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信息 > 今日莲都
《中国生态文明》杂志刊登徐光文署名文章——《小小萤火虫,能量有多大?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提升的莲都创意》
作者:   来源: 莲都发布   发布时间: 2021-06-25 16:05:01

《中国生态文明》杂志2021年第二期刊登丽水市委常委、莲都区委书记徐光文署名文章《小小萤火虫,能量有多大?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提升的莲都创意》。文章主体内容如下:

小小萤火虫,已成莲都名片。近年来,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九龙湿地为载体,以创新思维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成效显著,为提升生态产品价值空间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第一,铺好“奠基石”,“整治+保护”双管齐下,夯实“两山”转化的生态基础。丽水市及莲都区始终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努力让和谐共生的好生态成为绿色发展的最大底气,力求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

坚持科学整治。莲都区以2008年九龙湿地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为契机,编制了《浙江丽水九龙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08-2015)》,有力推动湿地保护体系升级。

坚持高位推动。丽水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省委“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的决策部署,乘风“问海借力”,聚力“双招双引”,与宁波市开展山海协作。两市以产业园建设发展提升进一步拓宽内涵、完善平台、深化机制,努力将产业园打造成一项保护环境的“生态工程”、产业发展的“示范工程”,传承文脉的“历史工程造福于民的“民心工程”,全省山海协作升级版的标杆和样板。

坚持适度利用。在九龙国家湿地公园原有基础上,莲都区对公园区域进行了功能区的划分,设置了文化展示区、保护保育区、科普宣教区、旅游休闲区、管理服务区和生态修复区等六大功能区。同时,在保护原生态湿地风光基础上,对公园内裸露荒地进行复绿,进一步扩大生态涵养“蓄绿池”。

第二,聚焦“关键点”,积极孵化生态产品,找准“两山”转化的实现路径。“生态碗”不会自动变成“金饭碗”,重点在于解决“过河”需要的“船”和“桥”的问题。

审时度势抓机遇。物以稀为贵,人们观赏萤火虫的欲望却越来越强,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的萤火虫正好满足了这样的需求。对此,莲都区坚持把保护摆在第一位,紧紧抓住萤火虫这个独一无二的看点,抓住机遇孵化生态产品,策划了一系列创新性活动,以此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凝心聚力办活动。经过精心筹备,莲都区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第一届赏萤季于今年3月隆重举办,自然论坛、萤火市集、萤火相传(研学)、自然音乐等十余项活动在一个月内轮番登场,多元视角展现美丽画卷,提升了九龙湿地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多方联动造声势。赏萤季期间,与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相关的信息全网阅读量突破1个亿。两场主题微直播《春天里的中国——萤火应春光浙江丽水九龙湿地美如画》《探秘真实的大自然——浙江丽水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第一届赏萤季启幕仪式》观看人次达到250多万。

第三,唱响“融合曲”,全面壮大乡村产业,铸就“两山”转化的美好未来。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发展乡村产业信心满满,“两山”转化未来可期。萤火虫作为九龙湿地生态产品的特殊衍生品,正成为撬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必将大幅提升生态价值空间,让GEP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向GDP (地区生产总值)的转化迈出坚实的一大步。

全面提升莲都知名度。在坚持以创意为引领,围绕萤火虫打造出一系列具有辨识度的活动之后,萤火虫已成为了丽水莲都的一张“金名片”。

全面衍生旅游产业链条。开发出众多的萤火虫主题文创产品,发展多种旅游品种。

全面推进萤火虫品牌建设。接下来,莲都区将围绕萤火虫这一品牌,投资15亿元,以九龙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区,坚持生态优先、科学规划特色发展,建设九龙湿地萤火虫文旅小镇。在此基础上,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康体养生、健康养老、文化创意、农业体验、农家乐(民宿)等产业,全方位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两山”转化依赖改革创新,需要立足实际务实推进。莲都区将坚定不移进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突出本地特色,做好结合文章,更进一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力加快高质量绿色发展,努力捧起成色更足的“金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