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联阙沛军 刘樟树
沿丽水市区城北街西行,穿过路湾隧道,就是龙游至丽水的50省道莲都段。2014年12月建成通车的50省道莲都段穿越碧湖平原,是丽水主城区连接碧湖新城的大动脉。
50省道的历史
50省道是330国道与315国道的联结线,起点为衢州市龙游县,途径龙游、遂昌、松阳,终点丽水市莲都区。公路始建于民国24年(1935),比53省道丽水至浦城线迟3年建成,是沟通浙江西部地区和进入江西、福建省的交通大动脉。
丽水莲都境内,除高速公路外,同时还有一条国道两条省道公路,其中一条就是50省道龙丽线,原线路长153.7千米,后调整为132.113千米。其中丽水市里程96.277千米,包括莲都境内段33.73千米。原50省道莲都段由龙丽线松阳进入莲都境内后,经堰头、保定、周巷、三峰、碧湖、石牛、苏埠、敏河进入市区。此路段名为省道,但公路等级只是二、三级普通公路,且与县乡公路相互交织,共同使用。关于50省道莲都段的终点,历史上曾作过三次调整,最后设在桃山大桥北端。20世纪90年代,地市交通部门针对50省道莲都段路况差,通行能力弱,与日渐增长的运输量不相适应的实际情况,曾经进行数次改造,对该路段9.46千米路基进行拓宽,全路段路面进行大中修,将全段砂石路改为沥青路面等,但这些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交通落后的状况。原50省道莲都段由于道路崎岖,经过村庄多、弯道多,且横贯碧湖镇区,大部分路段与县道桃碧线共线,导致公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弱,事故频发,很多地方成了交通瓶颈。通过该路段的车辆驾驶员怨声载道,叫苦不迭。落后的交通环境,严重制约了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抓紧改造50省道莲都段,成了党委政府和沿线群众的共同愿望。
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交通建设发展,把改建50省道莲都段改造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列入了“十一五”城市交通发展规划,下定决心于“十一五”期间完成50省道莲都段改建工程,以彻底改变50省道莲都段的落后面貌。通过几年的努力,梦想终于成了现实。
优化工程设计方案
50省道莲都段改建工程项目,从提出初步设想到最终立项,历时两年之久,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一是公路等级从部分一级提升到主线全线一级公路标准。2008年5月,市交通局编制了该项目可研设计,并通过省交通厅组织的专家组审查,同年8月,省发改委批复了《项目建议书》,其中该项目部分公路段为二级公路。鉴于该项目正值“十一五”期间,经济的增长带动了50省道交通运输量迅速增长,原部分公路等级为二级标准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必须全段改为一级公路标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又多次到省发改委、省交通厅沟通对接。与此同时,市交通部门对该项目又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提出老50省道从松阳连接至碧湖南山大桥与53省道相连,这个线路没有将碧湖平原和城区相连接,对城市重点经济区块碧湖经济发展不利这一理由,继续向省交通厅、省公路局反映,经过努力争取,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引起上级交通部门重视和支持,省政府同意50省道莲都段全线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
二是公路里程从20.7千米争取到26.1千米。新50省道莲都段的项目起点为碧湖保定村附近(K12+735),路线经岚山头、郎奇、港口、苏埠,终点为联城(K145+360),另设丽水市城北大道连接线约5.4千米,碧湖连接线约1.1公里。初期,省交通部门认为,绕城公路范围内的城北大道连接线,属于城市道路,应由属地为主进行建设,并表示该路段不按公路标准进行补贴。了解后,市交通部门及时将这一情况向市委、市政府作了汇报。市委市政府经过研究后,认为绕城公路西线尚未建成,加上市财政资金困难,要求市交通部门继续向省交通厅等有关上级部门争取,将丽水绕城公路西线连接线纳入新50省道莲都段改建项目,将该项目从20.7千米延伸到26.1千米,使50省道莲都段与城市道路融为一体。经过多次反映和沟通,省交通厅最终同意50省道新莲都段改建工程从20.7千米增加到26.1千米。
三是尽量优化工程设计方案。为确保50省道莲都段改建工程项目设计方案最优化,市交通部门和工程建设指挥部会同设计单位多次协商讨论,深入现场实地勘查,认真负责地对沿线影响群众生活、项目审批和工程建设的情况一一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并反复与国土、城建规划、水利、电力等有关部门对接,尽量避免走弯路。在工程建设上也尽量考虑如何降低老百姓损失,对可不占农田的尽量不占,可不拆的房屋尽量不拆,可不毁水利设施的尽量不会,尽量少影响当地群众的交通、生产和生活设施。比如,在郎奇隧道进口至山根、高溪约6.5千米的两边都是高压铁塔,如果线位从高压铁塔的外围走,工程建设施工会有很多便利,但却要占用大量良田;如果线位从高压铁塔的中间走,给工程建设施工带来不利,但可以节约用地,有利于农民生活、生产,有利于今后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权衡利弊关系后,最终选择了后者。根据水利部门的要求,新50省道改建工程最初方案按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计,如按此方案设计,会将丽水城区至碧湖全线建成类似大坝的路堤,即路面高出地面约2~3米,不仅沿线村庄的环境遭到破坏,而且会给群众的生活生产带来极大不便。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市交通和工程建设指挥与水利部门进行了多次商讨,最终在市政府的协调下调整了设计标高,满足了沿线村民的愿望。
高效优质施工
50省道莲都段改建工程,根据浙发改函〔2008〕18号文件批准立项,列入2010年省基本建设计划之后,按照浙发改设计〔2010〕107号《关于50省道莲都区段改建工程初步设计批复的函》,和丽发改基综〔2010〕377号《关于50省道莲都区段城北路连接线拼宽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文件要求进行建设。
本项目主线基本沿碧湖平原西侧山脚布线,主要工程包括桥梁9座1277米,隧道3座1845米,涵洞189道,雨水管8135米,污水管3103米,波形护栏57158m,隔离棚5619m³,标志308个,标线25320m。全线除主线外的4.955千米和碧湖连接线1.108千米,采用二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60千米/小时,路基宽度12米,桥梁宽度12米。其余线路均采用一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即设计速度为80千米/小时,路基宽度为29.5米,桥梁宽度为2*14.75米,路面全部采用沥青混泥土路面。本项目总投资129227.16万元。
工程建设文件发布后,我市迅速成立了50省道莲都改建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程工作专班-50省道莲都政府改建工程指挥部,由时任交通局长担任总指挥,一名副局长担任常务副指挥。指挥部下设综合办公室、工程管理处、征迁办、安全保卫处四个职能科室。同时,针对本项目土地征迁工作量大,政策处理困难多的实际情况,还专门成立了50省道改建工程莲都政策处理指挥部。
两个指挥部成立后,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以保质保量保工期完成改建工程项目任务为己任,马不停蹄地投入一系列紧张工作,做到精心组织,科学指挥,强化服务,与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紧紧依靠建设单位力量,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闯过了一个个艰难险阻,使改建工程顺利实施。
同时针对本工程任务重、困难多、要求高、时间紧的实际情况,工程建设指挥部率先利用投标,择优确定工程设计、监理和施工建设单位,最终由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浙江佳途勘测设计有限公司为本项目设计单位;浙江公路水运工程监理有限公司为本项目监理单位;项目第一合同段由浙江良和交通建设有限公司承担,第二合同段由山东中宏路桥建设有限公司承担,第三合同段由杭州宇航交通工程有限公司承担,第四合同段由浙江省交通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承担。
自2010年10月28日莲都区人民政府召开50省道莲都段改建工程政策处理动员会之后,正式启动政策处理工作,仅用了35天时间就与沿线5个乡镇、街道共28个行政村签订了土地征用协议,为项目工程顺利施工提供了重要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始终坚持“质量优先、安全第一、保证工期”的方针,脚踏实地开展工作,最终获得了多项骄人的成绩。
工程质量方面,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健全了质量管理制度,落实了质量管理责任,规范了质量管理行为,做到一级抓一级,通过强化源头把关、现场监督、科技创新等手段与措施,全面深入实施质量管理措施,确保了全段工程质量达到和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工程安全方面,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以安全保证工期,认真贯彻实施一系列安全生产制度,把安全生产制度和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段、每一道工序、每一个人。整个建设工程形成“安全第一”“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氛围。由于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高度重视,本工程未发生过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指挥部分别于2011年至2014年连续四年荣获全省普通国省道千米建设单位考核优秀单位。
建设工期方面,根据惯例,建设一个交通工程,前期工作要三年,正式建设要三年,善后扫尾要三年,就是说真正完成一个项目工程至少要9年。但50省道莲都段改建工程却破了例,缩短了工期,从项目批复后的 2010年12月起只用了4年时间,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者简介:
阙沛军系民革市委会祖统委副主任、丽水市政协文史专员、莲都区文史专员。
刘樟树系丽水莲都区交通运输局退休干部,曾任丽水市(县报)总工会办公室主任、莲都区交通运输局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