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珍平
江弄村是双溪镇的一个行政村,原坐落在镇机关东南角后山海拔275米的山岙,是远近闻名的杨梅村,也是莲都北乡的百工之村,村民的经济收入一直名列全镇之首。但是,居住条件差,出入不方便,村民形象地说“小康村的收入,贫困村的居住”。 通过整村搬迁,江弄村民实现了多年的梦想。
玩笑引出了迁建工程
1998年7月4日,我走马上任,到双溪镇报到,担任雅溪工委委员、中共双溪镇党委副书记、双溪镇政府镇长候选人。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月内走遍全镇各自然村,一个季度内爬遍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头,到年底走访在村的60%的农户”的近期工作计划。第二个星期在镇党政办公室主任应广程的陪同下开始走村访户爬山头。江弄村是我走访的第一个村,7月7日中饭后,应广程和联村干部李梅英、村民主任苏留平陪同我到村。实际上,在政府办公室工作时,调查杨梅、花卉、药材生产就曾去过4次。走了20分钟的山路就到了江弄村,村党支部书记周启斌早已在村口等我们。村里农舍集中分布在山岙里,除一幢砖混结构的三层楼房外,其余都是有几十年历史的泥木结构的老房子。我提出到农户家走走、到田里看看,周启斌告诉我:“上个星期大家回来摘杨梅、卖杨梅,村里人多热闹,现在只有十来户老人在家晒杨梅干,种粮食的田都在山脚的江弄口。”杨梅是江弄村农业的主要收入,已有100多亩东魁、黑炭杨梅,除了卖鲜果,还要大量地晒杨梅干。村里确实冷清,只有12户有人,而且都是上了年纪的。
到了支书周启斌家,支书夫人已经炒好粉干,拿出新浸泡的杨梅酒,盛情难却,我们边吃边听两位村干部的情况介绍。全村65户经济基础都比较好,有9户还买了小车,目前村民最迫切的愿望是做一条到村的机耕路,已请农机部门估算过总造价要超40万元。
听了村干部的介绍后,我突然想起两年前的一件事。那是1997年5月,丽水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夏金星带领地市两级有关人员到西溪乡龚山村检查防汛救灾工作,路上对市政府一位副市长说:“丽水市要选一个立地条件比较差、交通改善投资多的村,搞整村搬迁、脱贫致富的试点,地委陈仲方书记急需这方面的探索。”
我问村干部:“以前发化肥票怎么办的?”两位说:“化肥买了先挑上山,种时再挑下山。稻谷收割后在田里晾晒,挑上山贮藏,要吃了再挑到双溪碾米。稻草就全部扔在田里,江弄人没有吃过自养的猪肉。”我开玩笑地说:“你们江弄人真不怕吃力,不会是挑上挑下锻炼身体吧。大家把屋建到江弄口,那就省力了,做路至少也能节省20多万元吧,生产生活都很方便了。”
我提出经江弄口回镇里。从江弄村到江弄口是一条坡陡多弯的林间小路,只用10分钟就到了。江弄口与双滴公路隔了一条名叫仙渡港的小溪,只有一幢泥木结构的农舍。真巧遇到农舍主人周启君,我问他:“为什么只有你一户住在江弄口?”周启君很得意地说:“住在山脚公路边,方便生产,方便生活啊!”我对两位村干部说:“还是老周有先见之明,看来有这样的典型,至今也没有村民效仿。”
7月11日下午4时左右,我下村刚回来,李梅英、周启斌、苏留平就到我办公室,直截了当地说要把江弄村从山上搬下来。真是让我一惊,我知道肯定他们的想法,有政策,没补助,要办成功难度很大,况且全地区尚无全村下山建新村的先例。要是否定他们的想法,那就有愧江弄村民。我对他们说:“整村下山客观条件是具备的。但是,这是一项大工程, 不是上面有政策,你们三位有想法就能办成的,我们要把方方面面的困难估计充分点。”我向他们提出近期要做的三项工作,一是全面发动,做到村民100%同意整村下山; 二是做好江弄口至双滴公路连接线建设工作; 三是用村规民约的方式明确新村公建设施集资投劳的具体规定。
我想用这种方式放缓工作节奏,殊不知李梅英是位工作热情极高、富有责任心的女同志,她马不停蹄地开始工作。李梅英用电话联系在外村干部、党员和村民,说明情况,动员回村参与迁建工程,不到五天时间,江弄村就像过年一样,家家户户都有人回来。李梅英、周启斌、苏留平连续用了3个晚上,分层次召开会议,统一思想,研究具体的工作。
7月19日上午10点左右,三人把有全体村民签字按指印的《关于要求江弄村下山脱贫的申请报告》和新增集资投劳内容的《江弄村村规民约》送给我。我看了两项材料,深感自己身上的压力了,但又不能表露出来。我说:“谢谢你们了。接下去我们继续做前期工作,你们负责村里的事情,我负责上面的事情。”送走他们后,我马上用电话向雷春茂常务副市长作了简单汇报,约定下午一点到他办公室。
我草草地吃了中饭,就叫驾驶员送我到市政府。雷春茂常务副市长和市政府办公室王国荣主任已在办公室。我详细汇报了江弄的情况、迁建的有利条件和主要困难,最后我故意说:“这是我开玩笑引出来的,干不好就要失信于民,可能连镇长也要选不上,两位老领导可得救救我。”雷春茂哈哈大笑:“你做好事,我们能袖手旁观吗?省里、地区的事情我们来干了。”我用电话向镇委陈森云书记作了专门汇报,当即定下来,下周三召开镇党政班子会议,专题研究江弄村的工作。
后来知道,当天下午,雷春荗常务副市长就向夏金星副专员作了专题汇报,夏金星副专员十分高兴,表示地、市两级要给予全方位的关心支持。江弄村下山迁建工程就此拉开了序幕。
自力更生建桥做路
在镇党政班子会议上,我详细汇报了江弄村前期发动工作情况和村民的思想动态,全面分析了迁建工程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着重介绍了地委、行署和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态度,提出当前急需解决的项目主体、深入发动、分步实施、启动资金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并谈了我个人的建议性意见。班子成员都表示坚决支持,在我的建议性意见基础上完善了“两步走”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计划。
李梅英、周启斌、苏留平利用中元节、中秋节和征收农业税、教育费附加,特别是外出种香菇的村民回家备料的有利时机,逐户上门,面对面做深入细致的发动工作。介绍了今年底前动工建设跨溪大桥、明年下半年启动新村建设,争取三年内完成整个工程的工作计划。详细讲解了工程集资投劳的测算依据和具体数额,包括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31日之间出生、死亡、迁入人员在内,每位村民集资500元,投入义务工50个,可按每工20元折算投工。反复强调项目业主是村双委,项目主体是村民,项目受益者是家家户户、全体江弄人。基层干部做基层群众工作效果很好,不仅第一个全额完成“一税两费征收”工作。而且,坚定了全体村民建新村的决心。回村的民建工程项目经理周建林、苏小华等主动协助村干部做好桥梁选址、工艺设计、工程预算。道路和桥梁工程需要占用相邻上黄村的土地,一些周姓村民利用同宗同族的亲戚关系主动帮助村里做好政策处理工作。
10月中旬,晚稻刚收割,分管城建的副镇长杨月来就带领规划员周志龙、农机员徐高成到现场定点放样。10月26日,道路和桥梁工程正式动工,周启斌、苏留平带领村里能工巧匠筑桥墩、砌路坎,干得烈火朝天。11月4日,连续三天,陈森云书记带领全体镇干部到江弄村参加义务劳动,一些同志手磨出了血泡、划出了血道,毫无怨言,坚持在工地上。此时,市政府安排给双溪镇改善办公设施经费5万元,我与陈森云书记商量后,先按排2万元给江弄村,作为路桥工程启动资金。12月初新一届镇党政班子成员调整到位后,镇党委决定增加转任镇党委副书记的杨月来联系江弄村。
那年冬天阴雨不断,给施工造成很大困难。但是,周启斌、苏留平坚守在工场,根据村民的技术专长,合理安排义务工,到1999年4月底全面完成双孔负荷20吨的桥墩工程,预定梅雨汛期后浇筑桥面。
一天,市交通局副局长黄丽华告诉我:“松阳老公路改造留下一些旧桥梁板,可以选购合适的用于江弄村,质量好,又省钱。”真是好建议,当即我请黄丽华帮助与松阳县交通局联系。晚上,我又电话联系我的老同学,时任松阳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的胡振文,胡书记一口答应帮助落实。两天内两位反馈了具体联系人。5月18日,杨月来带领镇城建办主任徐雨锋、周启斌、苏留平赶赴松阳落实购买、装运事宜。
5月21日, 已经连续下了三天雨。傍晚,满载旧桥梁板和一台吊机的三辆大卡车来到了江弄口。陈森云和我已经带领相关人员在工地,我一眼看见从卡车上下来的周启斌右脸颊肿得大大的,我忙问怎么回事,周启斌笑了笑说:“上火了,牙龈炎引起的,没事。”我要他回家休息,周启斌硬是不肯。原来,旧桥梁板是从两个工地选购的,四位同志连续几天往返两工地间,没好好休息。22日凌晨5点,桥梁吊装完毕。
6月11日,我办公室的传真电话自动接受了一份省土地管理局的传真,内容就是同意江弄新村建设用地计划的文件。批准江弄新村总用地9670平方米,其中住宅用地7922平方米,道路用地923平方米,广场用地825平方米。我立即拿着传真赶到江弄口,喜讯传来,在场村民都高兴得跳起来了。为了江弄新村,地、市两级土地管理局局长亲自报送材料,跑省局审批,前后仅用21天时间。
第二天,工地里聚集了很多村民,有相当一部分是赶回家交集资款和义务工拆价款的。到8月底道路工程完成,实际投资额不到农机部门设计预算的40%。
创新方法建设新村
在建桥做路的后期,我们就着手编制新村规划和具体工作方案。地委委员、市委书记张成祖多次带领计划、农办、城建、土管等部门负责人和具体业务人员进行现场办公,按新农村建设标准落实相关工作。并且,多次要求我要大胆探索,敢于创新,在民主管理、项目运作、资金筹措、设施建设等方面摸索出可复制的工作方法。11月18日,举行了江弄新村奠基仪式,夏金星副专员发来贺电,雷春荗常务副市长出席,仙渡乡、西溪乡、泄川乡的党政主要领导、本镇12个行政村双委领导应邀参加。仪式程序简单,但很有震撼力,专门安排双溪小学的三位少先队员向联村干部李梅英和周启斌、苏留平的夫人献鲜花,表彰她们在前期工作中的突出贡献。邀请雷春荗、陈森云、周启斌、苏留平和村里的一位长者、一位少年为基石培土。
从1998年8月开始,针对江弄村集体经济收入空白、村民中能人多的现状,我就意识到要确保目标实现就必须创新工作机制。我利用自己长期从事农村经济管理、熟悉一部分高层次专家的便利,主动向专家请教,大量查阅资料,听多了,看多了,有了理论的支撑,自然就有了思路、有了想法,更加坚定了信心和决心。在探索工作方法的过程中,有三件事对我启发很大。
第一件事是两位领导为我出了金点子。1999年3月4日,丽水市委、市政府在省委党校举办全市乡镇长科技创新培训。3月14日举行结业仪式,原省委副书记、省长沈祖伦,省政府副秘书长王良仟等领导出席仪式。在拍摄合影照射,我向两领导简单汇报了江弄新村迁建工程,沈祖伦副书记听了很高兴,对我说:“你们陪我去周丽平烈士老家时到过双溪,山区农民奔小康,迁建、集聚是好办法。你是办公室下到基层的,应该多做些探究性的工作,我看可以在村户股份合作、公建设施有偿使用、建新村兴产业等方面做些文章。”
第二件事是一件信访事件。1998年9月省减轻农民负担办公室收到一封举报“双溪镇政府巧立名目集资投劳增加农民负担”的群众来信,批转丽水地区减轻农民负担办公室查处。地区减负办通过明察暗访,发现只有江弄新村迁建有集资投劳。调查人员向我反馈情况时,建议将集资投劳体现在生产要素有偿出让上,并细化项目。
第三件事是北郑山村自来水工程。北郑山村是双溪镇的贫困村,1998年11月根据村民强烈要求,从扶贫资金安排经费,用于村自来水工程。元旦前通过验收投入使用,春节全线瘫痪。原因很简单用水不计费、运行没管理、损坏无人修。
在新村迁建过程中,始终用改革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一是实行集体宅基地有偿出让。由村双委与村民协商后把原定的集资投劳体现在集体宅基地有偿出让上,按统一价格出让给村民。
二是釆取股份制兴建生活供水工程。将省民政厅等部门的补助资金作为村集体股,将村民的供水工程专项集资投劳作为村民个人股,每百元为一股。实行分户装表,按汛期和枯水期的价格分月计收水费。规定收入分配,按总收入的15%提取管理人员的日常维护管理费,按股分配其余部分。集体股收益,30%用作村干部误工补贴,70%为集体积累。
三是推行村务民主管理。建立了村民议事恳谈制度,对于新村迁建事宜,实行一事一议、民主决策。对于干部误工补贴实行一事一定,由村民代表根据每位村干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际情况确定。
到2001年底,汪弄新村迁建工程全面完成,是丽水地区首个整村搬迁下山项目。省发改委、省农办、省民政厅、省水利厅、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等部门主要领导先后到江弄新村调研。也为后来的下南山等新村建设和下山脱贫提供了一些工作经验。
作者简介:
史珍平,丽水市莲都区政协文史征集编审员,曾任原丽水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助理,雅溪工委书记、双溪镇党委书记,区科协主席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