·莲都”、括苍和瓯江的地理性标志,丰富区域特色文化内涵。弘扬畲族文化、古堰文化、红色文化、摄影文化等。加强文物保护,落实通济堰干渠、堰头村等古民居、碧湖沈家邸和西溪村等乡土建筑保护修缮。挖掘鱼跃酒醋酱酿造记忆等“非遗”项目,传承“丽水鼓词”、处州乱弹、跑马灯等“非遗”文化。积极探索并打造国际乡村音乐之城,启动实施“国际乡村音乐夏令营”行动计划。

6.加快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深化以“中国梦”为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打造“一个捡不到烟头的城市”等为载体,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养,积极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全面开展“争做最美莲都好人”“莲都道德讲堂”等活动,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积极发扬志愿者精神,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提升志愿服务组织化、社会化、常态化、专业化发展水平。加大公共场所禁烟力度,鼓励居民绿色出行。

全面加强法治莲都建设。全面强化法治思维,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化推进政府各项事权规范化、法律化。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一站式”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推进行政执法流程网上管理,建立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和结果公开制度。推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社会“大普法”工作格局。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构建社会信用评价体系。

持续深化“平安莲都”建设。深化社会稳定“三色”预警,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积极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深化一中心三站(室)建设,打造区、乡两级综合指挥平台,加大平安通和平安浙江APP推广力度,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深化隐蔽战线斗争,落实反恐防暴和应急处置措施。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强力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创建工作。加快食品药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健全食品药品综合协调机制,打造一个不会吃到地沟油的城市。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基层平安和系列平安创建,实现平安建设“冲顶摘金”目标。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依法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扎实抓好全民国防教育、双拥、优抚工作,稳步推进我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推动和扩大社会参与。积极推动民主监督和基层自治,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全面深化“和谐社区”、“民主法治村(社区)”等创建活动,不断创新基层民主载体。加快推进“三社联动”步伐,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加快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到2020年,社会工作师人数占专职社工队伍的40%以上。积极推广雅溪镇“居民自治联合会”经验和“居民议事厅”议事制度,建立城乡社区协商机制。探索建立社区公共服务“准入制”,推动社区工作“减负增效”,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完成96345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联网建设,拓展服务功能,推动社区服务从民政领域走向民生领域。

(五)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着力推进综合交通、水利设施、能源保障、信息平台、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功能完善、适度超前、结构优化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为莲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完善综合交通网

加快推进“莲都大环线”建设,全力打造“城乡半小时交通圈”,力争实现村村通班车目标。着力完成丽龙高速公路南山互通至丽新公路建设工程, 启动实施大大线莲都区段改建工程,谋划金丽温高速公路洪渡出口至黄村公路,协作推进丽水机场、衢丽铁路、瓯江航道整治工程、330国道莲都至缙云段改建工程、丽水市生态产业集聚区水阁至腊口公路、330国道水东至腊口段改建工程和50省道碧湖至松阳段公路改建等项目建设;实施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工程和美丽公路建设,着力提升公路通行质量,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十三五”期间完成农村公路提升改造200公里,实现安保工程全覆盖。积极倡导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公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加快建设“一核、双圈+放射网络”的绿道网,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以高铁站区为依托,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推动高铁、公路与公共交通的无缝对接。




专栏17  莲都区美丽公路建设行动

“十三五”期间,莲都区将紧密结合“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通过深化公路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提升公路区域环境视觉效果,实现“六边三化三美”县道公路全域覆盖,打造一批美丽公路“三化”示范路段,努力实现环境优美、路容整洁、物畅其流、人畅其行的公路交通环境。行动共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62017年。全面清理和拆除县道公路沿线堆积物、垃圾、违法建筑、非法废品收购点和无序非公路标志标牌;县道公路两侧宜林地段绿化率达到 50%以上;以洁化、绿化带动美化,实现公路沿线整洁美观、绿化梯次分布、花卉四季常开、环境优美协调。

第二阶段:20182020年。进一步拆除县道公路沿线违法建筑;县道公路两侧宜林地段绿化率达到70%以上;通过加强公路沿线整体景观设计,提升公路沿线美化程度,打造美丽公路。

专栏18  莲都区“一核、双圈+放射网络”的绿道网格局

“十三五”时期,新增建设70公里绿道。

“一核”:为丽水主城区,是市区绿道网的核心区域,同时也是放射网络的核心;

“双圈”:为市区郊野生态休闲外圈和近郊城乡生态联系内圈。

“放射网络”:以市区为核心,以大溪、松阴溪、宣平溪、小安溪、好溪为依托,形成四周放射的滨水对外联系通道。

2.提升水利设施网

以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水利体系。全面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和节水改造提升工程,完成碧湖平原及宣平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提升区域水系连通和水生态环境;完成太平港、严溪流域综合治理,继续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治理和河湖库塘清(污)淤净水工程,努力实现“河畅、水清、鱼游、岸绿、景美、民富”目标;完成高溪等8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和110座山塘的整治,进一步完善基层防汛体系和防汛信息体系建设,提高防洪减灾保障能力;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确保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启动白岸口水库前期研究。

3.构筑能源保障网

围绕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绿色能源保障体系,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强电网供电能力建设,推进天堂山风电场、100兆瓦农光互补电站、20MWP分布式并网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提升工程,逐步形成安全可靠、完善合理的智能电网。进一步梳理配电网网架,重点建设配电自动化、充电站及充电桩等项目,推动电动汽车广泛使用。加快新能源开发,大力推进生物质能、太阳能、沼气、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构建安全、可靠、清洁、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实施城镇天然气管网工程,加快铺设完善建制镇天然气管道网络。

4.建设智慧信息网

强化“光纤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三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主城区WIFI无线站点布设,实现主城区无线宽带信号全覆盖,打造“无线城市”。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构建互动的综合多媒体视讯信息网络。推进“互联网+”行动,提升公共服务智慧化水平。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全面建设城乡应用服务体系,构建覆盖各行业、各领域、各区域的城市运营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智慧政务、智慧旅游、智慧交通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专栏19  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

教育信息平台。推进教育应用系统和教学信息资源库、各类学校信息资源库和数据中心的建设,探索构建全区统一共享的“教育云平台”。

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项目建设,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业务信息化,建设公众健康服务门户,发展预约诊疗、分级医疗与远程医疗等新型服务。

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着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城市社区依托96345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对接老年人服务需求和各类社会主体服务供给,扩大“一键通”等电子呼叫设备覆盖范围。

劳动保障信息平台。全力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为劳动者及时提供就业信息与参保服务。

档案管理信息平台。推动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室建设,提升档案信息化水平。

5.打造防灾减灾网

加快健全救灾应急体系,完善地质灾害群策群防机制,到2020年完成1500人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实现避灾安置场所全覆盖。加强救灾应急队伍建设,提高救灾应急处置能力。区级建有不低于800平方米的避灾仓储中心,每个乡镇(街道)建有12个容量不小于100人的乡级避灾中心,每个村(社区)建有1个容量不小于50人的村级避灾点。

三、新动力:释放改革红利,实现示范引领

(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

把人力资本投资摆在优先位置,加快打造一批留得住人才、用得好人才、出得了成果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一流的创业创新环境,主动借力互联网+,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四新经济,为莲都“示范引领、争创一流”提供有力支撑。

1.加强多层次人才的培育和引进

强化重点领域引才。围绕莲都生态旅游、民宿经济、养生农业、互联网、特种养殖等重点领域,引进一批懂科技、有才能、善经营的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逐步形成“引进人才、培育企业、带动产业”的链式效益。发挥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等平台作用,着力引进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及一流创新团队,到2020年,确保引进浙江省人才专家评选对象5人、丽水市“绿谷精英”创业创新团队申报对象5个,引进或培养硕士以上研究生80人。大力推进紧缺急需人才集聚计划,实施高技能人才“金蓝领”开发计划,到2020年,完成1000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积极推进“柔性”引才,鼓励通过公开招标引才、“星期六工程师”等方式引进利用高端人才。

完善人才培育体系。建立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帮扶指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围绕人才需求,推动企业和大专院校合作,为企业量身定制“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加大创业教育力度,建立“创业导师”制度,为毕业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重视本土人才和地方特色人才队伍的培养,提升“拔尖人才”的选育和管理工作。深化“乡村能人”评选,提升打造“莲都能人”品牌。加强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到2020年,培养出10名优秀旅游经营人才、100名优秀旅游技能人才和1000名旅游实用人才。办好办活“田间课堂”“农家课堂”,培育一批科技特派员、农村指导员。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形成尊重人才、善待人才的良好氛围。不断完善现有的各项人才政策,制定一批适应形势和人才发展实际的新的人才优惠政策并积极兑现。充分发挥“莲都人才之家”“研究生联谊会”等人才服务平台的作用,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服务团”活动及走访慰问、健康体检等工作,帮助解决高层次人才就医、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问题,免除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完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有效发挥税收优惠、股权激励等人才政策杠杆,扫除人才流动、使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

2.加快打造一批特色创业创新平台

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雁形梯队”,推动企业成为莲都创新发展的真正主体。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各类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企业、行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等科技创新载体。落实和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府采购等政策。

加强创业创新平台建设。按照政府投入与社会力量相结合,深化“基地+市场+企业”等模式,建设一批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构筑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推广众包、众扶、众筹空间等新型孵化模式,为初创企业提供全链条创业要素供给与服务。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面向企业需求,有针对性的打造设计研发、工艺制造、检测检验、标准化、综合服务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3.加快营造一流创业创新环境

改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申请专利,引导企业创建专利示范企业。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专利技术优先立项。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与维权援助机制,及时查处违法侵权行为。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交易,适时建立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助推知识产权保护示范试点工作。

完善创业创新体制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企业登记管理制度,优化创办科技型和创新型企业的注册办理手续。进一步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和引导民间资金创立各类风险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科技信贷服务专属部门,争取设立科技银行。建立有利于创新成果本地化和产业化的机制,加快建立“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五位一体的科技大市场。积极对接省内外创业创新先行区域,扩大创新成果交流渠道。

提升创业创新的社会氛围。探索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责任豁免的“容错”机制,增强科研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创业激情。鼓励大学生、高校教师、企事业单位各类人才积极投身创新创业。要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家,打破自我封闭、小富即安的心态,形成勇于进取、敢于冒险的意识。积极丰富创新文化,通过竞赛、培训会、读书会、俱乐部、创客咖啡、乡村创客会等活动形式,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

(二)加快推进开放联动。

坚持开放发展,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化长三角经济圈、海西经济区的区域合作,构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1.打造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门户

放大门户的旅游集散功能。联动周边三清山、龙虎山、江郎山、武夷山、黄山等高品质旅游资源,按照“生态旅游名城”建设要求,将莲都区打造成为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的服务中心。强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依托国家农业公园、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健康主题村落等重大旅游平台建设,发挥“中国莲都”的品牌效应,打造成为面向长三角游客的四省首选旅游目的地。加强旅游集散功能建设,依托高铁枢纽站点,建设浙西南旅游集散中心。无缝对接对外交通网、市域交通网、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实现旅游线路整合,旅游产品组合,旅游服务融合。

优化提升交通区位条件。把交通区位条件的改善,作为奠定浙闽赣皖国家生态文明旅游区门户地位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市区一体协同推进,不断提高长三角居民的旅游可达性。积极推进丽水机场前期工作,加快金台铁路、温武铁路、龙浦、龙丽温高速、瓯江干流航运开发项目及一批国省道和重要县道项目建设努力实现丽水至杭州1小时、至上海1.5小时,至海西核心区2小时,至武汉都市圈、长江中游城镇群2.5小时。进一步加快莲都区融入长三角、海西区步伐,放大莲都区作为浙西南地区门户和综合交通枢纽的节点效应,有力提高中心城区首位能级,不断强化对周边县区的吸引力和带动作用。

建设瓯江生态经济带增长极。借力丽水市力争“瓯江生态经济带”上升省级战略的契机,推动同上下游区域的产业协作、设施互联、生态共保。强化瓯江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的共同打造,突出“莲都区”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优化旅游集散功能。重点创新都市经济、养生农业、民宿经济、主题村落、“莲文化”等特色体验式业态设计,形成差异化的生态经济业态。积极参与瓯江生态经济带联动发展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协同丽水各县市,加强同温州市区的协作联动。

深化与义乌市山海协作关系。积极对接义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借助“义新欧”对外通道,不断深化在旅游、农业产品、对外贸易、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推广合作,推动莲都品牌向沿线海外市场拓展。以莲都-义乌山海协作产业园建设为平台载体,深化两地在园区共建、共推、共管、共招上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

2.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

加强外贸出口主体和出口品牌建设,积极培育省级出口名牌产品和国家级出口名牌产品,打造出口产品基地。加大外贸进出口产品的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加工贸易,鼓励高科技产品、机电产品和农产品出口。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境外承包、境外融资,开拓新产品、新市场、新主体。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积极发挥丽水独特的华侨资源优势,发展“华侨经济”,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继续实施“浙商回归”工程,探索多样化招商模式,主动引进优势企业集团。

(三)全面强化改革推动。

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全面释放改革红利,为莲都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层级间的关系,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

服务市、区共建共享大局。坚持“市区一家、共建共享”理念,主动参与谋划事关市区未来发展的重大领域改革,积极争取进一步优化市、区分工管理的边界,进一步完善市区财政体制,形成合理的土地出让金分配机制。通过合理的职能职权配置,提高服务市区两级协同的发展积极性和能动性,进一步提升市、区管理体制的整体效能。

优化区级管理体制。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科学界定莲都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地位、性质和功能,组建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和城市管理局,合理承接市级部门职能转移。继续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城中村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完善满足群众诉求的村(社区)、乡镇(街道)、职能部门、区领导“四级响应机制”,健全督查考核机制,推动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服务群众。

2.深化区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

全面建立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坚持“亩产论英雄”“能耗论英雄”“环境论英雄”,完善土地、能源、环境容量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差别电价制度及天然气市场化定价机制,推行生活垃圾处理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收费制度。依托丽水市产权交易中心等平台,推进工业用地、用能、水权、排污权等资源要素自由交易,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

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积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探索建立健全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成本分担机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重点在农村住房财产权规范流转等方面先行先试。推进政府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农业公益服务机制创新试点,深化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农民以土地股份合作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探索普通农民平等参与、公平分享的农业现代化体制机制。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进一步拓展农村地区抵押物范围,加大涉农信贷产品创新力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改革。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开展民间融资监管试点工作,探索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民间融资利率指数,加强民间融资动态跟踪和风险预警。鼓励引进、培育民营银行,积极提升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健全企业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严厉打击非法民间借贷、逃废债等行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通过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事先公开的收益约定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PPP等形式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全面放开竞争性行业和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切实消除民间资本进入的隐性壁垒。

3.完善审批制度改革

促进审批提质增效。推动市区行政审批一体化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向基层延伸,建立市、区、乡三级联通的审批服务系统,实现受理、审批网上一条龙服务。创新投资项目审批方式,开展“一窗式联办”审批。全面实行企业“零土地”技改投资项目政府不再审批、企业独立选址项目高效审批。进一步提高审批服务水平,完善投资项目审批代办服务制,全面开展全程帮办代办服务。整合房屋、土地、林业、农业等不动产登记职责,全面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发证。

切实加强审批事后监管。进一步提高审批服务水平,完善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完善代办员工作制度,落实全程帮办代办服务。在经营许可、政府采购等领域,建立健全跨部门联动响应和失信惩戒机制,探索建立“宽进严出”的诚信监管体系。

四、新支撑:着力规划落实,实现宏伟蓝图

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区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审批制度改革全面释放改革红利,为莲都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强化党的领导核心。

坚持区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党组)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改变工作作风,不断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着力建设创新政府、务实政府和法治政府。

(二)打造一批重大平台。

把重大平台建设,作为莲都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提质发展、创业创新活力迸发、美好生活建设的重要支撑来抓,在生态旅游、城市化、创新创业、养生农业、生态工业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大平台。强化生态旅游平台建设,集聚高端旅游项目、优质旅游资源、主客共享便利化旅游设施,助力莲都市区一体协同打造浙闽赣皖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门户。强化城市化平台建设,在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一批农民异地搬迁安置小区,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探索山区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强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集聚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法律咨询等资源,完善创业创新生态圈,打造浙西南创业创新高地。强化养生农业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平台建设,推动先进制造、信息经济等产业加快发展。

专栏20  重大平台建设工程

重大生态旅游平台。古堰画乡景区(争创5A级景区)、东西岩景区(4A提升)、九龙国家湿地公园(创4A)、华东绿谷养生养老城、5个特色小镇、30个以上主题村落、4条主题村落精品游线。

重大城市化平台。中心城区、碧湖和老竹中心镇、万人异地搬迁安置小区(规划)。

重大创业创新平台。电子商务产业园(依托绿谷信息产业园)、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

重大养生农业平台。国家农业公园、农业产业集聚区、农产品加工园区、特色农业强镇创建,养生农业示范乡镇、村、基地建设。

重大生态工业平台。丽水工业园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制造、农林产品加工。莲都—义乌山海协作产业园,着力推进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制造)产业和绿色能源产业集聚化发展。

(三)实施一批重大工程。

充分发挥重大工程对扩大有效投资、做强实体经济、推动转型升级、保障社会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围绕经济实力强化、城乡人居环境优化和生活品质提升,谋划一批引导产业转型、完善服务功能、增强社会包容度、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发展带动力强的工程。“十三五”时期,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功能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提升等五大重大工程,区本级实施类项目规划总投资480.4亿元,其中“十三五”计划投资约342.6亿元,预备类项目规划总投资338.4亿元,其中“十三五”计划投资约125.9亿元。

表3 “十三五”重大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类)

单位:亿元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个数                

规划总投资                

2015年                

完成投资                

“十三五”                

计划投资                


合计                

166                

480.393                

92.658                

342.555                

               

产业转型升级工程                

38                

142.01                

50.96                

82.05                

(一)                

生态工业                

8                

6.11                

0.86                

5.25                

(二)                

生态服务业                

15                

66.37                

5.54                

51.83                

(三)                

生态农业                

12                

11.38                

3.36                

8.02                

(四)                

产业发展平台                

3                

58.15                

41.2                

16.95                

               

基础设施完善工程                

21                

90.91                

2.598                

79.312                

(一)                

交通设施                

5                

53.73                

0.58                

44.15                

(二)                

能源设施                

6                

31.3                

1.8                

29.5                

(三)                

水利设施                

6                

3.45                

0.2                

3.25                

(四)                

信息设施                

4                

2.43                

0.018                

2.412                

               

城乡功能统筹工程                

34                

176.953                

22.79                

129.663                

(一)                

城市功能提升                

22                

21.103                

4.07                

17.033                

(二)                

小城市、中心镇培育                

2                

11.7                

0                

8.7                

(三)                

特色小镇                

4                

113                

14                

79                

(四)                

新农村建设                

6                

31.15                

4.72                

24.93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22                

28.45                

6.75                

21.7                

(一)                

治水治土治气                

8                

17.9                

6                

11.9                

(二)                

生态保护修复                

2                

1.1                

0.65                

0.45                

(三)                

绿色低碳循环                

12                

9.45                

0.1                

9.35                

               

公共服务提升工程                

51                

42.07                

9.56                

29.83                

(一)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3                

20.97                

1.86                

16.43                

(二)                

公共安全                

8                

21.1                

7.7                

13.4                

表4 “十三五”重大工程项目规划(预备类)

单位:亿元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个数                

规划总投资                

2015年                

完成投资                

“十三五”                

计划投资                


合计                

61                

338.39                


125.89                

               

产业转型升级工程                

20                

141.03                


64.53                

(一)                

生态工业                

1                

1.53                


1.53                

(二)                

生态服务业                

18                

129.5                


53                

(三)                

生态农业                

1                

10                


10                

               

基础设施完善工程                

4                

5.31                


4.11                

(一)                

交通设施                

3                

5.2                


4                

(二)                

能源设施                

1                

0.11                


0.11                

               

城乡功能统筹工程                

16                

178.63                


47.83                

(一)                

城市功能提升                

11                

27.24                


16.44                

(二)                

小城市、中心镇培育                

2                

51                


21                

(三)                

特色小镇                

1                

100                


10                

(四)                

新农村建设                

2                

0.39                


0.39                

               

公共服务提升工程                

21                

13.42                


9.42                

(一)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1                

13.42                


9.42                


(四)全面推进规划实施。

为确保“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在区委领导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履行政府职责,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建立责任明确、分类指导、高效协调的规划实施机制。做好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区域规划与本规划的相互衔接。依据本规划编制和落实好各专项规划,合理引导生产力布局和要素流向,为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做好规划的分解落实工作,按照五年规划总体目标,提出年度计划工作任务,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做好规划及相关信息的公开工作,大力加强规划宣传,不断提高公众规划意识,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十三五”规划是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莲都新实践的总体规划。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下,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三美融合、主客共享”工作主线,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赶超”,抢抓新常态、新形势下的新机遇,归零翻篇开新局,齐心合力补短板,励精图治,开拓进取,为全面建设“中国莲都”、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