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园地
您当前位置:

【毛传书特辑】已经远去的身边古迹(1)

发布日期:2021-08-05 15:53:36     文章来源:莲都区政协办 访问次数:

万寿宫

万寿宫,原在中山街泰山弄口南侧。旧为江西会馆,大门口对面有戏台。解放初为丽水县文化馆驻地。1955年文化馆搬迁到天后宫,给了丽水县越剧团。60年代因发生木梁倒塌压死一个演员事故,后旧建筑被拆除。

万寿宫又称江西会馆,也叫“江西庙”、“豫章会馆”,供奉江西的地方保护神(俗称“福主”、“许真君”)许逊。丽水万寿宫是由江右商帮在处州城内泰山宫街(今称泰山弄)所设立的宫观,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万寿宫是江右商帮的标志,也是江右商帮财富与实力的象征。万寿宫既为旅外乡人开展亲善友好,祭祀活动的场所,又是商人、待仕或者下台文人们议事与暂住的地方,壮观、雄伟的建筑显示了江右商帮辉煌。

泰山宫

泰山宫,又叫碧霞元君庙。供奉碧霞元君,尊称泰山圣母,俗称泰山娘娘。泰山弄因这个庙而得名。庙已无存,有铜铸佛像保存在博物馆。 佛像没有头,据说是八年抗战期间丽水沦陷时被侵华日军抢去的。

文英阁

丽水县志记载,文英阁在檡山下,旧执礼坊,宋代隐士毛氏故居。大词人秦观在处州监酒税时,常与毛氏唱和。(有秦观文英阁诗存世)

圭山书院

圭山书院原在圭山,始于明代。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后攺名为府学莲城书院,就是老处州中学(今丽水中学)前身。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丽水知县彭润章在檡山西麓就仓圣庙及檡山义熟改建为书院,乃取名“圭山”,以存其旧。现圭山书院是90年代做梅山背公园重建的,沿用了旧名。书院没有书堂,不规范。

孔庙

丽水孔庙,始于唐代,刺史李繁在檡山社稷坛遗址建造。今犹存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撰文、宋代著名书法家陈孔硕写的《处州孔子庙碑》。还有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书处州孔子庙韩文碑阴》。庙主体建筑在山顶,大门朝南在桂山路。大门内为泮池。有72级台阶向上,雄伟壮观。解放初,包括主建筑大成殿及附属建筑保存完好,曾作丽水专员公署办公用房,后又先后给丽水初级师范、丽水县委党校作校舍。1963年丽水地区恢复后,孔庙被改造为地区机关干部宿舍,石板台阶被毁,沿山坡造了两幢三楼宿舍,文革期间大成殿被拆。改革开放后,在山顶修建了休闲绿地。遗址基本都在。2006年丽水市政协曾上报本人写的《建议恢复丽水孔庙》信息,并有分管副市长批示,但无果。转眼又过去15个年头。前不久有了好消息:政府有关部门巳请专家做规划,本人还受邀参加了征求意见会。修复孔庙指日可待了。

崇福寺

崇福寺在万象山巅,即今烈士墓之地。古时候只有这座山叫万象山。万象之名源于南宋参知政事何澹在山上建了一座万象楼。元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筑城时,以万象山为界,把这座山圈进城墙里面,成为城内最高山,镇城之山。五年之后,元贞元年(1295),僧行英悉买其地,改为万象庵。大徳十年(1306)改为崇福寺。有沙门明本撰文、大书法家赵孟頫书写《处州万象山崇福寺记碑》。后来,碑的阴面还刻有明代著名文学家屠隆撰文、郡布衣林芝书写的《重建处州万象山祟福寺记》。碑原立于一览亭内,今下落不明,犹存拓片。祟福寺香火旺盛,名闻遐弥。历代屡毁屡建,至清道光六年(1826)重建,“像设庄严,殿宇宏丽,为城中诸寺甲观”(《丽水县志》),惜咸丰年间又毁于太平军兵火。后于同治年间又重建,至上世纪30年代仍完好。抗战期间,寺庙遭日军飞机轰炸毁坏。1966年丽水县政府在其地造了烈士墓。

天后宫

丽水天后宫(又称天妃宫),位于仓前卢镗街,为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奉文建造。是浙江省最大的妈祖海神庙。整体建筑通深68米,宽26米,分前庭、两廊、拜亭、正殿、后寝,依地形逐步提高。大门口还有一个四方形广场,全部用石板铺成,最南边为戏台,与大门相对。戏台后墙外是一条石子路,路边就是环城河。从戏台、广场到后寝全部在围墙之内,总长约100米左右。卢镗街从大门前面广场通过,东西两边有门。整体建筑布局为长方形,一座比一座高。从广场到大门要上七八级台阶,进入大门便到前庭,左右为两廊。两廊之间为天井。拜亭在天井正中,北侧紧连正殿。拜亭四方形,歇山式屋顶,四角翘起,有八根四方形石柱落地,柱上刻有对联。其中一对为遂昌百岁教谕王世芳所书。石柱上方顶着木头柱子,亭子摆放在八根石柱上,历经二百多年风雨,不见一点歪斜,观之让人称奇。从拜亭到正殿,要上几级台阶。正殿,也叫大殿,为主体建筑,进深六间。屋顶为重檐歇山式,四角微翘,下有斗拱。殿内全部圆形木柱,梁枋穿插,硬山的瓦椽上铺薄砖,柱头不到顶,歇山顶建在硬山之上,非常壮观。原先在正中供奉天妃神像,丽水人叫天妃娘娘。穿过大殿,便是现在尚存的天井和后寝。后寝比大殿又高一些,我曾见到1970年洪水淹到此。1963年曾对后寝作过维修,集中城内雕花老工匠做了雕花磴门。同时请建筑技术人员对大殿、拜亭作过安全检查。“文革”前,大殿正中和两边高悬着三块大匾。中央为“九龙扁”,匾框内有九条金龙浮雕,上叠“神光普照”四个红色大字。左右两匾为黑底金字,左边“泽润苍生”,右边“化孚干雨”,书法苍老遒劲,金字黄亮如新。大殿两边壁上刻有书法条幅,字体为行书,清俊典雅,非常精美。据说民国年间常有人拓片作为范贴临习。1962年我到文化馆不久,曾把这些壁联清洗出来,然后用绿色颜料把字描出,成为一道景观。可到1966年破“四旧”又给用石灰泥抹掉。同时大殿三块大匾也被拆下,放在后寝天井边上。1972年春天我离开了文化馆。没过几年(志书记载1975年7月),天后宫的两廊、拜亭、大殿就被拆了。仅存后寝部分建筑。

天后宫不仅是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丽水城内主要文化活动公共场所和老百姓夏天纳凉好地点。被拆毁后成了丽水人民心里永远的痛。2005年,本人受妈祖文化启发,想以妈祖文化角度建议政府修复。于是写了题为《打造妈祖文化平台,扩大丽水对外交流,建议恢复丽水妈祖神庙》的社情民意材料。考虑个人力量有限,我给了市民革,请他们去提。民革对此很重视。上报后,市政协即以《社情反映》内参于2005年10月14日报领导。曾得到市委、市政府多位领导批示。很快由一位政府副秘书长协调建设局、文广局作了前期准备工作。后来遇到规划新建的大猷街(现卢镗街)走线压在天后宫大殿遗址上,遂使工作受阻停止。之后市民革又继续提建议,做工作,持续数年促成道路规划走线南移,留出天后宫遗址除门口广场、戏台以外的地块。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这件事就不见动静了。复建天后官这件事也随着人事变迁被遗忘。万幸遗留地块一直得到保留,还有望重建恢复。

少微阁

少微阁在小括山唐宋州治边上,即今万象山烟雨楼西,是古处州标志性建筑。当年这座山叫小括山、莲城山,又叫九盘岭。从唐贞元六年(790)到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处州州治在山上长达五百年之久。少微阁北宋即有,元祐六年(1097)郡守关景晖建。从北宋处州太守钱竽的《七律·少微阁》诗中可窥其雄姿:“少微阁应少微星,点点云间分外明。过雨晓来添练水,好山晴后见莲城。昔年人物不常有,近世英豪多间生。顾我把麾渐坐稳,落霞孤鹜看题名。”清代诗人毛桓的《游少微阁》诗更形象:“郡应天文处士星,入云高阁迥含灵。好云波静浮青镜,苍岭山迥拥翠屏。沙外柳深莺度曲,岩前花满鹤梳翎。使君好亊留名迹,海岳千秋寄典型。”少微阁三字是北宋大书法家米芾写的,两位诗人的诗中都写到。毛桓还写明“阁为米元章书额”“阁在处州西门外”,可见清代还在。前些年修订万象山规划时,已将重建少微阁列入景点规划。而今多年过去未见有动静,却发现少微阁的名字被占用。在新建的溪口水闸仿古建筑上,竟然有一块写有 “少微阁”三字大扁,这就滑稽了。历史文化是有”根”的,少微阁是对应天文的庄严建筑,名字哪能挪到这个角落地方用?这丽阳溪口叫丽阳阁不就很好。一定要用古名的话,历史上有个“洄溪阁”名字倒是可以用在那里的。

少微星君祠

少微星君祠在少微山。明《括苍汇记》记载:“少微山,郡应少微处士星,故名。旧祀少微星君于此,又名神仙宅。”现有误把少微星君祠、神仙宅当作两处名胜。还有唐朝就有说法,都是没有根据的。

神仙宅为祭祀章思廉而建造的祠宇,因供奉有少微处士星像,后被称少微星君祠。据明宋濂《神仙宅碑》记载,最早墓前“岩旁作室”而谓之”神仙宅”。元至正年间因“坏于风雨”,道士王有大与其师梁惟适“自墓左开曲径一千余尺,直至岩巅,诛榛剪荆,造祠宇七楹间。名之曰‘神仙宅’。中祠处士星及仙翁(章思廉)诸像,东室曰‘芸香‘,藏书其中,西室曰’桔乐,为娱宾弈棋之所”。落成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夏六月”。

章思廉,遂昌人,宋南渡后自遂昌紫极寿光宫隐于少微山紫虚观。于乾道丙戌(1166)冬沐浴坐蜕,造祠之年为章思廉坐蜕200周年祭。

古城岛:括州州治·广圣寺·玉成观

古城岛在丽水城东南面,好溪与瓯江交汇处。名字是2006年开潭电站下闸蓄水形成南明湖后才有的。以前就叫古城,是城关镇的一个行政村,有七八十户人家,二百五十多人,大多是菜农。据记载隋朝括州州治在其地,因名。唐代贞元六年(790)当时的处州郡守齐抗以“旧州湫隘,屡有水灾” 将州治迁至现在万象山烟雨楼一带,当年叫小括山。几年后旧址成为后任郡守李敬仲的别业。有李敬仲《洞溪十咏》和明代汤显祖《追和洞溪十咏》等诗作存世。

古城本名叫洞溪。出自好溪纳梅溪水后,水东村至大溪一段叫洞溪,也有写桐溪。古城岛位于与大溪合流口上,遂以水名洞溪。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称为“括苍山麓”,让人费解。原来瓯江青田以北,好溪丽水以东,属括苍山脉,故被称“括苍山麓”,山麓即山脚。

李敬仲的别业,实际是旧府衙遗址,后来成了广圣寺、后又改建为玉成观,洞溪寺,抗战时期还做过伤兵医院,被日本飞机炸过。残存建筑最后在文革中消失。

对于长达188年的括州,州治即古代府衙怎能会建在离老城四五里的弾丸之地?对此清代道光版巜丽水县志》亦有存疑,认为是不可能的。认为这么点地块,街巷怎么布局?

其实在古代城、市、治是三个不同概念。城,就是围墙,也就是城墙;市,买卖之地;治,即衙门行政管理机构。古代以舟船为主要交通,古城岛北面地势险要,府衙建在最高处,便于防守。南边有码头来往老城很方便。老城有建于晋代的老君庙,肯定市在老城。这在近代也有例,如1963年恢复丽水地区一样,地委、行署机关就建在远离老城的白云山脚。

古城历史上的亊,当代丽水老百姓知道的人很少。老丽水人都知道岛内是种菜的,是丽水城的菜园之一。现在开发了,是继城西、水南、旧飞机场地块之后最后消失的一个菜园。                                                         202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