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9月18日,丽水市政府以丽政发〔2009〕65号文件公布了《丽水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有一处“丽水地委机关旧址”,就是解放街59号莲都区政府宿舍院内的一幢中西合璧小洋楼,即区政府第7幢宿舍楼。这幢小洋楼不仅是解放初期地委机关的主要用房,而且有多方面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后来又升格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解放初地委机关旧址
小楼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今已有109年历史,为丽水县最早的女子师范所在地,后为基督教办的崇德小学,一直到解放。解放初期丽水地委机关驻在基督教堂内,这幢房子是主要用房。地委秘书处、宣传部都在这幢楼内办公。已在前几年拆除改建停车场的另一幢小洋楼则为地委领导居住、办公之地。当时还有一个大礼拜堂,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团体在里面。1952年丽水地委撤销,原地由中共丽水中心县委、县委使用,这幢小洋楼曾作过丽水县委宣传部、文教部、城工部和县政府文教局、手工业局等部门单位办公用房。1963年恢复丽水地区时,地委机关在白云山脚今市委党校之地新建了办公楼。1968年又迁至灯塔街,直至2006年搬至行政中心大楼。随着岁月的消逝,这处最早的地委机关旧址除了当年老同志之外,已很少有人知晓了。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共党史、地方历史都留下一份珍贵的遗产。
革命烈士麻植的母校

崇德小学是丽水县的名校。许多优秀人才都曾在这里受过良好的教育。她是大革命时期牺牲的麻植烈士的母校。曾担任周恩来秘书的麻植(1905-1927),青田腊口北坑九山村人,1916年11岁入崇德小学。1922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处州第十一师范。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黄埔支部候补干事。1925年1-10月,参加讨阀陈炯明的第一、二次东征。先后任东征军宣传科科员、科长。东征结束后,调任中共两广区委军事部任周恩来同志的秘书。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阀,留守军校负责军委与军校联络工作。在周恩来、聂荣臻离开广东后,负责主持军事部工作。1927年广州“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发生,为掩护数百名党员的生命,他不顾个人安危冒险返回销毁文件时,不幸被捕。次日英勇就义,年仅22岁。1945年中共“七大”追认为革命烈士。周恩来、邓颖超同志一直怀念着麻植烈士,1988年担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同志还专门给中共青田县委党史办写信,介绍麻植烈士情况,对麻植烈士作了很高的评价。
抗战期间的“难民营”
八年抗战期间,丽水曾遭日军飞机狂轰滥炸,许多民房被炸毁。为保护教堂和掩护老百姓,当时住堂的瑞士籍牧师路新柏,在两座洋楼之间绘制了大幅瑞士国旗,以警示日本飞机不可炸这两幢小洋楼。1942年6月24日,日军侵占丽水城时,许多贫穷人家的妇女、儿童和病弱的信徒以及他们的左右邻居,纷纷逃到教堂要求避难。崇德小学这幢洋楼成了临时“难民营”,掩过护一批难民。曾就读崇德小学的南京河海大学教授张伯荃先生说:“1944年,侵华日军占领丽水,横行奸淫杀伐时,德国人在崇德小学范围设难民区,保护妇女老幼等城区居民。当年德国人设在南京京陵大学的难民营,载入史册,丽水莲都区政府内的两幢小洋楼,具有同类价值。”张老先生曾联系在南京工作的军界、科技界、教育界丽水藉知名人士,联名呼吁政府予以保护。
独特的建筑风格
地委机关旧址这幢小洋楼历经百年风雨沧桑,至今基本完好。它是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产物,中式屋顶和白墙黑瓦,西式百页门窗,三面有廊,互不相连;楼下楼上,充分利用。四处有门,间间独立,既实用,又美观。占地面积不大的一幢小楼,能办一个学校,可见设计者的智慧和匠心。这是市区绝无仅有的一座古建遗存。
2010年3月7日
(2017年3月崇德小学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