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永金口述 周雅慧整理
我叫章永金,莲都区碧湖镇周巷村人,出生于1940年2月。1945年日本侵略者对我国施行大规模的细菌战,那一年鼠疫、伤寒、霍乱等传染病流行达到了高峰。我与母亲、大哥,还有帮我家看牛的帮工都感染上了鼠疫,母亲、大哥和帮工不幸去世。我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命保下来了,但眼睛却瞎了。
1949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我爸把我送到鼓词艺人王明昌那里拜师学艺,至今我还记得3年的学费是2250斤稻谷。从此我与鼓词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唱就唱了近70年,亲历了鼓词的兴与衰。
我学鼓词是从唱门头曲(也称鼓词头)开始的,门头曲就是挨家挨户去唱,唱完了主人给一些稻谷、米、小麦、豆和番薯丝等粮食,还有会给钱的。从天蒙蒙亮开始唱一直唱到晚上很晚才能回家,一天要唱十几个小时,学艺期间所有的报酬都归师傅所有。学艺是很辛苦,师傅对我非常严格,我更不敢偷懒。唱词和道白都由师父口述我耳听心记,敲鼓打板也由师傅手把手的传授指点。师傅夸我鼓词学得快,悟性高,一段鼓词一般一天就能学会。在我恳求下,师傅外出唱鼓词时,允许我跟着去听,一般一本鼓词我只需听2遍就能原原本本的记下,在我记忆里有5本鼓词就是这样跟着师傅偷偷学来的。到1951年3月,我已会唱20本鼓词了,提前一年出师,但是父亲还是交足了3年的学费,从此就开始了我的鼓词生涯。
我先介绍一下丽水鼓词的演唱风格:三江韵,从堰头至石牛称为三江韵,用碧湖话演唱,单调较为柔软,也就是说唱碧湖话的称为三江韵。七洋韵,化妆打扮之后演唱。田江韵,用丽水话演唱。一字清,不托音,咬字清楚,用在丽水城区演唱。在莲都鼓词中,还有“丽水调”和“碧湖腔”演唱地域之分。丽水市区、城郊及水东、富岭、水阁、联城、双黄、黄村、严鸟、太平、双溪、仙渡、西溪等均属唱“丽水调”。而碧湖、大港头、高溪、峰源、郑地等,则为“碧湖腔”。用碧湖话演唱托音长,用丽水话演唱不托音。“丽水调”和“碧湖腔”在曲目情节上一般大同小异,唱腔道白则差异较大。此外,丽水鼓词的演唱风格还有悲调、快活调等等。
丽水鼓词曲目较多,按长短不同有“大鼓词”和“小鼓词”之分。大鼓词中的《夫人词》多用于佛殿庙宇或主家家中做佛事时演唱,以求子、佑子、病愈、走运、还愿、驱鬼逐疫、祈福求佑为目的而唱。《夫人传》即《陈十四夫人》是丽水鼓词的当家曲目,也是莲都鼓词中的代表作品,有“盲眼先生编神曲,百听不厌唱夫人”之说。
大鼓词的曲目大部分是由戏曲等移植过来的,如《双珠凤》、《婚姻缘》、《绿牡丹》、《粉妆楼》、《天宝图》、《地宝图》、《龙凤再生缘》等。也有丽水鼓词的自家曲目,都是盲人师傅口传身教传承下来的,如《鸳鸯带》、《九龙鞭》、《状元会》、《铁麒麟》、《花鼓会》、《太阳图》、《银杯记》、《手巾记》、《皮箱记》、《琼花记》等等计有数百种。演唱鼓词的工具为一面大鼓,一根鼓槌,一副由五块木板串制成的“竹连筷”,俗话叫“五自拍”。大鼓词一般一个本子可唱3~5夜,最长的可连续演唱半个月,演唱酬金视当时的生活水平而议定。
小鼓词亦称“鼓词头”,由盲艺人走村挨户演唱,故亦叫“门头曲”。唱小鼓词的工具是小鼓一面,鼓箸一根,竹板一副,边敲边唱,其唱词内容一般以劝说世人为善、家庭和睦、祝福吉祥为主,我经常唱的曲目有《百岁坊》、《爹娘劝》、《公婆劝》、《四季劝》、《五梅花》、《打赌叹》、《荷包记》、《尼姑还俗》等等。
我经历的丽水鼓词在5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前中期最为盛行。
鼓词里记着时代的烙印,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鼓词内容。记得在1950年、1951年、1952年这三年盛行唱《反革命》《刘胡兰》等,到了1953年又着重宣传破除迷信和《婚姻法》,宣传《婚姻法》我们唱得最多的是《小二黑结婚》。1954年唱的是互助组,在配合政府宣传之余,平时也唱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曲目,如《珍珠塔》、《牡丹亭》、《孟丽君》等传统鼓词曲目和《碧湖景至》、《荷包记》、《打赌叹》、《九龙鞭》等地方曲目,这段时期也可以说是丽水鼓词发展的一个昌盛期。文化部门要求我们到村到户宣传,一般演唱大鼓词都是由当时的农会或生产队主办,演唱地点一般放在晒谷场或街头巷尾的开阔处,或放在村庄的祠堂里,用木凳架上木板搭一稍高的简易台,就坐在上面演唱。有时在一个村一唱就是几天几夜。
1950年7月,丽水地区文化馆第一次组织青田、云和、松阳等地的83位盲人鼓词艺人,集中在碧湖学唱打倒反动派、镇压反革命等革命鼓词;1951年2月,又组织学唱了抗美援朝鼓词,文化馆干部给盲人宣读了抗美援朝的材料后,我们就根据材料内容编唱了鼓词,文化干部说我悟性高,所以由我一遍遍地教大家唱。
那两年,政府宣传的任务都相当重,文化馆组织我们盲人集中培训了四五期,培训后将宣传的内容编唱成鼓词,学会后三四个人一组分赴各村庄演唱。每一组搭配1人视力稍微好点的带路。记得那时我下村都是拄着拐杖去的,有时走山路还会摔跤。一般我们下村都是带着介绍信到人民公社,再由人民公社落实到农会,吃住都由农会安排,演唱工资都由各农会到各家凑起来,一般是每人每天5斤大米。像这样的下乡下村宣传演唱持续了好几年。
1957年3月,当时的松阳文化馆领导找到了我,说县里需要我这样的人才,松阳有12个想学鼓词的盲人,但苦于没人教,希望我登记落户到松阳。于是我到了松阳落户,当上了松阳县盲人曲艺协会主任,每月工资17元,加上补贴,每月可以拿30元。1958年,松阳县并入遂昌,我又来到了遂昌。1959年,我每月工资加补贴能领到40元。1960年至1962年又流行唱戏,文化部门专门派我们去金华培训学习婺剧。学习回来后到各村演唱,群众十分喜欢听,盲人鼓词演唱也到了鼎盛时期。
1966年,江青发号施令:男不唱女,要不唱男;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不能同一人唱,鼓词也被迫退出艺术舞台。1969年,我的组织关系又转回丽水市曲艺协会,这年11月,曲艺协会被解散,我被安排到当时的碧湖盲人福利厂打工。此后漫长的十年,是丽水鼓词最低谷的时期,也是我生活最困难时期。那时我已成家,4个小孩都还不到10岁,我老父亲又患重病,生活的沉重担子曾一度压得我崩溃。1970年至1974年,我白天在福利厂上班,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挨家挨户上门唱小鼓词,就相当于上门讨饭,讨点米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当时如果没有大家的帮忙,一家人早就饿死了,是鼓词救了我一家。
到了1979年8月,有人告诉我电影《红楼梦》早就开始放映了,鼓词也可以开唱了。这年中秋节,停唱了十年的鼓词又重放光彩。记得第一次演唱是放在下街村的胡公殿里,听鼓词的人暴满了,真是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连胡公殿外的大街上都挤满了人,全场却鸦雀无声。那天晚上唱的是《孟丽君》,从晚上7点一直唱到了11点。
这一唱,一发不可收拾。我家的门槛都被上门请唱鼓词的人踏破了,平均每天六七拨人。在下街村胡公殿连续唱了5夜《孟丽君》,又被上街村人“抢”了去,唱的仍是《孟丽君》。在上街村唱了3集后,又被碧湖瓦窑埠村的人“抢”去唱了2集《孟丽君》,又回头到上街村,把最后2集《孟丽君》唱完,再回到瓦窑埠村接着唱了3集。紧接着,又到内汤街连着唱了5夜的《五女兴唐》,原先说好唱5天的,结果一唱唱了半个月。这样一来下街村的又不同意了,赶到我家说,十天前村民就将唱鼓词的薪酬集好了,说我还迟迟不去唱。那一年,我从8月份一直唱到腊月十五,一天都没休息过。到了冬天,天冷了,村民就烧起火堆请我去唱,甚至到了大年初一还有上门邀请我唱的。1979年唱鼓词真是火了一把。
1979年至1988年,丽水鼓词在农村一直都很有市场,深受群众喜爱。1988年后,电视机开始在农村逐渐普及,鼓词的听众也就逐渐流失了。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丽水鼓词处于濒危状况,我带着几个徒弟主要唱村民还愿的《十四夫人》、《观世音》等少数几个曲目了。
1988年,当时的丽水市文化馆(县级)找到了我,要求我编一段鼓词《通济堰》。当年的重阳节,在堰头大溪上搭了个台,我在那里第一次唱了自编的《通济堰》,还被拍了电视。2008年,我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六易其稿,把古堰画乡、文物保护等内容一并充实进去,这个自编鼓词一直沿唱至今。
2009年10月,我被评为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成为丽水市鼓词艺人里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人。2013年我又有幸被列入“丽水鼓词”浙江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丽水鼓词列入了国家级非遗名录,这令我非常高兴。但我的心愿是丽水鼓词不要失传,我会唱的鼓词最多的时候有100多本,但目前脑子里还能记住的也只有三十四本了,我编唱的鼓词有《碧湖景至》、《荷包记》、《打赌叹》、《通济堰》等,我与师兄赵金水一起编唱的鼓词《十二花名新旧社会对比》都使我印象深刻。随着年龄的增大,记忆力逐年衰退,记得的鼓词也将会越来越少。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多样化,丽水鼓词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喜爱听鼓词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丽水鼓词这精彩的传统曲艺一直传承下去。
我编唱的《碧湖景至》鼓词词:“黄山脚下出石牛,藏到清水潭地头。四脚无蹄能跑路,口中无舌也会偷。口吃白口任村麦,金鞭敲打不回头。来到神娘陈十四,铁杵拿志灭石牛。石牛妖怪都逃走,岭根神娘追石牛。追到碧湖上街顶,抬头观看看分明。街头一条主鹊水,五马判官前后跟。街头石塔抱石柱,当央出竹透天顶。下街三眼胭脂店,大埠头扮护新春。中央一条紫竹岭,十景柳行三街灯。桔枝园里不满地,采桑园出美娇人。要说碧湖没景点,碧湖景点蛮有名。”
我六易编唱的《通济堰》鼓词词:听唱碧湖好地方,下面小村叫横塘,横塘有个何员外,许到林氏配婚姻,只配夫妻都长久,诞生一子何魁林。提带叶子有七岁,送到学堂读书经,魁林头脑好聪明,读书才学好十分,物理数学数第一,水里水法好有名,七岁读书到十三,得到鸿门秀才官,步步赶考步步中,归京考取状元官。万岁君王看清楚,看他一片好文章,宣他銮殿看一看,魁林上殿见君王,白:叩见万岁万万岁,魁林小人荣见。魁林小人见过万岁!啊,你就是何魁林,何魁林,你才学好人貌好,留你朝里李部天官。谢万岁,万万岁!何魁林留京都上,陪陪万岁大君王。何家是忠良,汤家是奸臣,何塘两家不相和,虽然都是碧湖人。何家封过汤丞相,汤家封过何丞相,陪陪万岁在朝纲。上为朝廷都出力,下为百姓来分清。后来丞相回家来,要到碧湖看一看,万岁殿前奏过本,万岁准他回家乡。碧湖沿岸阔洋洋,没有水利大艰难,天晴三日成荒旱,雨落两日成海洋。排涝工程没人管,碧湖百姓哭爹娘,大家百姓没办法,个个闹荒到县堂。姓何丞相来经过,见到百姓问一番。你们这是为何事?大家看到何丞相,大人叫一番。何大人:你们做官在朝上,可恨可恨父母官,碧湖沿岸阔洋洋,排涝工程无人管,水利工程难解决,百姓个个哭爹娘,天晴三日成荒旱,雨落两日成海洋,个个百姓难种吃,大家闹荒到县堂。何丞相,听清楚,要把话语说一番:你们大家先回家,我会召集处州十县文武百官来商量。谢谢何丞相!不用谢!不用谢!何丞相,作主张,召拢十县文武官,来到堰头的溪滩,溪滩上面看一看,这个地方做个坝,保证溪水落西乡。文武百官齐说道:何大人!这个地方做个坝,要有懂水法的人。龙泉县官大人道:龙泉县有个叫穆龙,藏水底藏七八夜,他力气大得无穷。文武百官来商量,请来穆龙来帮忙,为国为民来出力,我愿挖坝溪当央,穆龙溪底挖坝底,段段松木如稻筒,运到堰头溪滩上,建起铁炉煎铁水。要做大坝做主张,穆龙坝基挖掘好,只见坛岩一块翻,压到穆龙他身上,他做大坝来牺牲。段段松木来放下,勺勺铁水浇上来,天上掉下白蛇精,照蛇盘形做上来,勺勺铁水浇上来,做成大坝又一条。大坝做好了,怎么才能落到西乡去?丞相女儿好聪明,毛竹篱丝拿出来,老父亲,你来看!毛竹篱丝能分丫,你修大坝落西乡。我女儿,真聪明,又是一张活图纸。处州十县来商量,发动全民一起来。三十六行都动手,人人都帮责任担。前面迁到石牛过,东央泵迁到白桥,前后三泵吃到水。大堰通小燕,水利灌溉有保障。种稻谷,古有羌,种菜果,菜新鲜,日日卖得好价钱,百姓个个都快活。过去西乡筑大水,现在洪水落海洋,排涝工程有保障,大家有水好种鸡,谢谢这个何丞相,谢谢处州十县官,百姓个个都快活,欢天喜地笑洋洋。汤家的汤丞相,奏本万岁大君王。他说姓何何丞相,私造铁炉造刀枪,万岁君王听清楚,金口银牙说一番。圣旨一道:宣何丞相归朝,万岁万万岁,姓汤的汤家贼,假造圣旨害丞相,姓何丞相路上斩。处州十县奏本上,汤家氏的汤奸贼。何家丞相是忠良,私造铁水做水利,为了百姓,为了西乡大田洋,他是一个忠良官,为国为民来牺牲,万岁君王看本章。大骂一通汤丞相,汤奸贼,我宣召何丞相归朝,你自作主张私斩何丞相,汤丞相五马分私,姓汤奸贼来办了。平凡召雪何丞相,金头银头来陪葬,处州十县建坟坛,建起石马石将军,朝朝代代传地名。
作者简介:
章永金,莲都区碧湖镇周巷村人,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丽水鼓词”浙江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周雅慧,莲都区政协文史征集编审员,莲都区城区文化广播电视中心站站长,群文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